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僖公呂祿甫 形象)
公元前698年,十二月丁巳日,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三位國君齊僖公呂祿甫去世了。
《說文》中解釋道:僖,樂也。
意思是說,僖是喜樂的意思,引申到君王的封號上,就是玩耍,玩樂的意思。
如果這么看的話,齊僖公呂祿甫應該是個喜好玩樂,不務正業的君王。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位君王不僅不愛玩樂,反而是春秋時期十分出名的明君,賢君。
春秋五霸我們都知道,是縱橫春秋時代的五位大佬,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春秋五霸之前,還有一個“春秋小三霸”,即鄭莊公,齊僖公和楚武王。
兢兢業業,努力認干的齊僖公打造了一個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的齊國之后,撒手而去,把國君的位子留給了自己的長子,齊諸兒,也就是齊襄公。
齊僖公在位的時候,他主推的發展方針,是和平外交,因此齊國在那一段時間里,結下了諸多的盟友國,而其中跟齊國關系最鐵的,要屬魯國。
為了加強兩國之間的友誼,齊僖公甚至把自己的女兒文姜公主嫁給了魯國的國君魯恒公,兩家這算是親上加親,成為了一對鐵得不能再鐵的盟友。
公元前694年,魯恒公帶著妻子文姜回齊國探親,受到了齊襄公的熱烈歡迎。
(文姜公主 形象)
父親死了,那么文姜,也就是自己的妹妹,就成了自己唯一的親人。
時隔多年,重見妹妹,齊襄公的心情可以說是非常激動。
當然了,他這個激動的背后,還有一件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是,齊襄公和文姜的品德,實在是不怎么好。
早在齊襄公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就敗壞了人倫,和文姜公主有了不正當的男女關系。
結果魯恒公前腳帶著文姜回齊國,齊襄公后腳就和文姜再次私通到了一起。
更加尷尬的是,倆人私通的事情,還被魯恒公給知道了。
按理說,發生這種事兒,對魯恒公來說應該是不可原諒的。
魯恒公不是平頭百姓,也不是列卿臣公,而是一國之君吶。
現在自己莫名其妙地就被綠了,盛怒之下的魯恒公完全可以返回魯國,以這件事為由頭,對齊國發動戰爭。
春秋時期重禮儀,很多人把禮儀比生命看得還重要。
(魯恒公姬允 形象)
現在齊國的國君和自己妹妹通奸,魯恒公只要拿這件事兒做文章,必然能讓齊襄公身敗名裂。
到時候君王一怒,伏尸百萬,攻滅齊國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兒?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魯恒公沒有這么做,他當然十分憤怒,但他還是選擇了忍耐。
不看你齊國的面子,不看你齊襄公的面子,也要看你父親齊僖公的面子。
在齊僖公的時代里,齊魯兩國的交情,可以說是似海深。
面對故人當年情深似海的恩惠,魯恒公選擇了退一步海闊天空。
他沒有捉拿這對奸夫淫婦,或者讓他們難堪,或者是借故攻擊齊襄公,他只是微微的責怪妻子文姜不應該這么做,然后就權當這件事兒沒有發生過。
對于這件事兒,我們不能說魯恒公大度,也不能說魯恒公窩囊,我只能說,魯恒公是一個有涵養的人。
不過,有涵養的魯恒公沒有想到,自己的妻子文姜是一個極其沒有涵養的人。
被丈夫責怪了的文姜心中羞憤難當,居然跑到齊襄公的住處,表示自己挨了罵,要求齊襄公為他出頭。
(齊襄公呂諸兒 形象)
齊襄公一聽文姜挨了欺負,頓時火冒三丈,什么也顧不上了,立刻就安排了一桌精美的酒菜,請魯桓公來赴宴。
當然了,表面上是請客吃飯,實則是一場兇險難測的鴻門宴。
席間,齊襄公和魯恒公推杯換盞,齊襄公還嫌不夠盡興,于是又叫來齊國的大夫彭生勸酒,不勝酒力的魯恒公被倆人灌的是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喝多了,妥妥的喝多了。
一看魯恒公已然喝醉,齊襄公表現得十分講究,他要求大夫彭生一定要護送魯恒公,安全地把魯恒公送到魯國才行,千萬不能出什么差池,更萬萬不能讓魯恒公死在半路上。
齊襄公一頓提示,就差給大夫彭生送把刀了。
結果,在回程的路上,彭生趁著魯恒公酒醉未醒,活生生地把魯恒公給勒死了。
殺人容易,可善后很難。
你殺的不是平頭百姓,也不是沒有身份信息的流浪漢,你殺的是一國之君,還是平素和你們齊國最為要好的魯國的國君。
魯國的文武大臣和百姓左等魯恒公不回來,右等魯恒公不回來,一合計,估么著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于是便向齊國呈送了一份信件。
(大夫彭生 形象)
這一封信件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左傳》:“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來修舊好,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惡于諸侯。請以彭生除之。”
我們的國君魯恒公,尊敬齊國,尊敬齊國的國君,所以不敢偏安一隅,這才攜帶夫人到魯國去拜訪,希望可以加強兩國之間的關系,但現在國君去了挺老長時間也沒回來,我們實在是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現在國君丟了,我們也不知道該怪誰,我們也不知道該找誰負責,現在這件事兒在諸侯國中已經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所以我們建議您做一做危機公關,實在不行就把大夫彭生給殺了吧。
寫這封信的人,可以說是很有水平。
句句不提齊襄公謀害了魯恒公,但卻句句都在說齊襄公殺害了魯桓公。
并且,魯國人明白,把幕后黑手齊襄公繩之以法,或者說讓齊襄公以死謝罪,那是不可能的,那也不現實,所以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親自動手殺害魯桓公的大夫彭生受到懲罰。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齊襄公自知理虧,只好把大夫彭生給弄死了。
《圣經》中說:善用刀劍者,死于刀劍下。
在我看來,我們可以把這句話改用在大夫彭生的身上:善用繩子者,死于繩子下。
因為大夫彭生,也是活生生被勒死的。
彭生死了,但齊襄公的荒唐行為卻并沒有結束。
我們知道,齊襄公這個人,不愛理政,也不怎么上班,相較于其它諸侯國的國君每天兢兢業業的工作,他每天最喜歡干的事兒,是找個地方一頓瘋玩。
(游獵)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到姑棼,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博興縣南部打獵,游獵途中,看到了一頭體型龐大的野豬。
這頭野豬的體型到底有多龐大,史書沒有給出具體數據,但不難想象,一定是一頭很大的野豬。
因為這頭野豬一出場,就憑借其龐大的體型和兇狠的長相,把齊襄公身邊的一位侍衛給嚇壞了。
這位侍衛指著野豬,連連驚呼:
《左傳》:“公子彭生也。”
這頭野豬是大夫彭生轉世!
如此鬼神之說,齊襄公當然不會相信,于是他訓斥侍衛:
《左傳》:“彭生敢見!”
彭生怎么敢來見我?就算是他來了,又能怎么樣?
說罷,齊襄公在戰車上彎弓搭箭,一箭就射中了這頭野豬。
沒想到,野豬被射中之后,居然像人一樣用后腳站立起來,更發出了似人一樣哭泣的聲音。
這回,不信鬼神的齊襄公也開始害怕了。
他大驚失色,一屁股從戰車上摔了下來,不僅摔傷了腿,還把自己穿的鞋給弄丟了。
回到王宮之后,齊襄公越想越不是滋味,自己怎么著也是一國之君,區區一頭野豬,就把自己嚇成這樣,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
沒面子,實在是沒面子。
(管鞋人費 形象)
于是,齊襄公找來了自己的管鞋人,費。
由于年代久遠,作者實在是不能了解,這個管鞋人是個幾品官,是文官還是武官,但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我們知道,不管這是什么官兒,他主要負責的工作,是管理國君的鞋子。
職業都是應運而生的,而國君的鞋總應該是要貴一點,多一點,今天換一雙,明天換一雙,后天再換一雙,換來換去,數量眾多,就必須得有個人來負責整理歸納這些鞋子。
管鞋人費得到的指令是,找回剛才打獵自己丟失的鞋子。
說實在的,齊地那么大,博興縣也不小,想要找一只慌忙之中遺落的鞋子,實在是不太容易,所以費花了好幾天也沒能找到。
沒找到鞋子回去復命的費惹得齊襄公勃然大怒,被結結實實地抽了三百鞭子。
挨了打的費走出王宮,正巧碰到了聽說齊襄公負傷,所以組織兵力想要襲殺齊襄公自立為王的公孫無知。
說起來,這個公孫無知,還是齊襄公的堂弟。
費前腳出來,后腳就被公孫無知給劫持了。
費是個聰明人,他立刻明白了公孫無知是要弒君,于是他立刻表示,剛才我被齊襄公抽了幾百鞭子,正想要報復,沒想到你們來了,這么著吧,我跟你們一起干。
臨時拉來一個同伙,公孫無知十分開心,而費又趁熱打鐵的表示,你們這樣貿然進去,實在危險,我對宮里的情況比較熟悉,所以你們不如讓先去探探虛實。
(公孫無知 形象)
公孫無知不愧叫做公孫無知,他的確是一個十分無知的人,被費這么一頓糊弄,還真就把費給放了。
結果,忠心耿耿的費返回王宮立刻把公孫無知要謀反的消息告訴了齊襄公,并且毅然決然的和齊襄公站到了一起。
雖然你很壞,雖然你不配為人君,雖然你抽了我幾百鞭子,但你仍然是我的國君,我將對你誓死效忠。
管鞋人費在歷史上并不出名,但無可置疑的是,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不過,昏庸無能,殘暴統治的齊襄公已然到了眾叛親離,強弩之末的時刻,公孫無知帶領的亂軍一哄而上,這對君臣雙雙交待,死于劍下。
太史公司馬遷曾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齊國的一國之君死了,不聲不響,也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他的死正如鴻毛一般輕盈。
而史書中只有寥寥幾個字記載的管鞋人費,在生命中的最后時刻里,展示出了他的忠誠和勇敢,所以這個平凡人,普通人,他的死,才是重于泰山的。
正如俄羅斯文學家赫爾岑所說:因為真理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縫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
那么費的忠誠也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縫隙,他就能照亮一整個春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