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八王之亂里面的八王是哪八個王,他們分別是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還有東海王司馬越。
其中司馬倫是司馬懿的第九子,司馬囧是司馬攸的兒子,司馬昭的孫子,司馬乂是司馬炎的第六子,司馬穎是司馬炎的第十六子,司馬颙是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的孫子,司馬亮是司馬懿的第四子,司馬瑋是司馬炎的第五子,司馬越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孫子。
總的來說,司馬炎的兒子三個,司馬懿的兒子兩個,司馬懿的侄孫兩個,司馬昭的孫子一個,這八個人參與了這次的八王之亂。晉初的八王之亂與漢初的七王之亂是十分的相似,只是八王之亂成功了,而七王之亂失敗了。
而這兩次的原因在于分封制,大封諸侯王,而兩個朝代之所以用分封制的原因不太一樣,漢初用分封制是因為看到了秦朝的郡縣制,而晉初用分封制是因為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勢力的崛起,對于朝廷的威脅。
那么八王的過程是怎么樣呢?我們可以大概來說一下,我們知道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是個智力略顯不足的皇帝,而之前其實很多大臣建議司馬炎傳位給他的弟弟司馬攸,而司馬炎畢竟還是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的,再加上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也比較聰明。
八王之亂是從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一直到光熙元年,公元307年,前后是十六年,但是并非一直持續的,而是分成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元康元年的三月至六月,第二階段是元康九年的299年至公元307年。
司馬炎臨終前是想當汝南王司馬亮與楊駿共同輔政的,但在楊太后的勸說下,改由楊駿單獨輔政,這樣晉朝的朝政大權就落入了楊駿之手,而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與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聯手,讓他們帶兵入京,殺死楊駿,將楊太后貶為平民。
楊駿死后,朝政大權由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共同執掌,賈南風十分不滿,她又以司馬衷的名義讓司馬瑋殺死了司馬亮與衛瓘,然后用了張華的計謀,殺死了司馬瑋,而這樣,八王就沒了司馬瑋與司馬亮,朝政大權就落入了賈南風之手。
賈南風掌權八年,一直比較平靜,一直到了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司馬衷的太子司馬遹并非賈南風之子,而賈南風也沒有為司馬衷生兒子,她與司馬遹的生母謝玖也不和,賈南風就讓司馬衷將司馬遹的太子之位廢黜。
趙王司馬倫與孫秀勸說賈南風把太子給殺了,而司馬倫反過頭來以賈南風殺太子的理由,帶兵將賈南風殺死。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司馬倫廢黜了晉惠帝司馬衷,自立為帝。
齊王司馬囧就與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聯合起來討伐司馬倫,司馬倫兵敗被殺,司馬囧迎司馬衷復位,司馬囧被任命為大司馬。翊軍校尉李含矯詔讓河間王司馬颙除掉齊王司馬囧。
司馬囧就聲稱長沙王司馬乂是內應,司馬囧聽說之后,就派將攻打司馬乂,而司馬囧反而被司馬乂所殺,河間王司馬颙心中不滿,聯合成都王司馬穎攻打司馬乂,被司馬乂大敗,而東海王司馬越趁司馬乂軍疲憊,聯合禁軍,殺死了司馬乂。
后來,司馬越先是打敗了司馬穎,在公元307年,司馬衷突然死亡,據說是被司馬越給毒死的,司馬越立司馬衷的弟弟司馬熾為晉懷帝,下詔書讓司馬颙到朝廷當司徒,司馬颙相信了,最后被殺了,至此八王之亂結束,而司馬越成為最后的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