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是江蘇常州的漢族傳統工藝品之一,是中華傳統雕刻技藝中的經典之一。留青,是指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竹皮)作為雕刻圖紋,然后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又名平雕、皮雕。常州留青竹刻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具有極高的觀賞性,是“常州三寶(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亂針繡)”之一。
留青竹刻對材料的要求很高,多選用上等竹材,要求竹質堅實,竹面平整、凈無斑點,節稀桿直,竹肌紋理細致,竹筠看不出立紋,成品底面光潤,最好是取三至五年的臘月毛竹。我國是世界上竹子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竹子品種繁多。毛竹廣泛分布于400~800米的丘陵、低山山麓地帶,長江以南生長著世界上85%的毛竹。江蘇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竹子生長。
據考究,留青竹刻技藝在唐朝就已經出現,至明清時期逐漸發展成熟。我國一直有著悠久豐富的“竹文化”,竹子虛心勁節、彎而不屈,歷來受到文人們的喜愛和贊頌,他們將竹喻為君子,向往和追求竹子所代表的清高和堅韌的品格。宋代蘇東坡就有“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詩句,文人們頌竹、詠竹、寫竹、畫竹,竹子在中國文化中擁有獨特的文化象征。
竹刻在中國傳統藝術品中有獨立的門類,工藝精美,藝術價值高,作品種類豐富,其中以圓雕、筆筒、筆擱等最富盛名。各類竹刻文房用器自古就是皇家貴胄、文人雅士購藏之物,乾隆皇帝就對竹雕筆筒情有獨鐘,不僅收藏了竹雕筆筒于宮中,并在朱三松《青菜圖》《仕女圖》等筆筒上留有御題及印章。
竹刻與書畫藝術結緣,始于明末常州府張希黃和清代周之禮。常州留青竹刻人才輩出,兩位大家徐素白、白士風,在藝術上開創了常州留青竹刻的新天地。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探索、創新,常州留青竹刻豐富了我國的竹刻藝術,拓展了竹刻藝術的領域和內涵。
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制作過程包括采竹、煮青、雕刻三個步驟。新選來的毛竹必需經過特殊的工藝處理才可以動刀雕刻,以防蟲蛀,便于珍藏。煮青,是將竹片層層疊放在柴鍋里,大火煮開,目的是去除竹肌里面的糖分。待青綠的竹皮變成暗淡的黃綠色,再擦凈竹皮表面附著的油脂。水煮處理后的竹片,還要經過幾個月的晾曬或陰干,舍棄其中有裂有殘疵的竹片,最終揀選出優質的材料。
雕刻的過程可以分為五個步驟:畫稿,圈邊,起地,分筠,平地。
首先要把畫面元素的邊緣勾勒清晰,工筆畫最適宜。圈邊,是用圈邊刀圈出保留竹皮的邊緣,用單面刃平口或斜口窄刃的圈邊刀,運刀時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壞留青邊緣輪廓,這一步是不可逆的,需要長期練習才能流暢自如,一氣呵成。第三步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通常竹皮層不足半毫米,僅相當于七八根頭發相疊的厚度,需要非常小心。第四步分筠,是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淺層次,相當于工筆畫里的渲染著色。最后平地則是修整竹玉層,使之平整光滑,用平口起地刀細細刮磨,并隨時修整瑕疵,平地工序通常需要往復五六次,反復打磨。
留青竹刻的意境雋永,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它的內容題材非常豐富,從花卉草木、魚蟲鳥獸、山水閣樓到人物造型等等,或贊頌品格,或寄托吉祥,或寄寓情懷。在線條運用上巧用刀工,線條靈動,通過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疏密、輕重、剛柔變化來表現圖案的不同特點。
色彩表現在留青竹刻中擁有尤為獨特的魅力,一方面,通過竹子本色的明暗、深淺、潤澀等變化來表現色彩;另一方面,竹刻中對青筠的鏟、留使作品獲得顏色的千變幻化。用刀鏟去竹筠即竹皮后,竹子的竹肌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會產生氧化,氧化后的竹子便表現出自然的色差。竹筠色淺,年久呈微黃;竹肌年愈久,色愈深,如琥珀。利用這種質地和色澤變化差異,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層次,形成色彩從深到淺、自然退暈的效果。年深月久,就如同時間的雕琢,每份賞心悅目都是可遇不可求。
一片竹子,或一段竹根,經過匠人們的巧思與細雕,以刀代筆,卻不乏筆墨韻味,作為賦有生命的藝術,留青竹刻不僅是竹刻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中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