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劍
《中國文學小史》 趙景深 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4.4
早就知道趙景深是編輯家、翻譯家、戲劇史家,曾讀他的日記,大有意味。卻不知道他還出版有著作,多達147部。這其中有一部是《中國文學小史》,是他在課堂上的講義結集,讀來卻讓人欣喜不已。原來,文學史也可這樣寫。他在第19版自序交代:“當時我充滿了熱情和詩趣,喜歡說一點帶有情感的話,喜歡像做詩一樣寫文章。”這樣的書,在以后是寫不出來了,這不能不說是文學史上的遺憾。
文學史向來以意識形態來判斷作家和作品,這固然沒有錯,但板起面孔說話,總覺得不夠過癮。且看趙景深眼里的文學狀況:建安七子的賦大多同題,陶潛的詩一提到酒就幽默起來,謝靈運在詩的終了就想念他的朋友,何遜擅于離別的描寫,王維也寫戰爭詩,劉長卿的詩多悒郁而且苦悶,韓愈善寫陰濕之景,賈島愛用“寒”字,李清照愛用“誰”字,晏殊的詞里常提到時光催人老,張先愛用“影”字,馬致遠常寫仙境的美麗,關漢卿的戲喜歡弄點小聰明。
這些若還不算,也有更直白的觀點,如宋詞里南宋只有辛棄疾一人而已,其余如吳文英等賣弄典實,雜湊成章,都是沒有性靈的東西。《老殘游記》是一部香腸體的小說。吳偉業將死時,作《賀新郎》,“這是怎樣哀痛而且有詩意的話呵!”
《中國文學小史》以作家和作品來談論,常常是只言片語,讀來卻多有耐人尋味之處。說到底,文學原本豐富多彩,倘若僅僅是一種筆法和論調,可能就失去了應有的味道,由此可見當時對中國文學的意見也還是多姿多彩的。
不過,若以今天的文學史寫法和標準評判,這本書就有可能不符合學術規范,其論調也容易引起爭論,但這一點也正是此書的可愛之處。這讓我想起初讀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時的震撼,原來小說史還可以這樣寫,如對張愛玲、張天翼的評價,今天來看依然是靠得住的。
這部《中國文學小史》于1926年由大光書局出版,距今90年了。這書是給“初學者”看的,有一種“閱讀引導作用”,用“美麗的句調”敘述,所以讀來很有趣,書中的一些觀點在今天看來,依然有其價值。當我們的文學史變成了高頭講章,讀來不知所云時,相對而言,這樣有趣的文學史真該多一些才夠好。這也讓我想起房龍的歷史寫作,常以通俗的筆調敘寫歷史,讀來既性情又有味,難怪他至今擁有大量的“粉絲”。我猜想,趙景深的《中國文學小史》之所以能夠多次再版,也是出于這個原因吧。
來源:本網站 發布時間:201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