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的概念與特征
(一)法的概念
法是指由國家專門機關制定或者認可的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具有普遍效力并且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法的特征
1、法是由國家專門機關創制的行為規范
(1)國家專門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最高的司法機關。
作為道德規范、風俗禮儀、宗教教規雖然也是社會規范,但不是法律規范,因為其制定主體并不是國家專門機關
(2)創制,包括制定或者認可
2、法是以權利、義務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具體有三種行為模式
(1)可為模式
如夫妻可以約定財產的歸屬
(2)應為模式
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
(3)勿為模式
公民不得損害他人的身體
3、具有普遍性的行為規范
也就是普遍適用任何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同于其他的社會規范。如黨的規定、宗教的規定只是適用于小的群體。
4、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
法是以軍隊、警察和法院和監獄等國家機器為后盾,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
作為道德規范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和自覺遵守來保證其實施;宗教規范主要是依靠教義來保證其實施的。
二、法與法律
(一)
1、古代“法”即是古代寫法是“灋”,也就是“刑”的意思,其中右上方是神獸的意思,作為下面就去除,左邊是平直如水的意思
2、秦漢時期,法與律已經是同義
3、到了清朝末年,法律是常常出現的概念,成為合成詞
(二)現在的法律
1、廣義的法律,就是法律的整體,也就是我國享有立法權的各個機關所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
2、狹義的法律,就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的法律文件。
三、法的要素
從法的內部結構入手,法由法律規范、法律原則和法律概念組成
(一)法律規范
1、定義
法律規范就是采取一定的結構形式具體規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相應法律后果的行為規范。
2、法律規范的構成要素
適用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后果
如男女雙方必須是達到法定婚齡等條件,才能夠結婚,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而為之,那就是一個無效婚姻。
又如達到我國刑事責任年齡的人,禁止故意殺人,否則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3、法律規范與法律條文不同
一個法律規范,可能是由多個法律條文組成。
4、根據法律規范內容的不同,可以將法律規范分為授權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
(1)授權性規范就是規定人們有權做一定行為行為或者不做一定行為的規范。
(2)義務性規范就是規定人們應當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種行為的規范。
(二)法律原則
1、定義
2、特征
3、作用
4、分類
(三)法律概念
2、特征
四、法的淵源和法的效力
(一)法的淵源
1、定義
2、我國法的淵源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規章
(6)特別行政區的法律
(7)國際條約和國家慣例
(二)法的效力
法所具有的約束力和強制力。
對象效力、空間效力、時間
五、法的作用
(一)法的規范作用
1、指引作用
2、評價作用
3、預測作用
4、強制作用
5、教育作用
(二)法的社會作用
1、維護階級統治
2、執行社會公共事務
要正確認識法律的作用,不能夠認為“法律無用論”或者是“法律萬能論”。
六、法律體系
(一)概念
(二)法律部門
它可能是由不同層次的法律淵源構成。如婚姻這樣一個部門,憲法、法律、地方性法規都是有談論到。
(三)法律規范劃分的標準
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經濟法、勞動法和社會保證法、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訴訟法、軍事法。
七、法律關系
(一)法律關系的概念
法律關系是指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并不是所有的社會關系都是法律關系,只有經過調整的社會關系,才是法律關系。
如農村請人吃飯,就是結婚,大家就是承認雙方已經是結婚。但是,從法律來看,他們還沒有形成夫妻法律上的關系。
(二)法律關系的特征
1、以法律規范為前提
2、以法律上的權利、義務為內容的形成的社會關系
3、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
(三)法律關系的構成
主體、客體、內容
1、主體: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包括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國家
2、客體:法律關系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1)物
(2)精神產品
(3)行為
3、內容
權利、義務
八、法律責任
(一)概念
行為主體因為違反了法定義務或者契約義務而必須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二)與法律義務的關系
法律義務是屬于行為模式,而法律責任則是法律后果。是一個前后相繼的關系
(三)法律責任的類別
包括違憲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
(四)責任歸屬
(五)法律制裁
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對違法者(或者違約者)依照其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
在現實社會中,法不是一個靜止的規范體系,而是一個時刻處于運動狀態的規范體系,它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被創制、被執行、被實現。
具體包括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執行與法律適用
一、法的創制
也就是俗稱的立法,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認可和修改、廢止法律的活動。
二、法的遵守
三、法的執行
也就是“執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以及公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貫徹和實施法律的活動
四、法的適用
又稱為“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適用法律處理各種案件的專門活動。
在西方,司法機關就是法院。在我國,司法機關不僅僅包括法院,還包括檢察院。
第三節
一、法與經濟基礎的關系
二、法與國家的關系
三、法與政策的關系
1、聯系
(1)在思想內容上,政策與法是一種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無論是立法、執法過程都是如此
(2)法律是政策的保障
政策缺乏國家強制力,如果沒有法律的保駕護航,國家和政黨的各項政策就無法實施。因而,一般做法是,先有國家或者政黨來制定相關的政策,再通過立法機關將政策上升為法律。
2、區別
1、制定機關和程序不同
2、規范形式不同
作為政策的規定,往往比較原則,很是靈活,操作性不強
四、法與道德的關系
(一)聯系
1、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2、具有一定的重合性。
法律或多或少體現了道德觀念,許多法律義務是由道德義務演變而來的
3、功能是互補
(二)區別
1、產生時間和產生條件不同
道德在原始社會就出現;而作為法律則是階級出現、國家出現才有。
2、制定機關和制定程序不同
3、內容和調整方式有較大的差異
道德還約束人的內心動機,而作為法律只是調整人們的行為
4、調整范圍不同。
道德比較廣泛,包括友誼、愛情等。
5、制裁方式不同
道德沒有強制性,往往是依靠行為人的自覺遵守和社會輿論的譴責。
一、法制
二、法治
(一)概念
法治是一種治國方略或者社會調控方式,是與人治相對立的。
(二)法治與法制
1、聯系
2、區別
(1)性質不同
法治是一種治理國家的理論、原則和方法
(2)價值判斷不同
法治體現是善良的法來治理的含義;而作為法制則是體現法律是工具的含義。
(3)實現的環境不同
法制任何時代都有,法治則是民主社會才有的產物
(三)法治與人治
主要是雙方意志沖突時候,誰大的問題
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