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藏象
藏象  更廣義的藏象五系統: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現代分形藏象五系統。

  藏(音臟),是指藏于體內的臟器;象,是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學說,就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極其相互關系的學說。這一學說的形成,雖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識為基礎,但其發展主要基“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觀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觀察、分析的結果,必然大大超過了人體解剖學的臟腑范圍,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因此,藏象學說中的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藏象學說中的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學中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

來源

  “藏象”二字,首見于《素問·六節藏象論》。藏指藏于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各個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于外的各種征象。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是在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的,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它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臟為中心,一臟一腑,一陰一陽為表里,由經絡相互絡屬。為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其共同特點是能貯藏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各種精微物質,如精、氣、血、津液等;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點是主管飲食物的受納、傳導、變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于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臟非臟。

形成

  藏象學說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識。如《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二是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三是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藥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認識中產生了“腎主骨”之說。

生理

  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之間密切聯系,它們不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而且以經絡為聯系通道,相互傳遞各種信息,在氣血津液環周于全身的情況下,形成一個非常協調和統一的整體。

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臟腑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臟、腑、奇恒之臟三類:肝心脾肺腎稱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稱為六腑;奇恒六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臟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生理特點則受盛和傳化水谷。臟病多虛,腑病多實。古人說:五臟者,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滿。臟實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

一、五臟六腑與五行的關系:上面已經講過。

二、五臟的功能:

㈠心:心居于胸腔,橫膈膜之上,有衛護于外。心為神之主,脈之宗,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素問·靈蘭秘典論》稱之為“君主之官”。

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

⒈心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脈中運行,依賴于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濡養的作用。心臟的正常搏動,在中醫學理論中認為主要依賴于心氣。心氣旺盛,才能維持血液在脈內正常地運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心氣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系統的諸多病變。

⒉心主神志:在中醫學理論中,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之神,即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在中醫學的藏象學說中,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不僅歸屬于五臟,而且主要歸屬于心的生理功能?!端貑?#183;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充沛;如心有病變,影響到神志活動,則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方面的異常表現,可見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則譫狂;或見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靡,甚則昏迷等臨床表現。

⒊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⑴脈的生理功能可概括為兩個方面:①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即血脈對血的運行有一定的約束力,使之循著一定方向、一定路徑而循環貫注,流行不止。②是運載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養臟腑組織器官。這些功能全賴于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

⑵其華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氣血的盛衰,可以從面部色澤的變化而顯露出來。如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面部紅潤光澤;如心氣不足,則可見面色發白、晦滯。

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竅。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覺,表達語言。而味覺的功能正常和語言的正確表達,則有賴于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如心的功能正常,則舌質紅潤,舌體柔軟,語言清晰,味覺靈敏。如心神志功能異常,則見舌強語謇,或失語等。

⒋[附]心包絡:心包絡,簡稱心包,又可稱“膻中”,是指包在心臟外面的組織,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代心受邪。如熱病過程中如出現高熱、神昏等病癥,中醫學稱之為“熱入心包”或“蒙蔽心包”。

㈡肺:肺居胸腔,在諸臟腑中,其位最高,故稱“華蓋”。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又稱“嬌藏”。

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

⒈肺主氣:肺主氣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即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

⑴肺主呼吸之氣是說肺有司呼吸的作用: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人體通過肺,從自然界吸入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從而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若肺受邪而功能異常,可出現咳嗽、氣喘、呼吸不利等呼吸系癥狀。

⑵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并調節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之氣的作用。①首先體現在氣的生成方面,特別是宗氣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相結合而成。②體現在對全身氣機具有調節作用。肺有節律的一呼一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具有重要調節作用。因此,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異常,可影響宗氣的生成和全身氣機升降出入運動,表現為氣短、聲低、乏力等。

⒉肺主宣發和肅降:

⑴肺主宣發: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向外、升宣、發散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①是通過肺的宣發,排出體內的濁氣。②是將衛氣、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達于皮毛,以充養身體,溫潤肌腠和皮毛。

⑵肺主肅降:肅降,即清肅、潔凈和下降之意。主要體現在:①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氣;②是將吸入的清氣和脾轉輸來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③是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凈。

肺的宣發和肅降,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如果兩者失調,就會出現“肺氣不宣”或“肺失肅降”的病變,表現為咳嗽、喘息、胸悶等。

⒊肺主通調水道: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于體內的水液代謝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下述兩個方面:①是肺主宣發,不但將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古人說:若霧露之溉,而且主司腠理的開合,調節汗液的排泄。②是肺氣肅降,可將體內的水液不斷地向下輸送,經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體外。所以說“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肺通調水道的功能異常,則水的輸布、排泄障礙,出現小便不利、水腫和痰飲等。

⒋肺開竅于鼻:鼻是肺的門戶,為氣體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氣和主嗅覺的功能,均有賴于肺氣的作用來維持。肺氣的功能調和,則鼻的通氣功能正常,嗅覺靈敏。肺的某些病變,常可影響及鼻,使之產生多種病理表現,如鼻塞流涕,不聞香或鼻衄等。

⒌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一身之表,依賴于衛氣和津液的溫養和潤澤,成為抵御外邪侵襲的屏障。肺合皮毛是說肺能輸布津液、宣發衛氣于皮毛,使皮膚潤澤,肌腠致密,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強。如果肺氣虛則體表不固,常自汗出,抵抗力下降則易于感冒。由于肺和皮毛相合,所以外邪侵犯皮毛也常常影響肺的功能而招致相應病變。

㈢脾:脾位于中焦,在橫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和。脾和胃相為表里。兩者均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人出生后其生命活動的維持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

⒈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包括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運化水谷精微,即是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轉輸其精微物質的作用。中醫認為,飲食物經脾、胃消化吸收后,須賴于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轉化為精微物質,并依賴于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將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從而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各個組織、器官得到充足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飲食水谷方能化為精微,生成精、氣、血、津液,以充養人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⒉脾的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脾的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也就防止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反之,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致病因素而發生多種疾病如水腫、泄瀉等。

⒊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脾主升清概括了脾的生理功能特點,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將水谷精微物質上輸于心、肺,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二是主升提,以維持機體內臟的正常位置。所以若脾失升清,則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職,則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癥,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脾氣下陷,則可引發內臟下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或發為久泄脫肛等病癥。

⒋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脈內,而不溢出于脈外。如脾氣虛弱失去統血的功能,則血不循經而溢于脈外,可出現某種出血證,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宮出血等,并伴有一些脾氣虛的癥狀。

⒌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飲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系。脾氣健運,則口味和食欲正常。反之,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食欲的減退或口味的異常,如口淡無味、口甜、口膩等??诖降纳珴膳c全身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實際是脾運化功能狀態的外在體現。

⒍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人體有賴于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營養,才能使肌肉豐滿發達,四肢活動有力。因此脾的運化功能健全與否,往往直接關系到肌肉的壯實與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動正常與否。若脾虛不健,肌肉失其營養則逐漸消瘦或痿軟松弛,四肢則痿廢不用。

㈣肝:肝位于上腹部,橫膈之下。肝與膽本身直接相連,又互為表里。肝的經脈循行于脅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這些部位的病癥多從肝論治。

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

⒈肝主疏泄:泛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氣的沖和條達之象來類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將其歸屬于木,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面。

⑴調節精神情志: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除由心所主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有關。肝的這一功能正常,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靈敏;疏泄不及,則表現為精神抑郁、多愁善慮、沉悶欲哭、噯氣太息、胸脅脹悶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興奮狀態,如煩燥易怒、頭暈脹痛、失眠多夢等。

⑵促進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響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排泄,從而出現消化功能異常的癥狀,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噯氣泛酸,或腹脹、腹瀉等,中醫稱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⑶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著氣機的調暢。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出現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癥積、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

⑷肝的疏泄功能還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時還可出現腹水、水腫等。

⒉肝主藏血: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體在休息或情緒穩定時,機體的需血量減少,大量血液貯藏于肝;當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機體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儲藏的血液,以供應機體活動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異常,則會引起血虛或出血的病變。若肝血不足,不能濡養于目,則兩目干澀昏花,或為夜盲;若失于對筋脈的濡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

⒊肝開竅于目:目的視覺功能主要依賴肝之陰血的濡養;肝的經脈又上聯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來。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現視物模糊、夜盲;肝陰虧損,則兩目干澀、視力減退;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

⒋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⑴肝主筋:筋的活動有賴于肝血的滋養。肝血不足,筋失濡養可導致一系列癥狀,如前所述。若熱邪熾盛,灼傷肝的陰血,可出現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中醫稱之為”肝風內動”。

 ⑵“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為筋之余”之說。肝血充足,則指甲紅潤、堅韌;肝血不足,則爪甲枯槁、軟薄,或凹陷變形。

㈤腎:腎位于腰部,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由于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本”。

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

⒈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精有精華之意,指人體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腎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①“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的生死之精,與生俱來,是構成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即《素問·本神》所說的“生之來,謂之精”,所以稱“腎為先天之本”,有賴于后天之精的不斷充實壯大。②“后天之精” 是指出生以后,來源于攝入的飲食物,通過脾胃運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氣,轉輸五臟六腑,成為臟腑之精,臟腑生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通過代謝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腎,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臟腑之精充盛,其剩余部分則貯藏于腎,以備不時之需。當五臟六腑需要時,腎再把所藏的精氣重新供給五臟六腑。故腎精的盛衰,對各臟腑的功能都有影響。

腎所藏之精化生為腎氣,腎氣的充盈與否與人體的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密切相關。例如,人在七、八歲時,由于腎氣的逐漸充盛,所以有“齒更發長”的變化;發育到青春期,腎氣充盛,產生了一種叫做“天癸”的物質,于是男子就能產生精子,女子開始排卵,出現月經,性機能也逐漸成熟而有生殖能力;待到老年,腎氣漸衰,性機能和生殖能力隨之逐漸減退而消失。

⒉腎主水:腎主水是指腎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謝、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包括兩個方面:①是將來自水谷精微、具有濡養、滋潤臟腑組織作用的津液輸布全身;②是將各臟腑組織代謝后的濁液排出體外。而水液代謝過程的實現,主要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⒊腎有司開闔的作用:開,則水液得以排出;闔,則機體需要的水液得以在體內潴留。如果腎的氣化正常,則開闔有度,尿液排泄也就正常。如果腎主水的功能失調,開闔失度,就會引起水液代謝紊亂。如闔多開少,可見尿少、水腫;開多闔少,則尿多、尿頻。

⒋腎主納氣:納即收納、攝納的意思。是指腎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從而保證體內外氣體正常交換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的呼吸深度。故腎的納氣功能正常,則呼吸均勻和調。如腎虛不能納氣,可出現呼多吸少,吸氣困難,動則喘甚等癥,稱為“腎不納氣”。

⒌腎開竅于耳及二陰:耳的聽覺功能依賴于腎精的充養。腎精充足,則聽覺靈敏;腎精不足,則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二陰是前陰與后陰的總稱。前陰包括尿道和生殖器。尿液的貯存和排泄雖為膀胱的功能,但須依賴腎的氣化作用才能完成。因此,凡尿頻、遺尿或尿少、尿閉多與腎的功能失常有關。后陰指肛門。糞便的排泄雖由大腸所主,但中醫認為亦與腎有關。如腎陰不足可致腸液枯涸而便秘;腎陽虛衰,脾失溫煦,水濕不運,可致大便泄瀉;腎氣不固,可致久泄、滑脫。

⒍腎在體為骨,其華在發

⑴腎藏精,精能生髓,髓藏于骨腔中以營養骨骼,稱為”腎主骨”,”腎生骨髓”。腎精充足,則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分滋養,則堅固有力。如果腎精虛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營養骨骼,便會出現骨骼軟弱無力,甚至發育不良,所以臨床所見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常因腎精不足所致。牙齒與骨一樣,也是由腎精所充養,稱為”齒為骨之余”。故凡小兒牙齒生長遲緩、成人牙齒松動或早期脫落,中醫認為均由腎精不足所致。

⑵發的營養雖源于血,但其生機卻根源于腎。因為腎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則毛發多而潤澤,即所謂”其華在發”。凡久病而見頭發稀疏、枯槁、脫落,或未老先衰、早脫、早白者,多屬腎精不足和血虛。

三、六腑的功能:

㈠膽:膽居六腑之首,又屬于奇恒之腑。膽與肝相連,附于肝之短葉間。膽與肝又有經脈相互絡屬,而為表里。《素問·本輸》稱“膽者,中精之府”內藏清凈之液,即膽汁,膽汁直接有助于飲食物的消化。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膽汁,膽主決斷。

⒈膽的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調節。其由肝之精氣所化生,匯集于膽,泄于小腸,以助飲食物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則可導致膽汁生成和排泄異常,影響飲食消化吸收,則可出現多種消化不良癥狀,如厭食、腹脹、便溏等;膽汁外溢則發為黃疸,表現為目黃、身黃和尿黃等。

由于膽本身并無傳化飲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貯藏精汁,故又屬奇恒之腑。

⒉膽為中正之官具有決斷功能,膽病則決斷功能失常,故驚悸,虛怯,失眠。

㈡胃: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中醫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位;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與脾相表里。

⒈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于胃,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素問·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是;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容納于胃中的飲食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后,下傳于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收。如果胃的這一功能發生障礙,可出現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

胃的受納腐熟水谷功能必須與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故脾胃對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為“胃氣”。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關系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存亡。因而又稱脾胃為人的“后天之本”。

⒉胃主通降,以降為和:飲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后,必須下行而入小腸,以便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在藏象學說中,胃的通降作用,還概括了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于大腸,以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若胃失和降,則影響食欲,并出現口臭、脘腹脹滿疼痛等;胃氣上逆則出現噯氣吞酸、呃逆、惡心、嘔吐等。

㈢小腸:小腸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門處與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闌門處與大腸之上口相連。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小腸與心相為表里。“小腸主液”。

⒈小腸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具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并對其作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精微。《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這一功能異常,可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⒉小腸主泌別清濁:小腸將經過進一步消化后的飲食物,分別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并將水谷精微吸收,將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同時,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無用的水液則滲入于膀胱排出體外。因而,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還和大便、小便的質量有關。如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反之,則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㈣大腸:大腸居于下腹中,上接小腸,下接肛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大腸主津。大腸與肺相表里。

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后所剩下的食物殘渣,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的這一功能是胃的降濁功能的沿伸,同時與肺的肅降有關。如大腸傳導失常,可出現大便質、量以及次數的異常變化,如泄瀉或便秘或便膿血等。

㈤膀胱:膀胱位于小腹中,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其與腎直接相通,依賴腎的氣化功能,又相表里。

尿液為津液所化,在腎的氣化作用下,其濁者下輸于膀胱,并由膀胱暫時貯存,當貯留至一定程度時,在膀胱氣化作用下以排出體外?!端貑?#183;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于腎的氣化功能,膀胱的氣化,實際上隸屬于腎的蒸騰氣化。膀胱的病變,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余瀝,甚至尿閉;或遺尿、小便失禁等。

㈥三焦: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上焦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為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等。三焦與心包絡相表里。生理功能:通行元氣,總司氣機和氣化,為水液運行的道路。

三焦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三焦是氣機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氣化的場所。雹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元氣根于腎,通過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說:“三焦者,氣之所終始也”,《難經·三十八難》說三焦“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道路。《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說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劃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點:上焦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其特點是主宣發,將飲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敷布周身,如霧露一樣可以滋養全身臟腑組織,因而喻為“上焦如霧”。中焦主運,即腐熟水谷,運化精微,以化氣血,故喻之為“中焦如漚”。“漚”即是飲食水谷腐熟時的泡沫浮游狀態。下焦主分別清濁、排泄尿液與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點,故稱“下焦如瀆”。“瀆”指溝渠。

四、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奇恒之腑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形態中空與腑相似,卻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于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臟非臟。奇恒之腑,除膽屬六腑外,都沒有和五臟的表里配屬關系,但有的與八脈相聯系。

⒈腦居顱內?!端貑?#183;五臟生成篇》中的“諸髓者,皆屬于腦”,《靈樞·海論》中的“腦為髓之海”,指出了腦是髓匯集而成,而且說明了髓與腦的關系。腦的功能,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說,“頭者,精明之府”。清代的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對腦的功能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把憶、視、聽、嗅、言等感官功能都歸于腦。

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和病理歸于心而分屬于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時,把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與五臟做了聯系。

⒉髓的生成與先天之精、后天之精都有關系,其功能有養腦、充骨和化血三個方面。

⒊骨有貯藏骨髓和支持形體的作用。

⒋脈的生理功能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即血脈對血的運行有一定的約束力,使之循著一定方向、一定路徑而循環貫注,流行不止。二是運載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養臟腑組織器官。

⒌膽附于肝之短葉間,與肝直接相連。膽與肝又互為表里。膽的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調節。其由肝之精氣所化生,匯集于膽,泄于小腸,以助飲食物消化吸收。膽汁直接有助于飲食物的消化,為六腑之首。但是,由于膽本身并無傳化飲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貯藏精汁,故又屬奇恒之腑。

⒍女子胞位于小腹內,為女性的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為主持月經和孕育胎兒。 中醫認為,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要與心、肝、脾、腎以及沖任二脈有關。這是因為其主持月經、孕育胎兒的功能無不與血、精有關。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任主胎胞,沖為血海。在病理上,當各種因素導致上述臟器、經脈功能異常,即影響女子胞的功能,引起月經失調與不孕。

五、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古人在理論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來進行闡述,目前從各臟的生理功能上來闡述相互關系。

㈠心與肺:火克金,“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心主血,肺主氣,心與肺的關系,是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血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而氣的輸散分布也需要血的運載。如果肺氣虛或肺失宣降,會影響心的行血功能,從而導致血瘀,出現胸悶、心率改變、口唇青紫等癥狀體征。若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液運行不暢,也將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出現咳嗽、氣促等臨床表現。

㈡心與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統血,二者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血的生成和運行兩個方面。脾氣旺盛,生血功能正常,則心有所主;而心血充足,則可營養脾氣。血液在體內的循行,一方面要靠心氣的推動,另一方面還要靠脾氣的統攝才不致溢出脈外。如果思慮過度,耗傷心血,脾的運化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出現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癥狀;反之要是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利,或脾不統血,血液外溢,則可致心血虛,心無所主,臨床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等。

㈢心與肝:木生火的必要關系,心主血,肝藏血。心行血功能正常,則血液供應充分,肝有所藏;如果肝藏血功能失常,心無所主,血液運行也會受影響。臨床上常見心血虛與肝血虛同時出現的病例。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識和情志與這兩臟均有密切關系。心、肝病變也都可表現為精神、心理活動的異常。比如,肝陽上亢患者既可有頭暈、目眩、煩燥易怒等肝病癥狀,又可兼有心悸、失眠等心病表現。

㈣心與腎: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腎,腎水上濟于心,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的關系。心位居于上屬陽,五行屬火;腎位居于下屬陰,五行屬水。在正常情況下心火應當降于腎,以助腎陽溫腎水,使腎水不寒;而腎水則須上濟于心,以資心陰,從而防止心陽過亢。心腎之間的這種正常的相互幫助、相互制約的關系,被稱為“心腎相交”。如果腎水不足,不能滋潤心陰以制約心陽,就會出現心陽過亢,臨床可見心煩、失眠、多夢、遺精等癥。若心陽不振,心火不能下溫腎水,使腎水不能化氣,反而上凌于心,則可出現心悸、水腫等癥。

㈤肺與脾:土生金的母子關系。肺與脾的關系主要涉及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兩方面。①人體之氣的主要是由肺吸入的清氣和脾胃所運化的水谷之氣所組成。故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的健強,是人體氣盛的保證。②津液在體內的輸布代謝主要是由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及脾的運化水液、輸布津液的功能來完成的。肺以脾所運化輸布的水谷精微為營養,才能使其功能活動得到保障;而脾運化水谷和水濕的功能,也需要肺的宣降、通調水道功能來實現。如果脾氣虛損,會導致肺氣不足,出現疲乏倦怠,少氣懶言等癥。若脾虛運化失調,水濕內停,生成痰飲,也會影響肺的宣降功能,出現咳嗽、喘息等癥。而肺氣虛衰,無法通調水道,水濕內停,則會使脾陽受阻,出現腹脹、便溏、水腫等癥。

㈥肺與肝:金克木的關系;肺與肝的關系主要涉及氣機的調節。肺氣肅降,肝氣升發,二者相互協調,調節全身氣機。升降協調,則氣機通暢。如果肝升太過,或肺降不及,則會出現肝氣上逆,表現為脅痛、易怒、咳逆、咯血等癥,即所謂“肝火犯肺”。反之,如果肺失清肅,燥熱內停,亦會導致肝失疏泄,氣機郁結,出現咳嗽、胸脅脹滿、頭暈頭痛等癥。

㈦肺與腎:金生水同源關系,二者協調調節水液代謝與呼吸運動。腎主水,能升清降濁,負責水液的蒸騰氣化;肺為水之上源,可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腎兩臟相互配合,共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如果在病理狀態下,肺失宣降,或腎的氣化失調,均可影響水液代謝,出現尿少、水腫、喘促、喘逆等癥。

肺主呼吸,腎主納氣,人體的呼吸運動由肺腎二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如果腎氣虛損,不能攝納肺吸入之清氣,氣浮于上,則會出現呼多吸少,活動后癥狀加劇的情況。

此外,肺腎二臟之陰液相互資生。若其中之一受損,必會影響另一方面,出現潮熱、盜汗、干咳、音啞、腰膝酸軟等癥。

㈧肝與牌:木克土關系,肝與脾的關系主要涉及飲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貯藏及運行。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水谷的功能及脾胃升降功能有賴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肝又需要依靠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提供營養,才能保持疏泄功能的正常。若肝失疏泄,影響脾胃功能,則可見抑郁、胸悶、腹脹、腹瀉、便溏等肝脾不和之證。而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則可使肝膽疏泄不利,出現黃疸。此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且脾主統血,而肝主藏血,兩臟均與血液的生理、病理情況相關。

㈨肝與腎:水生木,肝腎是精和血之間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的關系。肝藏血,腎藏精。肝血需要腎精的滋養,腎精又依賴于肝血的化生。中醫稱之為精血同源,或肝腎同源。如果腎精虧損,則會導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會影響致腎精虧損。此外,肝主疏泄功能與腎主封藏功能之間也是相互制約、相反相成的。如果肝之疏泄與腎之封藏功能失調,則會影響女子的月經來潮和男子的泄精生理功能。

㈩脾與腎:土克水,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腎二者的關系是先后天相互滋養的關系。脾氣的健運,要依靠腎陽的溫煦,而腎精也需要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補充。脾腎兩臟生理上相互滋助促進,病理上互相影響,互為因果。此外,脾可以運化水濕,腎負責氣化水液,脾腎兩臟在津液代謝方面也是共同起作用的。

六、臟與腑的關系:是陰陽表里的關系。臟屬陰,為里;腑屬陽,為表。臟腑之間通過經脈形成相互絡屬的關系。心與小腸為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脾與胃相表里,肝與膽相表里,腎與膀胱相表里。

㈠心與小腸:心與小腸通過手少陰心經及手太陽小腸經互相絡屬,形成表里關系。臨床上可見心經實火移熱于小腸的病例,出現尿少、尿熱、尿赤、尿痛等癥狀;也可見小腸熱盛,循經上炎于心,出現心煩、口舌生瘡等癥。

㈡肺與大腸:肺與大腸通過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相絡屬成為表里關系。肺氣肅降可以幫助大腸的傳導功能,而大腸傳導正常,又有助于肺氣的肅降。如果肺失肅降,津液無法下行,大腸的傳導功能受其影響,則會出現排便困難,便秘等癥;而大腸傳導不利,腑氣不通,又會影響肺氣的肅降,出現咳嗽、氣喘、胸悶等癥。

㈢脾與胃:脾與胃通過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相絡屬而構成表里關系。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屬陰喜燥惡濕,胃屬陽喜潤惡燥。兩臟一運一納,一升一降,一燥一潤,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傳輸。臨床上如果脾虛運化功能不良,胃的受納和降功能也會同時受影響,出現食少、惡心、嘔吐等癥。同樣,如果飲食不節,胃失和降,也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出現腹脹、腹瀉等癥。

㈣肝與膽:膽附于肝,肝膽通過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互為絡屬而形成表里關系。膽汁的排泄依賴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膽汁排泄的通暢與否,也會影響肝的疏泄。臨床上,肝病常影響到膽,膽病也常波及至肝,出現肝膽同病的現象。

㈤腎與膀胱:腎與膀胱通過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互為絡屬而成表里關系。膀胱貯尿排尿功能有賴于腎臟的氣化。腎氣充足,固攝正常,則膀胱開合有度,水液代謝正常。如果腎氣虛,氣化失常,膀胱固攝不利,開合失職,則會出現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遺尿、尿頻等癥。

七、五臟六腑與肌體的關系: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脾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腎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于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

八、五臟六腑與顏面的關系:心開竅于舌,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口,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五官和五臟相應,在《內經》早有提出,如:“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靈樞·五閱五使》)。
 
 
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對于人體的生理功能,中醫學也是用陰陽學說來加以概括說明的。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如以功能與物質相對而言,則功能屬于陽,物質屬于陰,物質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就是這種對立統一關系的體現。人體的生理活動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沒有物質的運動就無以產生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促進著物質的新陳代謝。人體功能與物質的關系,也就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消長的關系。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所以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內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間,以及機體的物質與物質、功能與功能、功能與物質之間,必須經常保持其相對的陰陽協調關系,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陰陽的相對協調是健康的表現;疾病的發生及其病理過程,則是因某種原因而使陰陽失卻協調所致。

     陰陽是互根互用的,又是互為制約消長的,所以陰陽失調就會導致陰陽的偏盛偏衰而發生疾病。但疾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實質上即是指整個機體的結構與功能包括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和邪氣,均可以陰陽來區分其屬性;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爭的情況,皆可用陰陽的消長失調,即偏盛偏衰來概括說明。正氣分陰陽,包括陰液和陽氣兩部分;邪氣亦有陰邪和陽邪之分,如六淫致病因素中的寒、濕為陰邪,風、暑、熱(火)、燥為陽邪。疾病的過程,多為邪正斗爭的過程,其結果則引起機體的陰陽偏勝偏衰,所以無論疾病的病理變化如何復雜,都不外乎陰陽的偏勝偏衰。

     (1)陰陽偏勝即陰勝、陽勝,是屬于陰或陽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變。(《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勝則熱,陽勝則陰?。宏杽僖话闶侵戈栃爸虏?,是陽的絕對亢盛;但陽長則陰消,陽偏勝必然要導致傷陰,故說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是指因陽邪所致疾病的性質而言;“陽勝則陰病”,是指伯勝的病變必然損傷人體的陰液。

     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陰勝一般是指陰邪致病,是陰的絕對偏盛,但陰長則陽消,陰偏勝必然要導致陽衰,故說陰勝則陽病。

     “陰勝則寒”,是指因陰邪所致疾病性質而言;“陰勝則陽病”,則是指陰勝的病變必然損傷人體的陽氣。

     (2)陰陽偏衰即陰虛、陽虛,是屬于陰或陽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變?!端貑?#183; 調經論》指出:“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根據陰陽動態平衡的原理,陰或陽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導致另一方相對的亢盛。

     陽虛則寒:陽虛是人體的陽氣虛損,陽虛不能制約陰,則陰相對的偏盛而出現寒象,所以稱“陽虛則寒”。

     陰虛則熱:陰虛是人體的陰液不足,陰虛不能制約陽,則陽相對的偏亢而出現熱象,所以稱“陰虛則熱”。

     綜上所述,盡管疾病的病理變化復雜多端,但均可用陰陽失調(偏勝偏衰)來概括說明。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是中醫學的病機總綱。

     陽損之陰,陰損及陽,陰陽俱損: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機體的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序,必然導致另一方的不足。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陽虛不能化生陰液,而同時出現陰虛的現象,稱“陽損及陰”。同樣,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化生陽氣,而同時出現陽虛的現象,稱“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最終導致“陰陽兩虛”。陰陽兩虛并不是陰陽的對立處于低水平的平衡狀態,同樣存在著偏于陽虛或偏于陰虛的不同。

(3)陰陽的轉化人體陰陽失調而出現的病理現象,還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所謂“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體內臟結構和功能—五臟注腑之間關系
五臟六腑
中醫論-五臟 六腑
中基49條必背知識點
中醫中所提到的人體五陽有哪五陽?
圣人醫未病(一) 中醫的五行與五臟關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斗六市| 东乡县| 花莲县| 双桥区| 万安县| 汝州市| 灵璧县| 华蓥市| 竹北市| 彭山县| 孝义市| 云阳县| 缙云县| 甘德县| 正阳县| 大田县| 英吉沙县| 常德市| 乌兰浩特市| 雅安市| 阿巴嘎旗| 红河县| 南充市| 屯昌县| 东丽区| 漳平市| 景宁| 瑞安市| 吉首市| 贡嘎县| 客服| 金平| 芮城县| 肥西县| 南开区| 扎囊县| 慈利县| 岳阳县| 利辛县| 砚山县| 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