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弈論歷史沒有公認答案
- 對具有策略依存特點決策問題的研究可上溯到18世紀初甚至更早
- 博弈論真正的發展在本世紀
- 博弈論總體上仍然是發展中的學科
- 2000年前我國古代的“齊威王田忌賽馬”
- 1500年前巴比倫猶太教法典“婚姻合同問題”等。
- 1838年古諾寡頭模型。
- 1883年伯特蘭德寡頭競爭模型。
- 1913年齊默羅象棋博弈定理 、“逆推歸納法”
- 1921-1927年波雷爾混合策略的第一個現代表述,有數種策略兩人博弈的極小化極大解
- 1928年諾伊曼和摩根斯坦擴展形博弈定義,證明有限策略兩人零和博弈有確定結果
1.4.2 博弈論的形成
馮.諾伊曼 和 摩根斯坦《博弈論和經濟行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44
- 引進擴展形(extensive form)表示和正規形(normal form)或稱策略形(strategy form)、矩陣形(matrix form)表示
- 提出穩定集(stable sets)解概念
- 正式提出創造博弈論一般理論的主意
- 給出博弈論研究的一般框架、概念術語和表述方法
1.4.3 博弈論的成長和發展
一、第一個研究高潮,本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
- 1950年納什提出“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概念和證明納什定理,發展非合作博弈的基礎理論。
- 1950年Melvin Dresher和Merrill Flood在蘭德公司(美國空軍)“囚徒的困境”(Prison’s dilemma)博弈實驗,(Howard Raiffa)獨立進行這個博弈實驗;
- 1952-1953年期間(L. S. Shapley)和(D. B. Gillies)提出“核”(Core)作為合作博弈的一般解概念
- Shapley提出了合作博弈的“Shapley值”(Shapley value)概念等。
- 奧曼(R. J. Aumann)“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博弈論歷史上令人振奮的時期,原理已經破繭而出,正在試飛它們的雙翅,活躍著一批巨人。”
二、5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70年代博弈論發展的青年期
- 1954-1955年提出了“微分博弈”(Differential games)的概念。
- 奧曼則在1959年提出了“強均衡”(Strong equilibrium)的概念。
- “重復博弈”(Repeated games)也是在50年代末開始研究的,這自然引出了關于重復博弈的“民間定理”(Folk theorem)。
- 1960年(Thomas C. Schelling)引進了“焦點”(Focal point)的概念。
- 博弈論在進化生物學(Evolutionary Biology)中的公開應用也是在60年代初出現的。
- 塞爾騰(Selten)1965提出“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
- 1975年提出的“顫抖手均衡”(Trembling hand perfect equilibrium)
- 海薩尼(Harsanyi)1967-1968三篇構造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論的系列論文,“貝葉斯納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
- 海薩尼1973年提出關于“混合策略”的不完全信息解釋,以及“嚴格納什均衡”(Strict Nash equilibrium)。
- 70年代“進化博弈論”(Evolutionary game theory)的重要發展,(John Maynard Smith)1972年引進“進化穩定策略”(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等。
- “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的重要性,因為奧曼1976年的文章引起廣泛的重視。
三、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博弈論發展的重要階段
- 這個時期博弈理論仍然沒有成熟,理論體系還比較亂,概念和分析方法很不統一,在經濟學中的作用和影響還比較有限,但這個時期博弈論研究的繁榮和進展卻是非常顯著的。
- 對這一階段博弈論研究的迅速發展,除了理論發展自身規律的作用以外,全球政治、軍事、經濟特定環境條件的影響(戰爭和冷戰時期的軍事對抗和威懾策略研究的需要,經濟競爭、國際經濟競爭的加劇),以及經濟學理論發展本身的需要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有了這一階段博弈論研究的繁榮發展,才有80、90年代博弈論的成熟和對經濟學的博弈論革命。
1.4.4 博弈論的成熟及與主流經濟學的融合
一、80、90年代是博弈論走向成熟的時期
- 1981(Elon Kohlberg) “順推歸納法”(Forward induction)
- 克瑞潑斯(David M. kreps)和威爾孫(Robert Wilson)1982年提出“序列均衡”(Sequential equilibria)
- 1982年斯密(John Maynard Smith)出版了《進化和博弈論》(<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
- 1984年由伯恩海姆(B. D. Bernheim)和皮爾斯(D. G. Pearce)提出“可理性化性”(Rationalizability)
- 海薩尼和塞爾騰1988年提出了在非合作和合作博弈中均衡選擇的一般理論和標準,
- 1991年弗得伯格(D. Fudenberg)和泰勒爾(J. Tirole)首先提出了“完美貝葉斯均衡”(Perfext Bayesian equilibrium)的概念
二、博弈論和經濟學諾貝爾獎
- 1994:非合作博弈:納什(Nash)、海薩尼(Harsanyi)、塞爾頓(Selten)
- 1996:不對稱信息激勵理論:莫里斯(Mirrlees)和維克瑞(Vickrey)
- 2001:不完全信息市場博弈:阿克羅夫(Akerlof)(商品市場)、斯潘塞(Spence)(教育市場)、斯蒂格里茲(Stiglitze)(保險市場)
- 2002:實驗經濟學:史密斯(Smith),心理經濟學:卡尼曼(Kahneman)
1.5 博弈論在我國的應用
- 企業經營者的決策思路和工具。
- 政府的政策和管理思路,與個人、企業和地方博弈的意識。
- 社會經濟問題的理論分析工具,解釋經濟中許多低效率現象的根源,找出各種經濟問題的制度性、環境性原因,揭示各種經濟行為和政策的效率意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