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憶麥收,那一出熱火朝天的大戲(轉摘)

憶麥收,那一出熱火朝天的大戲

山西絳縣 張紅燕

當布谷鳥清脆的叫聲響徹云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便開始了麥收前的準備工作。民,以食為天,一出豐收的大戲徐徐拉開帷幕。

(一)序幕

父親把收藏了一年的麥鐮莊重地取出,還有那麻繩、線繩,或布條擰成的繩子,在院子里干凈的空地上一字兒排開,像檢閱出征的士兵般,先挨個兒巡視一遍。然后擦掉鐮柄上的塵土,把麥鐮在磨刀石上,挨個兒磨一遍。每磨幾下,就用大拇指肚輕輕地感覺是否鋒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的就是此景吧!父親磨鐮很有技術,磨出的鐮刀總是飛快,大概是因為“磨鐮不誤割麥工”吧。然后把每一根繩子挨個兒檢查一遍,把繩子中間有斷裂的,磨損比較嚴重的全部挑出來,再補充一部分新的。家里的平車,也認真地檢修。然后用粗一些的兩根木頭,分別與平車的兩根轅桿,用鐵絲把它們纏得緊緊地,結結實實的。這樣,平車經過加長,就可以多拉麥子了。

母親,則是把所有空閑的編織袋都歸攏到一起,挨個兒檢查每個袋子的破損情況。然后根據破損窟窿的大小,剪好補丁,一針一線縫好,再在每個袋子口的邊上系上一根口繩,最后卷起來備用。

當做好這一切的時候,父親就開始頻頻去地里“看麥”。有時早上,有時中午或下午。麥子在成熟的后期,成熟的節奏特別快,有時候早上去看的時候還差一點,而經過一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炙烤,下午就熟了。真是麥熟一晌!這一切的一切告訴我,麥收的大戲就要正式開始了。

(二)割麥

早上,我還漫游在夢鄉。奶奶和父親、母親已早早起床。而我和姐姐、妹妹,總是得母親千呼萬喚始出來。然后每人一碗雞蛋泡饃。泡饃是農村多年約定俗成的老習慣,只不過平時是開水泡饃,里面是沒有雞蛋的。父親把鐮刀、繩子,還有磨刀石放到平車上。奶奶早已備好干糧——花卷,還特意在里面卷了芝麻鹽。還有洋蔥,或者咸菜。水也是必須的。燒開的水來不及放涼,趁熱倒進白色塑料壺里,喝一口,全是塑料味兒。

一切就序,出發。父親拉著平車,母親一旁跟著,遇上上坡路,母親就使勁推,助父親一臂之力。平日里寂靜的小路,一下子熱鬧起來。農人們有的拿著鐮刀,有的扛著一捆繩子,有的提著白色塑料水壺或是被爐子的煤煙熏得發黑的鋁茶壺……大家打著招呼,說著笑著,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

不知不覺到了地里。好壯觀呀!放眼望去,茫茫麥海,宛如金色的海洋,泛著金色的波浪。躬身割麥子的人們,在金色的波浪里,若隱若現。

父親從平車上把鐮刀拿下來,每人一把。站在地頭,父親感慨:“今年的麥子真好!”母親連聲附和。我睜大了眼睛,也沒有看出到底好在哪兒?,F在想來,父親當時那種對于豐收的喜悅和感慨,我們那時候太小,是無法與他同頻共振的,也許只有他自己和母親才懂。而我們對于豐收的感覺是遲鈍的,甚至是熬煎的。這茫茫麥海,何時才割得完?

開始割了,父親割一耬開路,母親和姐姐緊隨其后,每個人三行。我和妹妹合作,我兩行,妹妹一行。我們割下的麥子全部放到父親割下的麥子堆上。母親有時會禁不住說一句:“今年的麥子就是好,一鐮都割不透。 ”母親的話,我似懂非懂。確實如此,每棵小麥都長得很壯實,仿佛它們在成長期間,喝足了水,吃飽了肥,割起來著實費勁。

艱苦的跋涉開始了。父母親仿佛鋼鐵戰士,似乎有使不完的勁。而我們,割一會兒,望望到頭了沒有;再割一會兒,再望望到頭了沒有。很快,每個人之間便拉開了距離,我和妹妹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不過,母親在前面,看我們跟不上了,她會幫姐姐割一大截,而姐姐則會幫我們割一大截。我們雖然慢,但是誰也沒有掉隊。就這樣持續著,終于割到頭了。

我望望四周,目之所及都是麥子和割麥子的人們。小路上人來人往,相遇的人們,大聲地打著招呼,很是熱鬧。“別看了,趕緊割!”母親已經在催我們了。我們極不情愿的,又躬下腰,繼續跋涉。

太陽不知何時已悄悄升起老高,熱情的觀望著世間的人們??諝鉂u漸地燥熱起來。父母親還是一如既往,向著他們的目標――下一個地頭進軍。我們的熱情終究抵不過太陽的熱情,開始不斷地用袖子抹臉上的汗水。割不了幾下,就會直起腰來望望,還有多遠才能到頭。在我們反復地彎腰、直起的過程中,感覺每彎一次腰,每直一次腰,腰都很疼,很不舒服。難怪奶奶出發前叮囑我們:“躬下腰一直割,別起來?!?我們早把她的話丟到腦后了!鄰地的大人聽我和妹妹“哎呀、哎呀”喊腰疼,竟然調侃:“小孩子哪有腰?”

母親還是會幫姐姐割一大截,姐姐還是會幫我們割一大截。盡管如此,還是覺得,我們僅有的一點點熱情在太陽的炙烤下消磨殆盡。看我們實在撐不住了,母親說:“歇會吧!”我們隨便地坐下來。地里沒有樹,頭上沒遮沒攔,太陽瘋狂地烤著我們,唯一可以遮擋的就是草帽,可是即使戴著草帽,也還是難以阻擋難耐的酷熱。說是歇會兒,父親也沒閑著,他把每把鐮刀又挨個兒磨一遍。誰要是餓了就吃塊饃,渴了就喝口水。我們不覺得餓,只覺得渴,覺得熱。那充滿塑料味道的水,喝起來,居然那么甜。

這塊地一共四畝二分,父母親的目標是割一半,今天的割麥就算完工。等父親磨好所有的鐮,繼續開始。我們即使割得很慢,也得跟著,不能掉隊。不知道過了多久,總算割完了。而我們的臉,因為不停地用袖子抹汗,麥子上面特有的灰塵撲在臉上,我們一個個都成了花貓臉。

記得初學割麥,不得要領。鐮刀,在父親、母親的手里,游刃有余。到了我們手里,根本駕馭不了,別說用它來割麥了。笨拙的我,有一次剛到地里,鋒利的鐮刀,沒有割下幾根麥子,倒把我的腳背割了一道口子,血立馬就流出來了。我趕緊在麥壟間抓了一把土撒在傷口上。做完這一切,望望遠處的父母親,拿起鐮刀,繼續,這點小事,不需要驚動母親。如此“輕傷”,也無需“下火線”!

其實,割麥子,對于年幼的我們來說,真的,就是煎熬。說句實在話,我們是干不好的,甚至是干不了的,更甚至是不想干的。但是,從頭到尾都得跟著。

割完這塊地的一半,我們總算勝利完成任務了,然后就回家吃飯。然而路程遙遠,我們不能空手而歸,還得捎上一車麥子,方可回家。一切就序,我們踏上了回家的路。父親拉車,母親和姐姐跟在平車的后面使勁助力,讓父親可以輕快一點。我和妹妹提著剩下的干糧和空水壺跟在后面,全然沒有了來時的心情,大家都不說話。只是在上坡的時候,父親會說一句:“上坡了噢,一二三!”母親和姐姐就會躬下身子,腰幾乎彎成了90度,格外用力。我不知道父親拉著一車的麥子,母親和姐姐緊隨其后,他們是什么感覺,我單是跟在后面跑,就累得夠嗆,上氣不接下氣了。

母親和姐姐會跟隨車子到場院,幫著卸下車上的麥子,麥捆要碼放整齊,捆麥的繩子要取下,下午捆麥還要用。我和妹妹直接回家,渾身已經癱軟。奶奶早已把飯做好等著我們。因為干活,飯菜也比平時的好,奶奶會變著花樣給我們做好吃的,油餅、包子,或者花卷。菜有拌黃瓜、炒雞蛋,還有涼粉。

我們先洗臉,然后等父親、母親和姐姐回家一起吃飯。那個時候吃飯,必須等父親這個當家的就坐,然后一家人方可以舉箸用餐,飯菜即使擺在桌子上,也沒有人敢動筷子。雖然是穿著長袖衫,可是擼起袖子,胳膊卻黑黑的,它們是怎么透過袖子鉆進去的,不得而知。父母親和姐姐回來,洗過臉,我們便一起圍坐一桌,開飯了。吃完飯,依舊是父親拉車,母親跟在一邊,我們強打精神跟在后面。我也不知道父親、母親哪來那么大的勁,好像早上根本就沒有干活。

(三)捆麥

在麥收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是重頭戲,不允許有半點紕漏,捆麥也不例外。驕陽似火,只能嚇唬嚇唬我們這些小孩子。而對于父母親,是一點也奈何不得的。

母親把一根繩子,筆直地鋪在麥撲子間隙的地上。父親可著兩個胳膊抱一大撲麥子,規規矩矩地放在繩子上,然后在跟前招呼著。我和母親、姐姐、妹妹,依次抱著麥撲子送給父親。父親交叉著放好,并把散亂了的麥子整好。等麥子疊到一定的高度,父親說好了。一個人幫父親把繩子穿起來,父親使勁并小心地用力把麥捆扎得緊緊地,結結實實的,一個麥捆就算好了。母親早已鋪好了另一根繩子。就這樣,一個又一個的麥捆,驕傲的站在那里,那是我們全家總動員,齊心協力的杰作。

抱麥,也不是一件輕快活。太陽懸在頭頂的天空,瞪著大大的眼睛烤著我們。沒有一絲兒風,我們一邊抹汗,一邊抱麥。麥芒不時地扎我們的胳膊,手,甚至臉。驚魂的是,有一次鄰地大嬸竟然抱起一條菜花蛇來!父親不敢掉以輕心,即使汗水順著臉頰嘀嗒嘀嗒地往下淌,他也顧不上擦一下。因為,捆麥的技術好壞,將決定著麥捆能否平安地到達場院。

路上,我們經常會看見從車子上翻下來的麥捆,因捆得不結實而散落一大片,一顆顆麥粒也跟著散落下來,好可惜。因此,每一個麥捆,父親幾乎是竭盡全力,去捆得結結實實。不僅僅是害怕麥捆中途散落,耽誤時間,更重要的是,希望每一粒麥子,都能夠顆粒歸倉。

(四)拉麥

麥子捆完了。眼下重中之重,就是把這些麥捆趕在天黑之前全部運到場院。母親和姐姐協助父親裝車,我和妹妹拾散落在地里的小麥。

那個時候我們不懂,豐收意味著什么,顆粒歸倉意味著什么。父親、母親在,我們做做樣子很認真,等到他們走遠了,我們就躲在麥捆后面那小小的陰涼處玩,全然忘了拾麥子的事。

我們對豐收是恐懼的,別說干活了,就是跟著一天,都是苦不堪言。那個時候我們 根本想不到,豐收背后所承載的那些東西,只是后來漸漸長大,才漸悟。父親、母親緣何對麥子那么感情深厚,從上一年的秋分前后種上麥子,然后冬天的冬澆,春天的春澆,鋤草、施肥,噴灑農藥,每個節點該干什么,都是很嚴謹的,不得有半點敷衍。到最后的麥收,顆粒歸倉,都是極虔誠,極認真,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做的。只因這十幾畝土地,它們是支撐我們生命的天空。家里除了土地,沒有任何收入來源。我們姊妹幾個的學費、書本費,鉛筆、橡皮,過節的肉包子,過年的新衣服、花手絹、雪花膏,還有人情禮尚往來,全部靠這些土地。

父親雖然是個農民,卻不甘于做一個平庸的農民。出色與出彩,用在農民身份的父親身上,一點都不為過。我們小的時候,村里有駐村的技術員,父親常常把技術員請到家里,媽媽就烙餅、炸油卷,像尊貴的客人一般,好吃好喝地招待。父親則一邊陪技術員吃飯,一邊津津有味地聊著莊稼的話題。清楚地記得,我家的玉米,總是葉兒寬大,桿兒粗壯,長勢喜人;清楚地記得,別人都還在用傳統種法種植棉花的時候,父親已率先嘗試薄膜覆蓋種棉花了;我更清楚地記得,有一年,小麥鬧蟲災特別嚴重,大家束手無策。父親憑借自己的經驗,琢磨噴灑什么農藥,及時地控制并消滅了害蟲。那一年,麥收時節,大部分麥田因為蟲災還綠油油的,只有我家那塊麥田,泛著金黃色的麥浪,很是扎眼。

后來,絳縣還專門來人采訪父親。問到底是什么蟲子?怎樣防治的?父親向來訪者詳細講述,只是在找他帶回來的蟲子樣品時,卻怎么也找不到了。是我不懂事,把那個小塑料瓶里的蟲子悄悄倒出來,把空瓶子拿到學校玩去了。父親沒有追究此事,后來知道了也沒有責備我。再后來聽他和母親說,他也沒有出名的想法。也許在他看來,把莊稼種好、管理好,才是一個農民應盡的本分。

一車又一車,十幾畝地的麥子,全得靠人力往回拉。由于路途遙遠,非常地慢。天漸漸黑了,小路上沒有了白天的熱鬧,人們都腳步匆匆地往回趕。我和妹妹不時地向小路那邊望去,一點動靜都沒有,心里好害怕,因為不遠處有幾座墳墓,傳說中的“鬼”和“鬼火”,一直在腦海里盤旋,心提得老高。那個時候,摸黑到晚上九點甚至十點,再正常不過了。麥收時節的農民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不比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熟透的麥子如果遇上風,半夜三更起來去地里割麥,也是常有的事。萬一刮起龍卷風,一年的辛苦化為烏有,也不是不可能。所以那時有句成語:龍口奪食。

(五)碾場

等地里所有的麥子都一鐮一鐮割倒,捆成 一個一個捆兒,然后再一車一車拉回到場院碼放整齊,艱苦的割麥就算完工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碾場。因為幾家合用一個場院,所以大家輪流碾場。

挨著我們家了。我們會在母親的呼喚下,早早起床,到場院去攤場,即把麥子攤開。我們肩扛著鐵叉、大掃帚,向場院走去。場院里盡是忙碌的人們,有的在攤場,有的在揚場,有的因小麥晚熟還在急匆匆地從地里往場院里運麥捆兒。

到現在我也不明白,明明是說麥子,為什么非要起一個如此大氣的名字,都帶個場字。像勻場,就是翻動麥子;碾場,碾麥子;起場,把碾好的麥秸堆起來;揚場,把碾好的麥子憑借風力把麥殼和麥粒分開。我想,也許是祖祖輩輩把麥收看得極為隆重,甚至神圣,才這么叫的吧。

攤完場,我們就回家喝雞蛋泡饃。然后大約每隔一小時去場院勻一次場。而到了中午,太陽最火的時候,會半小時勻一次。為的是讓所有的麥桿、麥穗都趕快曬干,碾場的時候就好碾了。

早些時候,父親用自家的牛拉著碌碡碾場,是為了省錢。到了后來日子漸漸好起來,父親會和家里有四輪拖拉機的師傅提前約好,用拖拉機來碾場,那樣會更快一些。碾場一般會在下午三四點左右,碾好以后,趕緊起場。

開始起場了。父親和母親會先用鐵叉把碾好的麥秸認真地翻騰一遍,目的是抖落夾雜在麥秸里面的麥粒。然后父親把麥秸用鐵叉挑成堆。我們就和母親一起,一鐵叉又一鐵叉,把麥秸堆在場院的邊上。剩下的就是碾好的,混雜在一起的麥粒、麥殼。父親根據當時的風向,用推板把這些混雜的麥粒、麥殼,推到一個風口,為的是更好地揚場。我們力氣小,就用木锨往跟前推。母親,則是拿著大掃帚,轉著圈地掃。

終于,起場結束了。我們小孩子就解放了,剩下的就是父親和母親揚場。當父親用木锨把一锨夾雜著麥殼的麥粒高高揚起,母親恰到好處地,在麥粒剛剛落下,用大掃帚輕輕地掠去麥殼。那么大一堆,父親,一木锨又一木锨,不知要起起落落重復多少次;那么大一堆,母親,一掃帚又一掃帚,不知要左左右右來回多少遍。這其中之辛勞,我們沒有親身經歷,不曾體會。只記得,父親臉上的汗,顧不得擦一把;母親凌亂的頭發,顧不得理一下;落在父親、母親頭發上的麥殼,他們也顧不得去整一整。

莊稼活看似粗糙,但也并不是有力氣就可以干好的。就像揚場,雖然沒有多大的技術含量,但是技巧是必須的。趕上風大的時候,父親就緊鑼密鼓,滿滿的一木锨緊接著一木锨。風小了,父親就半木锨半木锨地揚,甚至更少一點。一個簡單的揚場,其中的輕重緩急,也得拿捏得恰到好處,直到所有的麥粒和麥殼,楚河漢界、涇渭分明地分開。揚場結束了,干凈的麥粒裝袋拉回家,揚場才算完事。

也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能萬事俱備,東風登場,也有“只欠東風”的時候。如果趕上沒風,就得耐心地等。如果一直等到天黑都沒有風,父親就會把被子拿到場院,晚上在場院睡,為的是晚上風來了趕緊揚場,這樣就不耽誤別人第二天的碾場。

那個時候,場院里非常熱鬧。白天,人們忙碌著碾場;晚上,燈火通明,有的揚場,有的看麥……

一場又一場,直到把所有的麥捆都碾完,碾場就結束了。

(六)曬麥

相對于割麥和碾場,曬麥的戲份就顯得輕松多了,不過依然是馬虎不得。等大家都碾完麥子,場院就閑下來了。這時的場院里,沒有了往日的熱火朝天,只有一群群鳥雀一遍又一遍地尋食。一個個高大的麥秸垛,像一個個金色的大蘑菇,靜靜地排列在場院的邊上,是那樣地美!

父親、母親會在一個天氣非常好的早上,先把場院掃得干干凈凈,然后把麥子用平車拉到場院上均勻地攤開。我和妹妹就在場院高高的、蘑菇狀的麥秸垛的陰涼處,邊玩邊看麥。隔一會兒,會跟著父親攤好的麥子的足跡,兩只腳小心地把麥子攤一遍。如果天氣超好,麥子一天就曬好了,天氣不好的話,得曬兩天。

當所有的麥子都曬干,父親會精選一部分顆粒非常飽滿的麥子,母親用鐵篩子篩了又篩,作為公糧交給國家。留一部分作種子,剩下的全部顆粒歸倉。

(七)尾聲

等所有的麥子都顆粒歸倉,麥收,這場聲勢浩大、場面極為壯觀、耗時最長、參加人數最多、非常隆重的人間大戲,才算真正落下帷幕!

隨著科技的進步,有了收割機,人們不再為割麥而發愁;有了脫粒機,人們不再為碾場而辛勞;有了風扇,人們不再“萬事俱備”的時候,苦苦地等待“東風”;再后來,有了聯合收割機,人們省去了割麥、捆麥、拉麥、碾場等一系列繁瑣而又苦又累的程序,麥收“大戲”也由一“ 唱”十天半月,縮短為一兩天甚至半日。

時至今日,收完麥子,曬干之后,不用再交公糧了。人們可以把麥子全部顆粒歸倉,或者變成鈔票裝入腰包,還享受著國家的小麥補貼款。看看今天,想想過去,真的是“天上人間”?。?/p>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渭南文壇 | 郝曉玲:又是一年麥香時
勞動節,想起麥收時節的苦與累,經歷過才懂得土里刨食的不易
六月,又到麥香時節||孟祥玲
有聲讀物丨麥子熟了
麥殤
美文共賞:收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孚县| 剑河县| 南岸区| 中方县| 阿克苏市| 山西省| 凤台县| 武穴市| 津南区| 沭阳县| 长沙市| 遵义市| 巨鹿县| 扬州市| 麻城市| 铜鼓县| 仙桃市| 乐昌市| 文昌市| 儋州市| 钦州市| 博乐市| 东乡族自治县| 铜梁县| 梅州市| 武汉市| 洱源县| 南充市| 县级市| 象州县| 明溪县| 德惠市| 栾城县| 静宁县| 宜州市| 盘山县| 大化| 当雄县| 云梦县| 太仆寺旗| 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