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或近直立草本,有時頂端纏繞狀。莖近無毛。羽狀復葉具3小葉;托葉披針形,長約1厘米,著生處下延成一短距,有線紋;小葉卵狀菱形,長5-15厘米,寬4-6厘米,先端急尖,邊全緣或近全緣,有時淡紫色,無毛。總狀花序腋生,具長梗;花2-6朵聚生于花序的頂端,花梗間常有肉質密腺;花萼淺綠色,鐘狀,長6-10毫米,裂齒披針形;花冠黃白色而略帶青紫,長約2厘米,各瓣均具瓣柄,旗瓣扁圓形,寬約2厘米,頂端微凹,基部稍有耳,翼瓣略呈三角形,龍骨瓣稍彎;子房線形,被毛。莢果下垂,直立或斜展,線形,長7.5-70(90)厘米,寬6-10毫米,稍肉質而膨脹或堅實,有種子多顆;種子長橢圓形或圓柱形或稍腎形,長6-12毫米,黃白色、暗紅色或其他顏色。花期5-8月。[1]
葉為三出復葉,自葉腋抽生20~25cm長的花梗,先端著生2~4對花,白、紅、淡紫色或黃色,一般只結兩莢,莢果細長,因品種而異,長約30~70cm,色澤有深綠、淡綠、紅紫或赤斑等。
每莢含種子16~22粒,腎臟形,有紅、黑、紅褐、紅白和黑白雙色籽等,根系發達,根上生有粉紅色根瘤。
豇豆依莖的生長習性可分為蔓生型和矮生型。
蔓生型主蔓側蔓均為無限生長,主蔓高達3~5m,具左旋性,栽培時需設支架。葉腋間可抽生側枝和花序,陸續開花結莢,生長期長,產量高。
莖蔓生長旺盛,長達4~5m以上,栽培時需設支架。豆莢長30~90cm以上,莢壁纖維少,種子部位較膨脹而質柔嫩,專作蔬菜栽培,宜于煮食或加工用,優良品種很多。正在生長期的長豇豆,為掛花,未結實。如早熟品種有紅嘴燕、之豇28-2、四川五葉子、重慶二巴豇,廣州鐵線青、龍眼七葉子、貴州青線豇;中熟品種有四川白胖豆、武漢白鱔魚骨、廣州大葉青;晚熟種有四川白露豇、廣州金山豆、浙江512.貴州胖子豇、江西、廣州八月豇、利農高優4號、之豇14、28-2豇豆和之豇特長80等。
紅嘴燕蔓性,以主蔓結莢為主,初花著生于第4~5節,結莢多,嫩莢白綠色、末端紫紅色,莢長55cm左右,品質中等,種子黑色,畝產1250kg左右。
蔓性:主蔓結莢,第一花序著生于第4~5節,第7節后節節有花序。嫩莢淡綠色,結莢多,早熟高產,品質佳,莢長65~75cm,耐熱性強,適應性廣,抗蚜蟲、花葉病毒病性強,種子紅紫色,春、夏、秋季均可栽培,畝產1750~2000kg以上。已成為全國主栽品種之一。
鐵線青蔓性,分枝2~3條,主蔓自第5~6節開始著花,嫩莢深綠色,長45~50cm,末端紅色,種子淺紅色,耐寒性強,品質佳。上旬播種,8~9月陸續采收,品質佳。
鱔魚骨蔓性,分枝性弱,第一花序著生第4~5節,莢長45~66cm,每莢含種子16~22粒,種子土紅色,稍晚熟,不耐旱,耐澇、莢肉厚,脆嫩,不易老化,品質佳。畝產1250kg左右。
矮生型主莖4~8節后以花芽封頂,莖直立,植株矮小,株高40~50cm,分枝較多。生長期短,成熟早,收獲期短而集中,產量較低。
株高40~50cm,莢長30~50cm,鮮莢嫩,成熟堅硬,扁圓形。種子部位膨脹不明顯,鮮莢做菜或種粒代糧。如南昌揚子洲黑子和紅子,上海、南京盤香豇,廈門矮豇豆,武漢五月鮮,安徽月月紅等。
盤香豇植株矮生,分枝多,莢長20~26cm,淡綠帶紫色,卷曲如盤香狀,6月下旬播種,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收嫩莢、品質佳、產量低。
莢長20~25cm,青白色,結莢多每莢含種子12粒左右,種皮淡紅色,極早熟,宜做泡漬,3月下旬至7月可陸續播種,5~10月上市。
種植起源
采摘豇豆關于豇豆的起源問題,Purseglove(1968)認為起源地可能是熱帶非洲,因為在那里可以找到野生物種。他還認為豇豆在早期是通過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傳至亞洲及地中海區域的現產于熱帶,而主產地為熱帶非洲及熱帶亞洲,我國豆角種類約僅占本屬種類的1/10。但據文獻記載,《廣韻》一書即有"豇"字,此書原在601年成書已佚,歷經重修,現存宋代陸彭年等重修本。北宋《圖經本草》有豇豆的記載;蘇軾有詠豇豆的詩;到明代,自朱橚撰的《救荒本草》以來,《便民圖纂》、《本草綱目》等多種書志都有豇豆的記載,可見明代已廣泛栽培豇豆。在歷史記載中,黃河流域氣候曾較溫暖,根據上古籍記載,可能我國亦為豇豆原產地之一。
豇豆亦稱中國豆或黑眼豆(black-eyed pea),豆角或長豆角。豆科(Fabaceae)一年生植物。
據傳原產于印度和中東,但很早就栽培于中國。復葉,小葉3枚。花白色、紫色或淡黃色,常成對地或三數著生于細長的序軸柄末端。莢果長,圓柱形。短莢飯豆(V.u. catjang)的莢果長7.5~12.5cm(3~5吋)。尺八豇(V.u. sinensis)莢果長20~30cm。美國南部廣泛栽培豇豆作為乾草作物、綠肥作物或食用其莢果。屬豇豆種中能形成長形豆莢的栽培種,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裙帶豆。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嫩豆莢肉質肥厚,炒食脆嫩,也可燙后涼拌或腌泡。豆莢長而像管狀,質脆而身軟,常見有白豆角和青豆角兩種。在選購豆角時,一般以豆條粗細均勻、色澤鮮艷、透明有光澤、子粒飽滿的為佳,而有裂口、皮皺的、條過細無子、表皮有蟲痕的豆角則不宜購買。豆角營養成份很好,是蔬菜中的肉類。
貯藏
剛剛采摘的鮮鮮豇豆,應急時保鮮收藏,一般采用塑料袋密封保鮮。溫度應保持在10~25℃之間,溫度過低,烹飪出來的味道很差,也炒不熟;溫度過高,會使豇豆的水份揮發太快,形成干扁空殼,影響烹飪的味道;也容易腐爛變質。
干品的收藏,用剛剛采摘的新鮮豇豆,經沸水煮至熟而不爛時撈出瀝干,在太陽下曬干或用機械烤干;用時拿出經涼水浸泡至軟備用,其味甘而鮮美,回味無窮。
具有理中益氣、健胃補腎、和五臟、調顏養身、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解毒的功效。
主治嘔吐、痢疾、尿頻等癥。
干豆角含有大量的植物纖維,還有潤腸通便的效果。
豆科草本植物豇豆的種子或莢果。又稱飯豆、腰豆、長豆、裙帶豆、漿豆。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秋季采收成熟的莢果,除去莢殼,收集種子備用;或于夏、秋季采摘未成熟的嫩莢果鮮用。豇豆葉子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健脾開胃、利尿除濕。
【參考】含蛋白質、脂肪、淀粉、磷、鈣、鐵,維生素B1.B2,煙酸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婦女脾虛帶下,或濕熱尿濁,小便不利。
【用法】煎湯、煮食或炒肉。
【附方】豇豆蕹菜湯:豇豆(嫩莢果)200g、蕹菜250g,加水煎湯食。亦可調以食油、鹽等食之。
本方有較明顯的健脾利濕、通利小便的作用。用于脾虛濕盛帶下量多色白,或濕熱小便不利。
性味甘平,健胃補腎,含有易于消化吸收的蛋白質,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所含磷脂可促進胰島素分泌,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
豇豆含豐富維生素B、C和植物蛋白質,能使人頭腦寧靜.調理消化系統,消除胸膈脹滿??煞乐渭毙阅c胃炎,嘔吐腹瀉。有解渴健脾、補腎止泄、益氣生津的功效。
【營養成份】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礦物質包括鐵質、鎂質、錳質、磷質、鉀質等,蛋白質及葉酸。
適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適合糖尿病、腎虛、尿頻、遺精及一些婦科功能性疾病患者多食;氣滯便結者應慎食豇豆;豇豆要烹飪熱透食用,不熟豆角易導致腹瀉、中毒。
藥膳方
主要成分
藥性功能
一年生草本植物,蔓生,莖長約一丈有余,還有一種是藤蔓較短的。果實為圓筒形長莢果。葉嫩時可食。
種子呈腎臟形,嫩莢可作蔬菜食用,生食可導致腹瀉。花有紅色、白色兩種。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三·豇豆》:"豇豆處處三四月種之,一種蔓長丈馀,一種蔓短","豇豆開花結莢,必兩兩相垂,有習坎之義。"
【俗稱】:長豆角、長子豆、豆角、豇豆
【異名】:(汕尾地區),羊角、豆角(《醫林纂要》)、線豆、角豆、飯豆、腰豆、長豆、裙帶、菜豆、矮腳豆、豆角(《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漿豆(《貴州民間方藥集》)。古稱:江豆、十八豆(黑龍江地區)、帶豆(福建地區)。
【種子來源】: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
【產地】: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注解】:豇豆屬于豆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蔬菜作物之一。豇豆子熟后呈腎臟形,有黑、白、紅、紫、褐等各種顏色。豇豆在中國主要產地為山西、山東、陜西等地。
甘,平。①《滇南本草》:"味平。" ②《綱目》:"甘咸,平,無毒。"③《本草從新》:"甘澀,平。"歸經入脾、腎經。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氣分。"②《本草求真》:"入腎,兼入胃。"
健脾補腎。治脾胃虛弱,瀉痢,吐逆,消渴,遺精,白帶,白濁,小便頻數。
主治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養顏身,生精髓,止消渴,治嘔吐,痢疾,止尿頻,可解鼠蛇之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煮粥、北方多用來制作粘糕、豆包的餡料;在南方,多用于烹飪,可清炒,可涼拌,也可拌入青椒等輔助材料煎炒,亦作為各類湯粉類食物的佐料。
可曬干,北方多用作干菜,可以和肉類同炒,也可以單獨做成酸辣湯。
豇豆性
豇豆性平、味甘咸、歸脾、胃經;
具有理中益氣、健胃補腎、和五臟、調顏養身、生精髓、止消渴的功效;
主治:嘔吐、痢疾、尿頻等癥。
豇豆含有能促進胰島素分泌的磷脂,可以參與糖代謝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積腹脹、口渴、多尿、婦女帶下、腎虛、腎功能衰竭、腳氣病、尿毒癥等病癥以及老年人適宜食用。此外,豇豆煮熟再加適量調味品,消化不良者最適宜食用,而且療效顯著。
豇豆性味平和,但不宜多食,否則會產生不良后果,尤其氣滯便結的病人更應慎食。此外,豇豆與粳米一起煮粥食用不宜一次過量,以防產氣腹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