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于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于被扎,這就是刺猬法則。
刺猬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人與人之間都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遠近自己定,原則是讓自己愉快,讓別人輕松。
在親子關系里,父母同樣要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不要過于干涉他們的自我空間。
當今時代中國式巨嬰越來越多,他們就是一群沒有斷奶的成年人。
這個人群的特點是:極度自私,只求索取沒有奉獻,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規則意識、沒有道德約束,把別人的幫助、贈予視為應該,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心,把自己當成國家的嬰兒。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這應該從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去反思和發現。
因為每一個巨嬰背后,幾乎都是母愛泛濫的結果。
毫無疑問,每個父母都愛孩子,然而就是這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讓孩子從小到大,一次又一次地,被媽媽充滿母愛的刀,被爸爸充滿慈祥的寵,雕刻成后來脆弱、依賴、沒擔當、沒主見的模樣。
母愛如天,一切包辦,'控制型父母+沒限度的嬌養=一個一輩子無法斷奶的巨嬰'。
拒絕中國式巨嬰,從為人父母的你我做起吧。
每個父母都知道孩子獨立有多重要,也知道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得從小做起。
但落實到具體事項時,父母大多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所以看到的實際情況就是:父母們一手'包辦',孩子也樂享其成。
在我女兒近兩歲的時候,就想嘗試自己穿衣服。
有一次,她好不容易把一件短袖給套上,卻被婆婆給'笑話'了,原來,她把衣服穿反了。
婆婆急于幫她脫掉重新穿,我卻告訴女兒不要急,讓她自己先去照照鏡子,看看是不是哪里不對。
女兒走到穿衣鏡前,奶聲奶氣地說:胸口的花花怎么跑到背上去了。
我幫她把衣服脫下來,教她如何區分衣服的前后,又如何能正確地穿好。
差不多兩周左右,她就能自己穿好衣服了。
去年我女兒上幼兒園,老師反映說:午休后起床,好多孩子都需要老師幫忙穿衣服鞋子,但她能迅速地自己穿好,還能去幫助其他小朋友。
我想,這樣的一件小事,既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能讓她收獲不小的成就感,父母們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我的理念是,與其讓孩子通過外界間接地獲得經驗,倒不如直接地讓她參與其中,獲得直觀的體驗。
怕孩子摔跤,所以走到哪里都是抱著;
怕孩子生病,穿再多也不給脫衣服;
怕孩子餓著,哪怕吃飽了還連哄帶騙的讓其多吃;
怕孩子受傷,家里的桌椅四周都貼滿防撞條……
很多父母都說,我的孩子還小,我要把他保護周全。
1983年出生于湖南華容縣的魏永康,從小就被人稱為'神童':
兩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八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但像古時'傷仲永'一樣,神童魏永康并沒有在長大后依舊延續神奇。
2003年7月,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
原來,從他上學讀書起,母親就一直在身邊陪讀,上高中時母親甚至還在給他喂飯,而這樣的照顧一直持續到他大學畢業。
后來獨自面對研究生生活的他,卻完全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著單衣、趿著拖鞋就往外跑;
房間不打掃,屋子里臭烘烘的,襪子、臟衣服到處亂扔;
他經常一個人窩在寢室里看書,卻忘了還要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為此他有一門功課記零分。
而沒寫畢業論文也最終讓他失去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
這樣的答案,是父母想要的結果嗎?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過度保護會讓他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上學后,孩子沒有操作能力,就失去了探索和冒險的精神。步入社會后,也自然而然地繼續依賴父母,成為'巨嬰'。
這樣的人,又何來家庭責任感呢?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挫折和困難。
面對孩子的困難和挫折,家長切不可撲過去,替孩子扛下所有。
家長必須要意識到,小時候的挫折不要緊,那只是他人生的歷練。
將來長大后,他還會在學業、工作、感情等方面遇到困難。
如果希望孩子能在成年后堅強地面對那些困難,不如現在就放手,讓他自己'站'起來。
去年,我兒子報名參加區上的一個美術比賽,為了這個比賽,整個暑假他都很少出去玩,每天都在家畫畫。
看著孩子那么辛苦,做父母的也擔心他會泄氣,總會用鼓勵和表揚去激勵他。
好不容易比賽結束,兒子輕松地對我說:媽媽,我覺得這次比賽我發揮得不錯,很有可能進前三甲。
哪知一個月后結果出來了,兒子并沒有在晉級的名單里,當時,他的表情有些失落。
我擔心孩子便連忙安慰道:沒事的兒子,強中自有強中手嘛,在媽媽看來,你已經很不錯了。
這時兒子反而笑著說:媽媽,可能這次的高手太多了吧。
沒關系,我明年又來參加就是了。聽著他的話,我才舒了一口氣。
所以,家長們,放心地讓孩子去'經歷'吧,不要害怕他會失敗,很多情緒其實是父母自己強加給自己的,孩子沒你想的那么脆弱。
很多父母喜歡替孩子做決定,他們認為,自己的思想更成熟,考慮更周到,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就像有句網絡語說的一樣:'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朋友給五歲的兒子買了一套漂亮的衣服,他自認為很是漂亮。
但拿回家后,兒子卻表示不喜歡這個顏色。
朋友說:'這個顏色是今年最流行的顏色了,你怎么能不喜歡呢?你的審美不行,讓媽媽給你操辦就行。'
兒子不為所動,還是不愿意穿,朋友很是無奈,連問:'你怎么就這么沒良心呢?'
其實,除了原則問題,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決定和選擇。
因為這意味著他能快樂,一個快樂的孩子,才會有更好的心理狀態。
遵循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這也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動力之一。
中國式巨嬰的誕生離不開父母的溺愛,很多家長抱怨帶娃真累,實則是剝奪了孩子的獨立能力,無意中就把孩子培養成了巨嬰。
人們總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卻很少人意識到,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大肆潑墨,而是該給孩子多一些留白,讓他們去自由發揮。
這人生的留白里,沒有父母的思想和過分干預,卻又能在不經意間讓孩子知道怎樣和自己相處、和別人相處、和自然相處,讓我們的孩子帶著愛,更加從容的長大、成人。
我們常說對孩子是永遠放不開的愛和牽掛,但其實'最好的疼愛,就是把手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