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主要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與卦爻辭。所謂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而得,“八卦”則是由“陰”、“陽”二爻三疊而成。“傳”實際上是闡釋《周易》經文的專著。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內容極為豐富。《周禮》六官的分工大致為: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獻中實屬罕見。
《儀禮》:用禮儀、制度形式來約束世道人心,共有一百多卷的《儀禮》便是一部詳細的禮儀制度章程,告訴人們在何種場合下應該穿何種衣服、站或坐在哪個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該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禮記》: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
《春秋》:又稱《麟經》(《麟史》)。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作為書名,“爾”是“近”的意思(后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里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范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于規范。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
《中庸》: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個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他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其含義大致有三:執中守正、折中致和、因時制宜。中庸就是既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孟子》: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1]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