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 雪
元代詠梅詩中,有一部分是詩人的唱和作品,其中以詩人馮子振與釋明本唱和的《梅花百詠》最為有名。
元代文學家馮子振,詩詞曲賦無所不能,一生著述甚豐。他為官一生清廉,深受百姓敬仰,故有墓聯“一叢芳草先人墓、百樹梅花學士魂”贊之。馮子振一生酷愛梅花,他與釋明本唱和的《梅花百詠》,是現存最早且保存完整的百詠組詩。他的梅花詩從方方面面描繪了梅花的形態、花香、花色,賦予梅花超凡的品格、精神,寄托了詩人的志趣、情致、理想,透露出宦海沉浮和人情冷暖,遠大抱負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狀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的境遇。
先看其《野梅》:
花落花開春不管,清風明月自綢繆。
天然一種孤高性,真是花中隱逸流。
在南宋范成大的《梅譜》中,列第一位的便是野梅。文云:“江梅,遺核野生,不經栽接者。又名直腳梅,或謂之野梅。凡山間水濱,荒寒請絕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疏瘦有韻,香最清,實小而硬。”范成大對野梅的評斷,透出了“荒寒清絕”的審美趣味。
花開花落用不著春天管,清風與明月原本就情誼深切。美好天生就有一張孤高的品性,簡直可以稱為花中的隱逸之流啊。三、四句正面夸贊梅花具有天然孤高的品性,是花中的隱逸之輩。詩人寫出了野梅獨善其身、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他在寫梅的時候何嘗不是在寫自己。詩人借物抒情,用詞含蓄,以梅花來抒發自己內心之感想。
再看其《早梅》:
從來花發先群芳,又向叢中獨擅場。
畢竟先開定先落,爭如雪里更馨香。
早梅與別的花不同,在百花沉寂的寒冬最先綻開了花蕾,而在群芳艷麗時落下花瓣。即便是先開先落,但嚴寒雪花之中散發的馨香更突出了它的雅潔,不同凡俗。
再看其《寒梅》:
山中萬木凍欲折,林下幽芳獨自香。
怪底孤根禁受得,就中原有鐵心腸。
在嚴寒襲來、萬木凍得都要折斷之時,林中的梅花卻獨自開放,清香四溢。梅花的孤根怎么能經受得住這么寒冷天氣的襲擊?原來是它有著堅硬似鐵的心腸。詩人贊美梅花有著抗寒的本性和堅強的意志。
再看其《西湖梅》:
蘇老堤邊玉一林,六橋風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爭歡賞,不為繁華易素心。
全詩描寫了西子湖畔的美麗梅花,與清風明月為知音,不與桃李爭歡賞的清幽純美,不為繁華改變素心的素雅高潔的品質,詩人對梅花堅守素心的贊美,也是詠花明志,表明自己不易素心的堅定志向。
馮子振還寫有一首《鴛鴦梅》:
并蒂連技朵朵雙,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畫角驚吹散,片影分飛最可傷。
詩中描寫了寒塘邊的并蒂梅花,成雙成對、恰似鴛鴦的美麗形狀。“只愁畫角驚吹散,片影分飛最可傷”,只可惜軍營的號角吹散了并蒂梅花的花瓣,最讓人傷心的莫過于一片紛飛,一片仍在樹上。隱喻動亂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對時事的憂傷。
釋明本號中峰,又號幻住。姓孫,出家吳山圣水寺。學博而好滑稽,才思敏捷。自寫小像贊云:“幻人無此相,此相非幻人。若喚作中峰,鏡面添埃塵。”
釋明本的七言絕句《梅花百詠》,是和馮子振的《梅花百詠》而作,《四庫全書》載“是編所載七言絕句一百首,即當時所立和者是也。后又附‘春’字韻七律一百首,則僅有明本和章,而子振原倡,已不可復見矣。”由此可知,當時兩人各寫了一百首七絕和一百首“春”字韻七律,但馮子振寫的七律未保存下來。
釋明本的七言絕句《梅花百詠》題材廣泛,從不同方面展示了梅花的姿態和特點。他的詩歌透露出許多禪道思想,在人生困境時仍能看到樂觀,在亂世中仍能看到希望。他的詠梅詩更多的是追求內心的平靜。靜心明性,不爭也是一種態度。
先看其《江梅》:
尋香日日醉江邊,更買扁舟花下眠。
酒醒潮生風力緊,掀蓬無奈雪漫天。
為尋梅花的香氣每天醉倒在江邊,買下扁舟在花下休息。酒醒之時,潮水漲了,風力更緊了,掀開蓬蓋一看,大雪紛紛,白茫茫一片。給人展現的是一幅很宏闊的場面。詩中描寫了一位狂放不羈的隱者形象,實者贊美了梅花的不懼寒冷,任性開放。
再看其《落梅》:
風榭飛瓊舞遍時,春初早賦惜花詩。
家童輕掃庭前雪,莫遣香泥污玉肌。
梅花隨風起舞,遍地都是。詩人早在初春之時就寫了一首惜花詩。囑咐家童輕輕打掃庭前的積雪,莫讓污泥污染了這冰清玉潔的花瓣。表達了詩人對落花的憐惜。
釋明本的《九字梅花詠》十分有名:
昨夜西風吹折千林梢,渡口小艇滾入沙灘坳。
野橋古梅獨臥寒屋角,疏影橫斜暗上書窗敲。
半枯半活幾個擫蓓蕾,欲開未開數點含香苞。
縱使畫工奇妙也縮手,我愛清香故把新詩嘲。
明本這首《九字梅花詠》流傳甚廣,同代中即獲盛譽。《風月堂雜志》載:大書畫家趙子昂與明本為方外至交,對明本贊賞有加,翰林學士馮子振卻不以為然。趙子昂強拖明本同訪馮子振,馮出示自己所作《梅花百詠詩》,頗有炫耀之意。明本一覽,走筆亦成百首。馮子振仍未認可。明本出此《九字梅花詠》求和,馮悚然久之,難以下筆。乃服輸并致禮,遂成知交。這首詩用濃重的筆墨描繪寒梅忍受西風,含苞欲放的生動姿態。以詩喻人,提醒人們也要堅守自己的節操,保持自己的本性。
詩的一二句大有“昨夜西風凋碧樹”之感,東風肅殺,吹動樹梢,小舟停在沙灘平地上,寫出的大環境給人悲涼之感。三、四句筆鋒突轉,寫野橋邊的古梅,獨自開放在屋角,在月光映照下,梅枝稀稀落落,敲打著書窗。這里將梅花寫得活靈活現,仿佛像個調皮的小孩一樣。五六句,對仗句式,“半枯半活幾個擫蓓蕾”,古梅雖有些許枯老,仍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兒,顯現出生命力的頑強。“欲開未開數點含香苞”,欲開還休,顯出梅花的嬌羞狀態。結尾兩句,筆鋒又突轉,寫到人。丹青手繪畫技術縱然爐火純青,面對這時的景色也會停止,被這寧謐之夜梅花散發的清香所吸引。這首詩每句九個字,氣勢起伏,變化多端,將梅花的姿態和周圍的環境寫得惟妙惟肖,給人欣喜、驚奇之感。
元代詩人韋珪也流傳下一部《梅花百詠》,不過集中八十四首均見于明本的《梅花百詠》唱和集中,僅有十六首未見于其中。
韋珪的詠梅詩鮮明地反映了自己的林泉之樂。如《溪梅》:
夜月灘頭浸玉寒,暗香微度石橋邊。
一枝帶雪橫清淺,不礙中流訪戴船。
詩中寫寒冬溪水灘頭上梅花開放,清香傳到石橋邊。一枝帶雪的梅花橫出水面,其瀟灑自適的風致不亞于晉代名士王子猷的雪夜訪戴。《雪夜訪戴》出自南朝劉義慶所作筆記小說《世說新語·任誕》,講述王子猷(王徽之,王羲之的兒子)雪夜訪戴安道,未至而返,人問其故,他答道:“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一語道出了名士瀟灑自適的真性情。不過歷代詩、畫中皆不及梅花。而韋珪的“雪夜訪戴”句中,有意寫出“一枝帶雪橫清淺”,讓訪戴的典故與梅花發生聯系,這等于讓梅花的故事上延自東晉,顯示了詩人的林泉之樂,是以晉人風致為范本而有意追慕之。
再看他的《野梅》:
不因地僻減清香,春暖孤根到處芳。
抱蕊荒村甘寂寞,任他桃李在門墻。
韋珪的這首詩,很像是野梅的心理獨白。野梅生長在荒涼無人的偏僻環境,一個“僻”字點出了荒涼的氣氛。野梅雖然在這樣一個地方獨自開放,天生麗質,終難自棄,畢竟還要珍重自己美好的品質。野梅之香不是為了悅己者,不能因為生長偏僻,無人欣賞就自暴自棄,自我墮落,自我敗壞,而是得春暖之地氣,獨自開放自己,清香依舊不減他處。野梅擁有最清絕的香氣,不但不嫌棄和抱怨“地僻”,反而用自己的獨芳氤氳荒僻的環境。野梅抱蕊荒村,孤艷自芳,甘于寂寞,這種傲世獨立的卓絕風骨,代表了隱士的審美理想。而生長在園林中的桃李,則代表了處于優裕環境中的人士的審美趣尚。詩人在贊美野梅的同時,讓荒野與園林發生對比,“任他”兩字表達了野梅對于桃李的不屑態度,亦由此蘊涵著詩人的價值選擇。在野梅與桃李的對比中,詩人無疑選擇了以野梅為象征的隱士生活模式。
在元代眾多詩人的筆下,都有詠梅佳作。
先看元代詩人元好問的《梅花》:
一樹寒梅古寺邊,荒山草木動春妍。
東家賴有詩人在,照影橫枝莫自憐。
元好問是金末元初的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字裕之,號遺山,著有《遺山集》,編有《中州集》、《壬辰雜編》等。
此詩描寫一樹梅花生長在古寺旁邊,寒冷的冬天在荒山野草樹叢里綻開了美麗的花朵。詩人感嘆道:在這偏僻無人的地方幸虧其鄰居有詩人在欣賞、描繪它,梅花的樹影橫枝也就不必自我感傷了。梅花不畏惡劣的環境,自由自在地開放,引得詩人的贊美,也隱含了詩人的理想追求。
再看元初詩人段成己的《乘興杖屨山麓,值梅始華,徘徊久之。因折數枝置幾側,燈下漫成兩首》(其二):
幽香不許俗人知,才是東風第一枝。
誤認文君新睡起,讀書窗下立多時。
段成己與其兄克己早以文章出名,被學者、禮部尚書趙秉文譽為“二妙”,有《二妙集》并行于世。元初被啟用為平陽府儒學提舉,堅拒不赴,詩人譽為“儒林標榜”。后與其兄隱居龍門山。
梅花,不畏嚴寒,獨步早春。它趕在東風之前,向人們傳遞著春的消息,被譽為“東風第一枝”。詩中贊美梅花幽香暗送,不讓俗人知道,是真正的“東風第一枝”。后兩句以漢代才女卓文君相比,贊美梅花的優雅姿態。梅花好似文君新睡才起,站在窗下讀書,給人優雅嫻靜之美感。
再看元代詩人虞集的《于仲元舍賦紅梅》:
白雪不成夜,丹霞遂崇朝。
妙質承日映,飛英向風飄。
醉來紅袖近,歌罷彩云消。
揚州問何遜,何似董嬌嬈。
虞集(1272年—1348年),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學者、詩人,曾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并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范梈、楊載齊名,人稱“元詩四家”。
詩人在好友仲元的屋舍看到紅梅盛開,遂寫下此詩。詩的意思是:夜晚在白雪的反光下依然明亮,紅梅迎著丹霞盛開。承接著朝日的映照,品質更加美妙,清香隨著晨風四處飄散。醉眼看花,似紅袖起舞;美妙的歌聲,如彩云飄飛。借問南朝詩人何遜,揚州的梅花,是否像漢代美女董嬌嬈美麗?何遜寫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贊美揚州的梅花“映雪擬寒開”。
詩人用擬人、映襯、比喻等手法,從多方面展現了紅梅的美麗多姿,清香四溢,給人以美感。
早春時節,經過嚴冬的不便出戶,正值梅花盛開,有些許的春意,正是激發詩人詩興的時候,詩人一般會踏雪觀梅。如詩人仇遠的《北園賞梅》:
梅花先受東君知,一時開遍南北枝。
吳姬持杯勸客醉,已恨賞花三日遲。
主人惜花不惜酒,自摘一枝春在手。
大開笑口問東風,金谷幾人曾白首。
仇遠字仁近,一字仁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號山村、山村民,人稱山村先生。元代文學家、書法家。元大德年間(1297~1307)五十八歲的他任溧陽儒學教授,不久罷歸,遂在憂郁中游山水以終。
此詩寫詩人游園賞梅之興。梅花最先感知到春天的到來,滿樹枝頭綻開了花蕾。詩人把酒賞花,只恨賞花晚了三天。主人愛惜梅花,不斷勸客人飲酒。詩人摘一枝梅花在手,頓時滿手春光。不由得大開笑口問春風:那豪華的金谷園里,有幾人活到了白頭?言外之意是說,只有寄情山水,享受大自然的風光,才能享受天年。
《梅花落》是魏晉樂府古曲,后人常借用此曲名抒發現實感嘆。先看元末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錢惟善的《梅花落》:
笛里《梅花落》,何處最多愁。
紛飛江月夕,吹破隴云秋。
腸斷白榆塞,夢回黃鶴樓。
形容不堪聽,雙淚滴孤舟。
《梅花落》,約產生于魏晉時期,屬于樂府中的橫吹曲調。梅開在早春,花落之時,春天已經來臨。軍旅中的士兵翹首期盼,可還是歸去無音,又得待來年,忍不住地潸然淚下。其內容主要表現的是軍旅情懷,以懷鄉情思為主。“樂府《梅花落》是魏晉以來梅‘始以花聞天下’的一個先聲,標志著人們對梅的關注從果實轉移到了花色,標志著一個花色欣賞時代的開始。”(程杰《中國梅花文化審美研究》p423)
錢惟善生活在元末動亂時代,詩中描寫的是有人在吹《梅花落》,笛音裊裊,讓人聽后腸斷塞外,夢回中原,愁似江水難收回。孤舟上的行旅人忍不住流下兩行清淚。從這里可以看出,此曲渲染的是悲苦蒼涼的意境,也可以看出此曲帶給人們的共鳴很強烈。
再看元末詩人陳高的《落梅曲》:
梅花開滿枝,無奈曉風吹。
風吹花落盡,爭似未開時。
花開終有落,非關曉風惡。
愁殺愛花人,城頭復吹角。
滿枝的梅花爭相開放,曉風吹過,花瓣紛紛掉落,又回到未開花時的樣子。正當可惜之時,城頭響起了號角聲。花開花落終有時,美好的時光也總是短暫,片刻之后,又得回歸到戰亂之中。
詩人借花開花落的自然現象,隱喻現實社會的動亂輪回,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