督脈起于長強,終于齦交,循脊而行;任脈起于承漿,終于會陰,循腹中線而行。督脈統領手足三陽,為陽脈之海;任脈統領手足三陰,為陰脈之海。
任督二脈是人身最大的一對陰陽,可不可以在這個上面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呢?一樣的可以!例如腰脊的疼痛是陽(督)病,我們可在腹部任脈循行線上找到對應位置,這便是陽病治陰。這個治療勿需用針,手指點按就可以解決。督脈行于后項正中,嚴格來說是頸1到頸7的區域。但是,我們需要注意,項部除了正中督脈循行,兩側還有太陽和少陽。今天由各式各樣原因引發的頸椎病十分常見,內針的學人一定要牢記同氣原則,在同氣的原則下辨證施治。若證在正中,風府大椎連線區域,則屬督脈同氣,可刺后溪或申脈。在手為后溪,在足為申脈若在項后兩旁天柱大杼連線區域,則屬太陽同氣,可刺陽谷或昆侖。在手為陽谷,在足為昆侖若旁至頸側,風池、翳風至肩井連線區域,則屬少陽同氣,可刺陽池或丘墟。在手為陽池,在足為丘墟頸部的經絡,從面上看只有任脈和陽明,任脈的問題可以尋列缺的同氣,因為列缺為任脈的交會穴。在手為列缺,在足為照海陽明的問題可以找尋同氣,如刺陽溪或解溪。在手為陽溪,在足為解溪但,我要提示一下,從內里而言,少陰和太陰都循行咽部,因此,咽部的問題,如常見的咽痛、音啞,可不可以考慮少陰和太陰的同氣呢?當然可以!比如我們可以刺太淵或者太溪。總之,我們在規范以內靈活地運用四總則,同樣一個問題,會有諸多不同的解決方針。我們在熟諳方針靈活性的同時,切切不可忘記大道至簡,能用一針解決的問題,絕不用二針。在解決問題的前提下,如果從每位患者身上能夠節省一根針,積少成多,便不可思量了。
用針散記:頸項不適癥狀的處理
那天是周末,朋友冷不丁的帶一幫閨蜜來扎針。像是約好似的,幾乎清一色肩頸腰痛。花團錦簇的背后,原來一個個習慣了熬夜,追劇、玩手機、看電腦,“久久為功”,病自然也來了。
辨證無非是督脈、太陽經、少陽經,三五針一個,很快見效。
接下來問題來了,你這個針是不是抹啥藥了?我說,有啊,心藥。頸肩痛能治,痛經能治不?肌瘤能治不?一堆的問題。
我心里暗暗嘆息,天還沒怎么熱,一個個都已坦肩露踝,長年累月如此,病能不找上門嗎?像這些煩惱絲,其實是自己編織成結。
現在很多人貪圖涼快,冬天不注意保暖,夜里不好好睡覺,一年四季喜歡吃冰鎮飲料、生冷水果,尤其是夏天,空調更是離不開的寶。平時接診的好多頸肩腰腿痛癥,有不少是這些原因所導致。
循行頸項的經絡,從后到前分布的有:
督脈,“并于脊里,上至風府”。
足太陽經,“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
足少陽經,“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
手少陽經,“其支者,從膻中穴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
手太陽經,“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
足陽明經,“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
手陽明經,“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
任脈,“會于咽喉,別而絡唇口”。
頸項這么小小一圈,居然有這么多經絡循行而過,實在是記不住啊?復雜問題簡單化,咱用土辦法。
脖子正后面中間,督脈;督脈兩側就是太陽經區域。
脖子正前面居中,就是任脈;任脈的兩側,大片大片的都是陽明經區域。
前后有了,左右呢?左右肩峰往上正中,也是陽明經區域。往項后側,和太陽經之間就是少陽經區域。要注意的是,這里有手太陽經線斜斜穿過。
當然,在脖子里面循行而過的還有太陰經、厥陰經、少陰經。
經絡記住了,怎么識證呢?低頭,抬頭,搖頭。開玩笑嗎?不是。用低頭、抬頭、搖頭做“識別碼”。
先說低頭,如果頭低下去,脖子后面正中間僵直、疼痛等不適,那肯定是督脈有問題。
再說抬頭,這時如果下巴以及喉嚨中間一路不爽,那自然是任脈的問題。
然后是搖頭,也就是向左、向右扭頭,如果有哪一側扭不到位,或者有明顯不適,就可以看出是左邊的問題還是右邊的問題。
找到主癥一側后,再看不適之癥落在哪一塊區域,是陽明、少陽還是太陽,然后就是在經刺經、在絡刺絡。
如果兩側問題差不多,那就按男左女右求同氣。

有天早上,我懵懵懂懂還沒睡醒,一個多年的好朋友就來敲門了。開門一看,好朋友身體挺挺的像塊麻將牌,落枕了,頸項動彈不得,左側尤其嚴重。一路勉強開車過來,連后視鏡都沒法看。識證是上焦,主癥在左側,經絡主要是督脈、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主癥在左側,按上病下治、左病右治法則,在其右手取穴。頸項的問題,按照三焦同氣原理,一般在腕部或踝部取穴。當然,人體處處是三焦,可以取穴的部位有很多。為方便用針,一般可在腕部取穴。這個朋友落枕的癥狀比較嚴重,所以下針同時即陰陽倒換。取督脈及太陽經后溪穴、陽谷穴,后溪穴前后倒換至任脈列缺穴,陽谷穴表里倒換至少陰經神門穴,陽谷穴同時上下倒換至腕部支正穴、肘部小海穴;取少陽經陽池穴,上下倒換至外關穴,表里倒換至厥陰經大陵穴;取陽明經合谷穴,表里倒換至至太陰經魚際穴,同時上下倒換至曲池穴、尺澤穴。扎完,就讓朋友試著動一下脖子。約莫過了五六分鐘,朋友的脖子漸漸可以轉動了。留針結束已改善很多,開車不受影響了。晚上,又囑其來鞏固了一次,第二天恢復正常。 頸項的不適癥狀,似乎已司空見慣。很多人經常問會不會再復發,每次面對這個問題都有些為難,有時不得不一笑置之。無論用哪種方法把頸項不適整好了,要是自己不注意保養,不注意改變生活習慣,甚至還用種種不良生活方式去傷害,即使這次好了,過不久肯定還會再來,這個毋容置疑。這些病癥本來就是自己養大的啊!頸項問題是如此,其他病癥也是如此。正如劉力紅老師常說的那樣,健康的責任人是我們自己。 頸項不適癥狀的表現形式有很多,除了常見的痛癥,還有神經性皮炎、濕疹等一些不適癥狀,但在識證這個環節,內針的抓手始終不變,癥在何經何絡,就在相應同氣點入手。有些癥狀比較嚴重,但是用針信心不要受到影響。除了要加強導引,在陰陽倒換的應用上也要活學活用、嫻熟于心。老李頸部后側中間不適來扎針,兩三次了,每次都說有好轉,每次好像都差那么一點點,像撓癢癢一樣,就是撓不到癢處。那天又來了。取太陽經后溪穴、腕骨穴、陽谷穴,任脈列缺穴。幾個常規穴位用上去,他說頸部轉動時,后側正中里面的關節還是咔咔作響,不適癥狀依然明顯。那就在陰陽倒換上發力。先表里倒換,針刺少陰經神門穴;再前后倒換,針刺陽明經陽溪穴。老李說好多了,但是轉動時里面還響。那就繼續倒換,還是前后倒換,在前額督脈印堂穴上一針;然后在任脈承漿穴刺入一針,這既是前后倒換、又是任督二脈倒換。此時再問老李,回答說舒服了,不適癥狀沒了。 小貼士:頸項不適癥狀,識證為上焦,經絡主要為督脈、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任脈。一般按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求同氣。若癥在兩側,以相對嚴重的一側作為主癥;若兩側癥狀基本相似,可按男左女右求同氣。取穴可以《黃帝內針》“頸項經絡(同氣)”章節所給出的穴位為據。具體取穴可以阿是穴為準。如用針效果不佳,可采取陰陽倒換辦法強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