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案例,委托人是北京土生土長的一小伙,家住慶平胡同,名叫康達!康達的母親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五年前更是得了阿爾茲海默癥,生活無法自理。為照顧好母親,康達辭去了工作。
三年前為改善媽媽生活環境,康達親自設計改建了家中老房,但改造后的房子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對于阿爾茲海默癥的病人來說,生活環境變化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康達的改造讓家在康媽媽記憶中變得陌生,即使坐在家里,她仍吵著鬧著要回家。
由于背對胡同里的公共廁所,改造時康達取消了北側的窗戶,導致了家中存在通風問題。
餐廳、廚房、廁所的布局,更是不合理。
增建的衛生間沒有盥洗臺,家中洗漱洗菜洗衣服共用一個水槽,極易造成交叉感染。
3年前改造之后,屋子保暖也變得很差。
室內以簾代門,加大面積玻璃窗的設計,更是讓家中無論如何加大供暖力度,散熱都非常快。
改造前客廳也是康達的臥室,康達因為要照顧母親,每天睡在又矮又軟的沙發,每天睡完以后腰都疼得要命。
衛生間淋浴區域小于一平米,而且老人洗澡、洗腳后站起來的時候沒有扶手借力,濕滑的地面有摔跤的風險。
且因為康媽媽時常需要深夜就醫。
為遷就媽媽 全家人過上了候鳥般的生活。
一家三口的改造愿望主要就是,解決冬天的取暖問題。
設計師為這套房子設計了一套針對性的保暖方案。以地暖為主要熱源,空調作為補充熱源;同時,在局部墻體做保溫層,配合密閉性強的門窗,達到供熱卻不散熱的效果。
但改造過程中,施工卻遭到了鄰居的激烈反對,施工團隊更是被相關部門叫停!
由于鄰居反對 做好的墻被拆除,侵占公共面積的反對聲也隨之而來。
接著鄰居又對花壇改成無障礙坡道,讓設計師無法理解。
誰也沒有想到,在搬離老房后,康媽媽因為有些咳嗽入院檢查,卻得到了一個最壞的結果。
最終為了完成改造,設計師只好一改再改,不斷妥協。
設計師在廚房的外墻,又增加了一套自動灌溉系統,這是針對康達媽媽過去的愛好增加的設計。
為了喚起媽媽的記憶,還有綠化團隊重塑花園。
外立面恢復了正房應有的氣派,古色古香的外表以原始木柱的顏色為主調,盡力恢復原來的。
而在節目組的一再爭取下,鄰居也對改造逐漸理解無障礙坡道的重要性,那么在輪椅推上來之后,會在它的入口這兒還有一個九十度的轉彎平臺,然后可以很舒服地進門。
院子的角落成了花圃,媽媽記憶中的小花園也恢復了。
外公留下的老茶幾放回到了客廳最顯眼的地方。
康達媽媽最喜歡的一副畫被放在了餐廳的顯著位置。
為了解決保溫問題,窗子全部選用了三玻兩腔的玻璃,玻璃上還增加了保溫膜。
看起來并不起眼的衛生間使用的是納米水泥,可以做到防水的同時,還保留老舊的感覺。
洗衣機、烘干機等功能設備一應俱全。
衛生間淋浴區比以前寬敞許多,設計了扶手與坐著洗浴的水泥凳,墻地面使用防滑速干磚。
廚房三面采光,設備齊全。窗外點綴的月季,是一家最好的風景。
廚房隱藏小早餐桌。
為了方便康達留心媽媽的情況,閣樓都保持了通透。
屋頂的木結構,流淌著溫柔的歲月光澤。
可樓梯翻轉樓梯隔斷,滿足采光需求。
這條無障礙通道可以到達一樓各個區域,一側有扶手,另一側所有家具都是圓角,非常安全。
帶天窗的屋頂很好解決了廚房采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