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對泣思政殿
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冬天,擅長歷史的翰林學士周墀突然接到皇帝要他到思政殿問對的邀請,作為皇帝顧問的周墀自然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思政殿。當周墀來到思政殿后看到了文宗皇帝,此時的文宗皇帝已經(jīng)命人在周墀的位子上擺好了酒菜。年僅30周歲的唐文宗剛剛生了一場大病,此時的他異常憔悴,看起來蒼老了許多。唐文宗率先開口:“周愛卿,你說說看,朕是什么樣的皇帝呀?”在皇帝身邊已久的周墀趕緊恭維道,“皇帝您就像堯舜一樣的皇帝。”唐文宗苦笑著搖了搖頭,“堯舜朕肯定是比不過的,你覺得朕與周赧王漢獻帝比起來如何啊?”周赧王和漢獻帝是亡國之君,當今天子竟然把自己比作亡國之君自然使周墀手足無措,趕緊說道,“皇上天資聰穎,自然比亡國之君要強上百倍。”此時的唐文宗突然情緒激動,流著眼淚說道,“朕實在比不上漢獻帝,漢獻帝是受制于諸侯,朕乃受制于家奴啊!”說罷,失聲痛哭了起來。此情此景,周墀眼中的淚水也不由的奪眶而出,君臣二人在思政殿痛哭不已。男兒有淚不輕談,只是未到傷心處。那么作為富有四海的皇帝,是什么事觸碰到文宗君臣的傷心處呢?答案只有兩個字——宦官。
唐文宗
從幕后到臺前
唐朝設置內(nèi)侍省用來管理宦官,設有內(nèi)侍四人,內(nèi)常侍六人。唐朝在建國之初的高祖、太宗、高宗時期時,宦官只是做些侍候人的工作,比如打掃衛(wèi)生或者看守宮門的工作,官位最高也不過是四品而已。從武后開始到唐玄宗繼位這段時間,雖然宦官的人數(shù)稍稍有所增加,但品級高的仍舊不多,也很難參與政事。而真正把宦官推到臺前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即位后,國力空前強大。志得意滿的唐玄宗打算找些能為他帶來歡心的人,放眼望去,玄宗覺得還是宦官最貼心,他們忠心、貼己,有些對大臣不能說的想法可以毫無顧忌的告訴宦官。于是宦官這個群體在唐玄宗時期開始崛起。
唐玄宗
他們可以帶兵打仗,馳騁沙場,如楊思勖;也可以左右朝政,成為皇帝私人的顧問和朋友,如高力士;還可以大量的被派到重要地區(qū)做監(jiān)軍,如邊令誠。平心而論,玄宗時期的宦官還是相當?shù)亩?guī)矩,他們很懂得低調(diào),如高力士,雖然幫助出了很多主意,可一直是不顯山不露水,而且大多建議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皇帝的利益不受到傷害。楊思勖雖然統(tǒng)兵,但是打完仗趕緊把兵權上繳。玄宗朝宦官如此低調(diào)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玄宗雖然年紀漸漸增大,但不失為一個英明君主,宦官在他的手下還是不敢太過放肆。令一方面是宦官作為新貴階層羽翼未豐,當時的社會主流還是正規(guī)的朝廷機構掌握權力,宦官當時只是作為皇帝的附庸而存在。不過此時的宦官與建國之初還是有本質(zhì)不同的,那就是他們的閱歷的增長。他們體會到了節(jié)制武將的快感、體會到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威嚴,體會到了自宰相、大臣皆奉承自己的尊嚴,體會到了被封為公爵的榮耀。而這些感受,就像貓開了葷腥,終唐一朝,這種葷腥始終不會被宦官階層所遺忘。
從配角成為主角
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shù)團體的宿命。當然,大多數(shù)的變化都是起到消極的作用,不過宦官集團則因為安史之亂徹底逆襲了。根本原因是經(jīng)過這場動亂太多的大臣和將軍都投降了叛軍。而宦官相對要忠誠一些。皇帝開始不信任邊將和大臣。唐肅宗剛繼位時,手下的心腹宦官李輔國被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相當于禁軍的兵權。
李輔國
甚至還出現(xiàn)了觀軍容使這種為宦官量身定制的職位,宦官(魚朝恩)可以率領六十萬大軍去平叛。代宗登基,李輔國因為擁立有功甚至成為了當朝宰相。此時宦官可謂是名利雙收。不過當時的宦官勢力還是不算穩(wěn)固,這點在唐代宗可以解決李輔國、魚朝恩等權宦可以看出。真正的分水嶺應該是唐德宗時期,他推出的那些自認為聰明的制度徹底使后期部分的大唐天子徹底淪為宦官的掌中之物。德宗這個皇帝,說他是昏君吧,肯定不對。說他是明君吧,可他做的事實在是與明君不太搭邊。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能力與理想不相匹配的君主。
唐德宗
經(jīng)過奉天之役,德宗再也不相信大臣,于是德宗把神策軍所有軍隊交給他信任的兩位宦官竇文場和鶴仙鳴。不但如此,德宗最后在位的最后十年,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在宮廷內(nèi)搞了一套小班子,開始慢慢的讓宦官處理政事。并成為制度,宦官可以軍政一把抓,不但如此,唐德宗皇帝還允許宦官可以收養(yǎng)子孫,史學上把這樣的家族稱為——宦官家族。
高級宦官有時也想以家族形勢延續(xù)他們個人的政治和經(jīng)濟影響,辦法是把其他宦官撫養(yǎng)為義子...收養(yǎng)顯要的軍人為子。791年(唐德宗貞元7年)朝廷正式批準這種收養(yǎng)辦法...現(xiàn)在學者們已經(jīng)整理出了二三十個宦官家族——《劍橋中國隋唐史》
憲宗皇帝雖然雄才大略,開創(chuàng)了元和中興,但是對于宦官還是很少限制。當時的宦官可以說是囂張至極,如仇士良曾為了與元稹爭搶驛站的房間而鞭笞元稹。事后元稹被貶官,可見憲宗對宦官的包庇。當憲宗被宦官謀殺后可以遏制宦官的勢力徹底消失,宦官開始慢慢的當家作主,憲宗以后,宦官開始可以借助神策軍軍權控制帝國繼位人。自唐文宗以后,唐朝的皇帝們?nèi)慷际怯苫鹿贀砹ⅰ;鹿僦械臉忻苁购蜕癫哕娭形颈环Q為“四貴”,執(zhí)掌軍、政大權,宦官從此終于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唐憲宗
黨爭傾軋助長宦官權力的滋生
唐文宗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繼位為帝,文宗深知,宦官對國家的危害無疑是明顯的。首先,宦官對軍隊和人民都有負面影響。比如禁軍里的大將如果想要外出任節(jié)度使,就必須用大量金錢賄賂宦官,如果沒錢的話大將們一般都會向商人借貸,這種城外節(jié)帥的節(jié)度使們也被稱為“債帥”。這種債帥,來到了地方,肯定會橫征暴斂,四處斂財,百姓不堪困苦。
自大歷以來,節(jié)度使多出禁軍,其禁軍大將資高者,皆以倍之息貸錢于富室,以賂中尉,動逾億萬,然后得之......至鎮(zhèn),則重斂以償所負。——《資治通鑒》
其次,宦官自成體系,稱作北司。這樣的后果就是政出多門,法出多門。這就會導致南衙犯法,嫌犯到北司得到庇護。政策很難有連續(xù)性。這樣就使得國家的號召力受損。
今分外官、中官之員,立南司、北司之局,或犯禁于南則亡命于北,或正刑于外則破律于中,法出多門,人無所措——《資治通鑒》
最要命的是宦官不但執(zhí)掌軍政大權,而且還對皇帝自身的安全造成威脅。文宗之前的三位皇帝,其中的兩位就是被宦官所殺,比如文宗的前一任皇帝唐敬宗,被宦官所刺殺時剛剛十八周歲。所以宦官已經(jīng)不僅僅成了帝國政治軍事的毒瘤,甚至成了晚唐皇帝們的夢魘。
唐敬宗
根據(jù)以上的原因,唐文宗決定消滅宦官。要想消滅宦官,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找到幫手。而抑制宦官,最好的幫手無疑是大臣,宰相是文官之首,唐太宗正是因為能夠獲得房玄齡、魏徵那樣的宰相才可以取得如此璀璨的貞觀之治。唐玄宗正是因為姚崇和宋璟才可以取得輝煌的開元盛世。如果唐文宗可以得到宰相的支持那么消滅宦官這事就會事半功倍。可是當文宗環(huán)視四周時,他卻悲哀的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宰相們對黨爭的興趣遠遠大于抑制宦官的興趣。他們?yōu)榱丝梢源驌粽成踔敛幌О徒Y宦官以謀求高位。如李宗閔結交樞密使楊承和而被拜為宰相,并打擊李德裕一黨。朋黨之爭無疑使宦官集團的權力更上一層樓。
李黨領袖李德裕
出師不利
既然現(xiàn)在的宰相不給力,那只能是自己挖掘了。很快,唐文宗很快將眼光瞄準了時為翰林學士的宋申錫的身上,原因是唐文宗認為宋申錫沉厚忠謹。唐文宗暗地里把準備除掉宦官的事告訴了宋申錫并得到了對方的支持。隨后,唐文宗進封宋申錫為同平章事(宰相)。宋申錫請來了一個叫做王璠幫手,時任吏部侍郎,并把他安排到京兆尹的職務上。事實證明,宋申錫毫無眼光,王璠剛接到宋申錫命令,第一時間就找到了王守澄,向其告密。隨后,王守澄與鄭注合謀誣告宋申錫準備謀立漳王。文宗皇帝知道此事后很快就知道了事情已經(jīng)敗露,現(xiàn)在唯一可以采取的就是丟卒保車的戰(zhàn)術。于是文宗裝作非常生氣,要求查明真相。最終宋申錫被貶為開州司馬。唐文宗與宦官集團的第一次交鋒宣告失敗。
小人物的崛起
宦官王守澄可以化解這次危機鄭注可以說是居功至偉。說起這個鄭注,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史書上記載鄭注說其身材矮小,目下視,但是很有些謀略善于揣測人意。年輕時是一名江湖郎中,走街串巷給人看病,過著游離于體制外的生活。后來,鄭注因為替憲宗朝名將李愬看病而得到其青睞。李愬也成為了鄭注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接著,李愬把鄭注推薦給了宦官王守澄。很快他就成為王守澄的座上賓。再后來王守澄進京任職后,鄭注也跟著王守澄一起來到了長安。隨后,唐文宗得了風疾,王守澄推薦鄭注前去治療。不得不承認,鄭注確實是個奇人,很善于揣測人心,鄭注趁著為文宗看病的機會很快就搭上了文宗的這條線,并于文宗達成戰(zhàn)略同盟,相約一起剪除宦官。從此,一個江湖游醫(yī)一舉成為皇帝的首席顧問,堪稱勵志中的典范。接下來出場的這個人叫李訓(原名李仲言),此人更加勵志,因為他前些年還是一個被流放的囚徒,短短幾年內(nèi)就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李訓是憲宗朝宰相李逢吉的從子,此人長的帥(儀狀秀偉),不但有口才,還很懂權謀(有口辯,多權術)。因為賄賂鄭注開始官運亨通。李訓和鄭注很快被文宗取得文宗的信任,文宗決定任用此二人剿滅宦官集團。李訓和鄭注有一個最大的優(yōu)勢,那就是他們?yōu)榛鹿兕^子王守澄所引薦,皇帝任用此二人絕對不會被宦官集團所懷疑。李訓和鄭注也沒有使皇帝失望。他們不但斗宦官,同事也斗黨爭人士。很快,就把牛李二黨的首要人員全部貶出朝廷,依附牛李二黨的黨羽也絕對不放過。同時,也要說明,此二人的打擊顯然有些公報私仇。李、鄭二人接著打擊牛李黨人之名打擊了很多不依附自己的官員。
注與訓所惡朝士,皆指目為二李之黨,貶逐無虛日,班列殆空,廷中忷忷——《資治通鑒》
緊接著,他們把宦官仇士良提拔上來,原因是仇士良與王守澄有隔膜。隨后,李訓與與鄭注用計除掉了韋元素、楊承和與王踐言等三名實力派宦官。同時,他們對王守澄明升暗降,解除其兵權,最終賜死王守澄,解決了文宗皇帝一大心病。本來按照鄭注的設想是王守澄死后,趁著宦官去浐水為王守澄發(fā)喪的當口派兵全部斬殺之。但是李訓認為如果這樣做了那么鄭注無疑會搶了首功,因為鄭注此時為鳳翔節(jié)度使,誅殺宦官的行動他肯定是當仁不讓。李訓絕不允許被鄭注搶了首功,因此,他決定提前采取行動,鏟除宦官。
仇士良
甘露之變
唐文宗太和九年十一月,李訓做了幾處人事調(diào)動,以大理寺卿郭行馀為邠寧節(jié)度使,王璠為河東節(jié)度使。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為節(jié)度使到藩鎮(zhèn)任職,一般都可以招一些壯勇之士任其親兵,李訓吩咐郭行馀和王璠招募親兵,再加上金吾衛(wèi)以及臺府吏卒,足以誅殺所有宦官。演員全部到位,大戲即將上演!
太和九年的一天,皇帝在紫宸殿升殿,按規(guī)矩,百官到齊后需金吾衛(wèi)將軍報平安,報平安完畢后方可開朝。可當天金吾將軍韓約并沒有報平安,而是匆匆走上大殿,告訴文宗皇帝,左金吾聽事后的石榴樹天降甘露,時乃寒冬,老天卻降下甘露,這可是天大的吉兆。所以李訓建議皇帝陛下親自前往觀看。皇帝欣然同意,并升殿到含元殿。接下來,皇帝命令百官前去左金吾衛(wèi)查看甘露。片刻之后,李訓來到皇帝跟前,告訴皇帝,石榴樹上的甘露并不是真正的甘露。最好還是別宣布吉兆為好。唐文宗大感失望,但是似乎又不滿意李訓的答案,因此看了看仇士良,“要不愛卿你帶著宦官們?nèi)タ纯窗桑銈冄凵窈谩!奔热换实巯旅盍耍鹗苛稼s緊帶領宦官前去左金吾衛(wèi)查看。到了這里,我們需要停下來整理一下。李訓的這個計謀事實上非常精妙。甘露之變實際上發(fā)生在大明宮中,為了敘述清晰,我們先來看下大明宮地圖。
大明宮地圖
大明宮中共有三道宮墻,三道宮墻以里,屬于內(nèi)朝,那里是宦官的地盤。而紫宸殿,在第三道宮墻一帶,屬于宣政門以里,還是屬于宦官所掌握的地方,如果想誅殺宦官,必須把皇帝帶出宣政門,只要走出宣政門,就等于走出了宦官的勢力。而含元殿,是最好的位置,文宗來到含元殿,宦官也會跟隨文宗來到含元殿。這次政變的第一步就可以宣告達成,那么如何才能使文宗來到含元殿,慌稱甘露,而且甘露的位置在左金吾衛(wèi)聽事中,而且甘露在封建時期又是極其重要的祥瑞之兆,發(fā)現(xiàn)是要昭告天下的,所以必須確認好。接下來李訓奏明甘露不是真的,這樣皇帝肯定不能第一時間親自過去看,如果發(fā)現(xiàn)是假的那就太尷尬了,所以皇帝可以找宦官前去復驗,這幾步,一氣呵成,沒有任何破綻,仇士良帶著眾宦官乖乖的前去左金吾衛(wèi)查看。找不出一點不去的借口。接下來,最好的結果就是宦官可以來到左仗(左金吾衛(wèi)辦公地),皇帝傳召郭行馀與王璠帶領部隊以拜見皇帝為名誅殺宦官。接下來左仗的守門人閂上大門,金吾衛(wèi)以及府臺卒吏再加上王璠等守在從丹鳳門外進來的藩鎮(zhèn)之兵合擊,共同擊殺宦官。看來去這也是個完美的步驟,但問題就出在這步,首先,當仇士良等宦官走出后,王璠不敢上前,只能遠遠的看著,明顯是心懷恐懼,或者是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郭行馀倒是到了,但是李訓仔細一看這哥們根本沒有帶兵。所托非人,絕對的所托非人!韓約也是緊張的不得了,大冬天,韓約的衣服竟然被汗?jié)裢福鹗苛几械胶茉尞惖恼f道,“將軍這是怎么了?”在這關鍵的時刻,運氣也不站在李訓這一邊,此刻,突然來了一股風,刮起了帷幕,仇士良看到帷幕后面全是士兵,以及兵器碰撞的響聲。此時的仇士良恍然大悟,合著全是對著自己這個宦官團體來的。意識過來的仇士良趕緊帶著宦官往回跑。這時守衛(wèi)也想閂門,但是因為緊張,無論如何也沒法閂上門。就這樣,宦官跑到了含元殿,金吾衛(wèi)以及府臺役卒在后面緊追不舍并殺掉了十幾個逃的慢的宦官,但宦官大部隊已經(jīng)來到了皇帝身邊。計劃一連串的失敗。似乎上天就是想讓唐文宗下決心,直接對抗宦官。可惜,懦弱的唐文宗還是跟著跑回來的仇士良向宣政門走入。李訓沒辦法請求文宗停下來,結果被嚇的驚慌失措的文宗喝斥一通,宦官看準這個時機把李訓打倒在地。當宣政殿大門緩緩關閉那刻,甘露之變宣告失敗。
失敗后的李訓等人趕緊逃跑。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們能逃掉嗎?而此刻宦官們徹底瘋狂了,他們很快到北衙調(diào)集神策軍禁軍,開始大索長安,不但如此,瘋狂的宦官以及神策軍就像是脫韁的野馬,進入中書門下省,此刻的宰相們正在準備吃飯,結果聽到下級報告來了很多手持兵刃的禁軍。宰相以及吏卒一千余人趕緊爭相逃跑,最終有六百多人沒有來得及逃跑,全部被神策軍殺死,血流成河。不但中書門下省遭了殃,仇士良宣布關閉宮門,大索諸司,沒有防備的官員和吏卒們又死了一千余人。就連宮外的百姓也跟著吃了刮落,徹底失控的禁軍開始在長安城中作惡,搶劫財物。長安城里面的一些小流氓也趁火打劫,長安經(jīng)歷了一場浩劫。
最后,參與政變的李訓、鄭注、王璠、郭行馀等一干人等全部被殺,朝中王涯、舒元輿等宰相也都身死族滅。
第二天,唐文宗上朝發(fā)現(xiàn),所有的官員們散落的站立在殿中,沒有了宰相和御史的監(jiān)督,全都亂了套。為了保住皇位,唐文宗也只得承認李訓等為叛黨。自此事變之后,天下大事的決定權皆出在宦官團體,文官至此成了抄抄寫寫的寫字員。
自是,天下事皆決于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資治通鑒》
結語
就事變本身而言,鄭注和李訓險些成功。他們不顧自身安危立志除掉宦官,不像其余人那樣茍且偷安。在做事方面他們有勇有謀,調(diào)度有方。設計殺死宦官王守澄,就連狡猾的仇士良也是直到事變的最后一刻才搞清這場甘露的目標是自己,可見李訓工作的到位,就沖這點相比宋申錫來說真的強的不是一星半點。但是李訓和鄭注為何在歷史上的名聲并不是很好呢?筆者猜測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因為鄭注和李訓得勢后,就開始貪污受賄,憑借個人好惡打擊異己(在晚唐這種人大有人在)。另外,士大夫們很不齒于李訓和鄭注的這些陰謀詭計,認為鄭注和李訓是小人,此二人曾經(jīng)依靠王守澄一步登天,但最終賜死王守澄時他們是主要謀劃者。
訓、注本因守澄進,卒謀而殺之,人皆快(王)守澄之受佞而疾訓、注之陰險。——《資治通鑒》
第二方面筆者猜測就是李訓和鄭注因為出身被文臣所指摘。李訓是李逢吉的從子。也是李逢吉的鐵桿親信。而李逢吉歷史記載其性忌刻,險譎多端,作為李逢吉的死黨八關十六子之一的李訓自然也是聲名狼藉。更不用提鄭注了,鄭注以一個江湖郎中出道,最后硬是壓過了滿朝文武一頭。以功名或者門蔭進入仕途的官員自然心中不服。第三方面,成王敗寇,畢竟李訓和鄭注輸了,并且輸?shù)氖悄敲吹膽K,數(shù)不盡的大臣因此而流血,皇帝也因為這場政變而徹底頹廢。這場事變總要有人背鍋,皇帝自然是不用背鍋的了,而最該背鍋當屬李訓和鄭注了。
李逢吉
唐文宗自登基以來,就對宦官干政十分不滿,并準備清除宦官。然而就甘露之變來說,他的表現(xiàn),堪稱為災難級。首先,他沒有采取鄭注的辦法,在浐水誅殺宦官,而是聽從李訓在皇宮發(fā)動政變,置自己為危險之地。如果在浐水誅殺宦官,最起碼政變失敗自己及朝臣受到的損失可以達到最低。
注欲興甲于送葬之日,已非上計,然天子未嘗臨喪,內(nèi)官無從挾脅,尚無投鼠忌器之憂,成固萬幸,不成亦不致起大獄——蔡東藩
另外,甘露之變發(fā)生后,唐文宗更是對宦官仇士良百般配合,甚至怒斥李訓。骨子里,還是對宦官的恐懼支配著自己。自己親手放棄這最后一個機會。此事之后,就算仇士良當眾訓斥唐文宗,文宗皇帝也能是低頭不語。真應了那句老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仇)士良知上豫其謀,怨憤,出不遜語,上慚懼不復言——《資治通鑒》
唐文宗李昂,一生節(jié)儉,不愛虛榮,體恤臣下。發(fā)生甘露之變,要怪也只能怪他生不逢時。如果生在清平世界,文宗一定可以成為守成之君,所以,也不必對文宗太過苛責,畢竟,他已經(jīng)很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