杌凳上的十字棖(chéng),窗花中的小格肩十字棖,以及后來從十字棖發展出來的面盆架上的三根交叉的棖子,都是直材交叉的經典做法。今天木匠圈分享的是十字棖與丁字豎材的三根直材交叉做法,通過本教程再現榫卯結構的魅力,不用釘子和膠水,靠嚴密精確的搭接,歷經百年還能經久耐用的奧妙所在。
主要材料:
手鋸,木工刨,手工鑿,直尺,線規,鉛筆等(購買工具的,請點擊進入木匠圈微商城)。
制作步驟:
今天木匠圈,分享教程是三根直材交叉的做法。三根直材交叉做法是從十字棖中發展而來的,主要有面盆架三根交叉棖,三材相交拍攏后合成一根棖子的高度。還有本教程的兩材相交的十字棖,中間加上丁字豎材的三材相交做法,其步驟如下圖解:
步驟1:榫卯的畫制
首先用木刨制作一根3.3*3.3cm見方的長方木料,再用手鋸把長方木料切分成三截,再選其中兩根用于制作十字棖。先把兩根木材中間相交置于木工桌上,用鉛筆標出交合的位置,并畫出需要切除的邊槽(深1cm)。然后再把線規指針調到1cm距離,在兩方木料交合部分沿方木料兩邊畫出需要切除的卡槽部分(如圖),卡槽深為材高的二分之一。
畫好十字棖后,可以看到十字棖相交后,在重合的四個角上有一個1cm見方的方孔(見步驟4圖3),這四個方孔是固定十字棖上的豎材之用。先在第三根方木料上畫出榫肩位置(距端頭約3.3cm處),再用線規在第三根方木料上四邊出1cm厚的方柱,再在需要切除的地方涂上陰影標識。這樣安裝的時候把這根豎材插入十字棖中,就形成了三根直材交叉的結構。
步驟2:制作十字棖
先把卡口端向上放置在木工桌上,再用手鋸在涂上陰影部分兩側鋸出中間卡槽的位置,再用手工鑿清除槽間廢料。然后再在側邊卡槽上用手鋸切除卡槽,并用手工鑿鑿除廢料。這樣就形成了兩材在相交的地方,上下各剔除一半,兩邊剔除1cm,合起來成為一根材高,且四角上有四個貫穿的方榫槽。
步驟3:做丁字豎材
先把第三根方木料(豎材)端口朝內,用左手按壓在木工桌上,右手用手鋸沿設計線,鋸切四小根方立柱。然后再用手工鑿把中間的廢料一一剔除,做成了四個方立柱的榫頭,榫肩線剛好是原方木料的材高。
步驟4:修整和試裝
先試裝兩根直材相交的十字棖,檢查大小是否合適,并清除多余的木屑和廢料。再把豎材試裝入十字棖中,這步是最為關鍵的,在上步制作時,已是留線切割,所以這里需要修整大小。使豎材上的四個小方榫能合適裝入十字棖中。最后試裝合格后,再用手工鑿把豎材上的方榫頭倒邊即可。
步驟5:完工!
在桌案和椅凳類的榫卯結構中,除了有基本的邊抹結合,腿子與面的結合外,不可避免的要用到棖子來加強腿足之間的連接。棖子形態有多種多樣,但無論如何造型,其最終目的皆為保證家具的整體耐用及安全美觀的作用,希望今天的三材相交做法,能給您實際操作中帶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