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2日,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召開的歐洲科學開放論壇上,被譽為“人造生命之父”的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發表題為《2012:生命是什么?》的演講。今年恰逢“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誕辰100周年,文特爾提出:“生命是一臺圖靈機。”
克雷格·文特爾是一位試圖回答生命本質的生物學家。他發現,DNA堿基配對和圖靈機二進制的工作原理非常類似。“如果人體是一臺機器,DNA便是軟件。”他說,“‘軟件’寫好后,RNA轉錄和蛋白質表達便按照預定程序進行。”
2010年,文特爾對一種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進行基因組解碼和復制,并產生人造合成基因組。然后,他將這一基因組移植到另一種山羊支原體細菌中,全新的生命誕生了。
“一旦修改人體的‘軟件’,便能夠創造新物種。”面對科學倫理上的質疑,文特爾強調,盡管技術手段已經有所突破,但在修改“軟件”前,必須進行充分考慮。
1943年,奧地利科學家薛定諤也在都柏林發表了題為《生命是什么》的系列演講,并整理為著作。對此,文特爾表示,他曾反復研讀過五遍薛定諤的著作《生命是什么》,此次演講也有向薛定諤致敬的意味。
“他的觀點對我影響很大,比如在DNA發現前便假設生命由某種‘密碼’組成,染色體則是這個密碼本。”文特爾說。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文特爾盛贊了以華大基因為主的中國科學家在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中的杰出表現。不過,他認為:“為促進生命科學研究,中國仍須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此外,文特爾還指出,21世紀的生命科學研究仍然應當以分子甚至更小層面的DNA研究為主。除此之外,曾被認為是人體基因組“暗物質”的非編碼RNA也應受到關注。“在后基因組時代,這些遺傳物質不能忽視。”他說。
《中國科學報》 (2012-07-16 A4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