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錦山:臺兒莊的古文化和古城古國
一、臺兒莊在區系類型所處位置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根據多年研究,提出了考古學區系類型理論,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中華史前文明的起源并非由一個中心向周圍傳播,而是呈現多元一體化特點。他將中國史前文化分布范圍劃分為六大區域,認為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同一時期,分布于各區域的古文化以各自特點和途徑獨立發展。在地緣關系上,不同文化區通過直接或間接交流、碰撞而相互促進,彼此產生影響[ 蘇秉琦、殷瑋璋:《關于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文物》1981年第5期。]。中國新石器時代群星燦爛,呈現“滿天星斗”式文化特點,都曾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有的學者根據考古學區系類型理論,結合先秦地理文獻《禹貢》“海、岱惟青州”和“海、岱及淮惟徐州”記載,提出了“海岱歷史文化區”這一考古學概念[ 高廣仁、邵望平:《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海岱歷史文化區》,《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從時間上界定,海岱歷史文化區的形成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從空間范圍考察,海岱文化區以泰沂山區為中心,北部和東部達于海,西部抵古菏澤、雷夏、孟潴等大澤,南部至淮河下游沿岸。這一廣袤地域,正是由早至晚相繼發展起來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分布地域。
    新石器時代,海岱文化區的自然地貌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即低山丘陵和沖積平原。在這一地域內分布的古河流主要有汶、泗、薛、沂、沭、淄、濰等。自然氣候屬于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當時氣溫比現在高2~3℃左右,植被群落比現在豐富,動物和魚類種類較多。優越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生態資源,十分有利于原始農業生產和漁獵活動的開展,對海岱文明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至為關鍵作用。
   臺兒莊區處于海岱歷史文化區南部,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淮北平原銜接地帶,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也比較濕潤。由于整體地勢低洼,發源于北部山區和東北部的多條河流順勢南下,經過長年累月沖積,形成了較大面積平原地貌。新石器時代,這一帶地勢低緩平坦,沼洼遍布。境內主要古河流有承水、陶溝河、茅茨河、柤水等。這種河沼平原交織共存環境,十分適宜古人類生息繁衍,為漁獵活動和原始種植提供了便利。判斷某條河流是否歷史悠久,其中一條重要依據便是,該河流沿岸是否分布古遺址。據考古調查資料,在上述河流沿岸均發現了商周或新石器時代遺址。迄今為止,在棗莊境內已陸續發現細石器文化地點或遺存10余處。所謂細石器,是指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文化形態,以細小打制石器為特征。這種趨于精細化的石器制造技術,與當時人類的狩獵、漁獵經濟密切相關。臺兒莊西南部黃丘山套,分布東西走向的低緩丘陵,這種自然環境適宜古人類從事狩獵和漁獵活動。以前曾在這里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相信隨著田野考古工作不斷深入,很有可能在這一帶發現細石器文化遺跡。
   考古資料顯示,至遲在新石器時代,今臺兒莊境內已成為史前先民重要聚居地之一。屬于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時期的古遺址已發現多處。這些古遺址的聚落形態和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臺兒莊境內分布的史前遺址,在整體面貌上屬于東夷文化范疇,但又存在一定個性,與東夷支系徐夷有著更為密切聯系。
   二、反映徐夷文化特色的史前遺址
   海岱文化區又稱做東夷文化區。上古時期,這一廣袤地域為東夷部族聚居地。東夷族系龐雜,支系眾多。據先秦文獻《尚書》記載,當時生活在淮河以北的東夷諸族包括島夷、嵎夷、萊夷、淮夷、徐夷等。西周時又有九夷之稱,分別是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東夷族系中,最強大最具影響力的支系就是徐夷,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主要活動在今蘇魯接壤地帶。夏代初期便擁有封國,至商代成為稱雄一方的方國。
   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指出:“徐夷、淮夷在我國古代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如果把山東的西南一角、河南的東北一塊、安徽的淮北一塊與江蘇北部連接起來,這個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存確有特色,這可能與徐夷、淮夷有關。”[ 蘇秉琦:《略談我國沿海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物》1978年第3期。]考古調查資料顯示,今臺兒莊區泥溝鎮和邳莊鎮境內分布多處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的古遺址。例如分布在西蘭城村附近的南灘子大汶口文化遺址,分布在馬莊附近的曬米城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鵝鴨城村附近的鵝鴨城商周遺址,分布在趙村附近的擂臺岳石文化遺址。這些古遺址分別代表了臺兒莊不同歷史發展階段。
   南灘子既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又分布氏族墓地[ 棗莊市文物管理站《棗莊市南部地區考古調查紀要》,《考古》1984年第4期。]。遺址暴露大汶口文化陶器殘片,主要有鼎、豆、罐、缽之類生活用品。氏族墓葬集中排列,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頭向朝東,還出現早、晚期疊壓現象,說明大汶口文化的先民在這里定居了很久。值得注意的是,東部相距不遠的大墩子、劉林(這兩處遺址均分布在江蘇邳州境內)也有大汶口文化遺址分布。尤其劉林遺址,就分布在陶溝河東岸近旁,與南灘子遺址隔河相望。另外,與臺兒莊境近在咫尺的梁王城(在泇運河岸邊,古時地屬嶧縣)也發現了大汶口文化遺址。顯然,早在5000多年前,這一帶已形成了密集聚落群,無論地緣關系還是族屬關系都極為密切,應屬于同一個氏族共同體。
   考古界根據大汶口文化分布地域和物質文化特點,將遺址劃分為不同類型,其中分布在魯南蘇北一帶的大汶口文化屬于大墩子類型(因邳州大墩子遺址得名)。大墩子類型的陶器以鼎、鬶、豆、背壺、帶把三足罐、簋形器、觚形杯、缽、高圈足杯、罐等較有代表性。葬式以頭向朝東或東北的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死者手中多握有獐牙器。那么,分布在今臺兒莊區和邳州接壤地域的大汶口文化居民應該屬于東夷部族那個支系呢?研究者認為,應該與史前時期的徐夷有密切關系。
   在先秦文獻中,徐夷又稱作徐戎或徐方,歷史十分悠久。徐夷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建立方國,歷夏商周三代。西周初期,徐國在東夷中最為強大,地廣500里。徐方得名應與所居地理環境有關,《爾雅注疏·釋地》引漢代李巡注:“淮、海間其氣寬舒,稟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先秦地理文獻《禹貢》劃分天下為九州,將處于泰山淮水之間、東達于海地域劃入徐州范圍。其地域名稱來源,應與徐夷、徐方活動區域有關。
   1995年夏,徐州市博物館對邳州梁王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這是一處典型臺城遺址,總面積100多萬平方米。遺址最高處達6米,共分7層,自下而上分別是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周代及晚期遺存。這次發掘,發現大汶口文化墓葬多座,死者有拔除上頜側門齒及枕骨人工變形現象。出土的商周遺物中有卜骨、骨鋤、石鉞等文物。2006年對該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出土文物豐富,分別屬于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春秋戰國不同時期。在墓葬區發現多座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殉馬、殉牛、殉狗、殉豬坑穴,還出土許多春秋戰國具有禮制用途的青銅器、玉器。另外在距梁王城不遠的徐王山九女墩相繼發掘多座徐國王室墓葬,出土的青銅禮器上還出現“徐駒王之孫”銘文[ 分別見盛儲彬、姚景洲:《梁王城遺址揭示出一批重要遺跡與遺物》,《中國文物報》1996年8月4日第1版;孔令遠、陳永清:《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年第5期;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年第11期。]。研究者認為,考古發現表明,徐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居住在這一地區了,一直延續到夏商周。梁王城遺址內的新石器時代居民應為徐夷,出土文物“為徐國史的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南京博物院等:《邳州梁王城遺址2006—2007年考古發掘收獲》,《東南文化》2008年第2期。]。
   臺兒莊與邳州接壤地域同屬徐夷和徐國的另一證據是,在邳州境分布有梁王城遺址,在臺兒莊境也有梁王城遺址(俗稱梁王曬米城),都有龍山文化和商周地層堆積。另外,邳州境內有鵝鴨城和九女墩,臺兒莊境內也有鵝鴨城和九女墩,彼此之間不但距離甚近,時代相同,文化內涵一致,而且連傳說也驚人吻合。從這些信息可以得知,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臺兒莊和邳州接壤地域一直是徐夷活動重心和王權控制中心,經過數千年發展,創造了富有地域文化和族系文化特色的古代文明。
   三、臺兒莊境內的龍山古城
   1985年,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針對遼西地區考古新發現,敏銳地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國”概念。他指出,“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鄉最初分化意義上的城和鎮,而不必專指特定含義的城市”;“古國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 蘇秉琦:《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文物》1986年第8期。]。
   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經歷了古國、方國和帝國三個階段,最終完成由氏族到國家的歷史進程。當文明因素發展到足以摧毀原有社會結構時,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古國隨即呼之而出。距今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階段,是社會紛爭、階級分化、萬邦林立時期。海岱文化區變革潮流洶涌激蕩、氏族部落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古城、古國林立于廣袤曠野,形成了“都邑聚”金字塔式結構。
   這一時期,在今臺兒莊境內出現的龍山城址便是曬米城遺址(又稱梁王曬米城),屬于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處典型臺城遺址,處于泥溝鎮馬莊村西,分布在古茅茨河畔。這座臺城是在平地夯土堆筑,猶如巨大堡壘高聳于曠野。當初城址面積和規模頗大,據《嶧縣志·古跡考》記載:“曬米城、曬麥城,俱在縣東南三十里。二城相違,中隔一道,似是一城因路而分。” 曬米城和曬麥城原為一城,古時嶧縣通往臺兒莊大道由此經過,遂將城址一分為二。后來中興公司修筑的棗臺鐵路專線又經過此處,由于大量取土導致城址毀壞。現遺址僅存東部一隅,面積7200平方米,殘存高度約4~6米。遺址文化堆積豐富,自上而下分別為春秋戰國、西周、商代、龍山文化堆積。龍山文化遺物豐富,含有陶器、石器、骨器等物,灰土中夾雜大量蚌殼。陶器以龍山文化磨光黑陶居多,造型精美,燒制工藝先進。還發現蛋殼黑陶杯和白陶鬶殘片。遺址曾出土1件完整的龍山文化磨光黑陶罐,里面貯存已經炭化的粟米。曬米城遺址與邳州境內梁王城遺址相距很近,主要堆積都屬于龍山文化,不但時代相同,而且都是高大臺城遺址。從規模分析,梁王城遺址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曬米城遺址總面積約數十萬平方米。前者應是古國時期徐夷都城所在地,后者屬于次一級的邑。《禮記·王制》說:古時諸侯建國,大者方百里,小者五十里。從徐夷當時控制范圍看,大體方圓百里。
   文明產生的重要標志有五大要素,其中之一便是城堡。恩格斯在論述早期國家形態時說:“在新的設防城市的周圍屹立著高峻的城墻并非無故:它們的壕溝深陷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們的城樓已經聳入文明時代了。”曬米城設防城堡的出現,標志著早在4000多年前,臺兒莊地域已完成了由古城向古國的轉變。一個源自于氏族但又高于氏族的政治實體已經產生,早期國家形態呼之而出,遠古文明的星星之火已化為燎原之炬。
   四、歷史悠久的徐國與偪陽國
   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在中原大地建立,其他歷史文化區也相繼進入方國時期。這一時期海岱文化區的東夷文化,是在龍山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岳石文化,其社會形態和各產業部門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今臺兒莊境內,也有岳石文化遺址分布。這處遺址就是擂臺遺址,處于臺兒莊東部趙村附近的陶溝河畔。遺址原為高大土墩狀,由于修筑河堤取土,已遭到嚴重毀壞。考古調查時曾在遺址采集到不少陶片,其中1件紅褐陶夾砂甗,袋足肥大,為岳石文化典型炊器。值得注意的是,在擂臺遺址南部相距不遠的邳州境梁王城,也發現了岳石文化堆積。遺址出土具有該文化特征的蘑菇形紐蓋、弦紋豆、凸棱杯等。這些遺址、遺物表明,岳石文化時期,這一帶依然是徐國活動重心,已由古國步入方國階段。商周時期,徐國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在梁王城“金鑾殿”附近進行的考古發掘,發現了規格較高的墓葬區和多座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殉馬、殉牛、殉狗、殉豬坑穴,出土了許多春秋戰國具有禮制用途的青銅器、玉器。還在遺址發掘出大型夯土臺基和大型石礎建筑,揭示出春秋戰國古城宮殿風貌。在梁王城附近的鵝鴨城和徐王山麓九女墩,分別發掘出徐國文化遺址和王室墓葬。在臺兒莊境內的鵝鴨城和九女墩,也分布同時期同類性質的遺址和墓葬。這些文物古跡不但印證了《水經注》卷二十五記載的可靠[ 據《水經注》卷二十五《泗水》條記載:“泗水歷縣,逕葛嶧山東,即奚仲所遷邳嶧者也。泗水又東南逕下邳縣故城西,東南流,沂水流注焉”。“縣東有徐廟山(即徐王山,今名禹王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廟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謂之泇水”。],也證明徐夷、徐方、徐戎、徐國在臺邳接壤地帶的長期存在。
   徐國王室出自于嬴姓,與秦、郯、莒三國同姓,都源出于海岱文化區的少昊部族。《漢書·地理志》載:“徐,故國,盈姓(盈與嬴古字相通)。至春秋時徐子章禹為楚所滅。”《新唐書》卷七十五記載:“徐氏出自贏姓。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徐國歷史十分悠久,歷經夏、商、周三代,傳四十四世國君,國祚長達1600多年。由于環境和形勢所迫,曾幾次遷徙,最后遷至淮泗一帶。考古資料證明,徐夷在新石器時代以及立國后,其活動范圍主要在今魯南蘇北一帶。在古史傳說中,少昊部族后裔伯益因輔助大禹平治水土有功,被帝舜賜嬴姓,封于費地,所以又名大費。伯益生有二子,其次子若木,于夏啟當政時被封于徐地,成為徐國第一代國君。商代至周初是徐國最強盛時期,在東夷諸國中最具有影響力。
   九女墩分布在梁王城東部的徐王山麓,傳說是南朝蕭梁皇室九個女兒的墳墓。考古發掘證明,這些土墩都是春秋時期徐國王室高等級墓葬,墓內殉葬多人,隨葬品十分豐富。有成組成套青銅禮器、車馬器、樂器、兵器、玉器、水晶等高規格禮制用品,尤其編鐘、編镈、編磬等禮儀樂器,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商末至西周時期是徐國最強盛階段,曾經多次向周王朝發起挑戰。魯國剛立國不久,徐夷便聯合淮夷兵鋒指向魯都曲阜。《尚書·費誓》序云:“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興,東郊不開。”《后漢書·東夷列傳》又記載,周康王時“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徐國雖然幾次遷徙,但魯南蘇北一直是其長期經營的戰略基地。這一帶不僅是徐夷發祥地,而且是徐國長期活動的重心。
   除了分布在臺兒莊區東南的徐國遺址,在西南澗頭集鎮附近還坐落著偪陽故城,北臨碧波蕩漾伊家河,南依迤邐起伏群山。雖然經歷了數千年風雨滄桑,整個城垣輪廓依然清晰可見。城址大體呈長方形,周長3400余米。由于偪陽故城歷史悠久,地下遺物豐富,具有重要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1977年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偪陽為妘姓建立的小國,屬于東夷古國之一。據《世本·氏姓篇》記載:“偪陽,妘姓,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后。”祝融是古史傳說中著名人物,也是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部落領袖之一。在上古造神運動中升格為神話人物,被賦予絕地天通本領。由于“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 《史記·楚世家》。]。高辛氏時職掌火正,以火施教,被后世尊之為火神,號曰赤帝。其后裔共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稱“祝融八姓”。祝融支系的妘姓古國在海岱文化區有3個,即偪陽、鄅國和夷國。
   偪陽國始封君求言,是祝融曾孫。求言之父陸終生有八子(一說六子),其中第三子名篯,封于大彭(今徐州市),建立了大彭國,被后世尊之為彭祖。第四子求言封于偪陽,為偪陽國始祖。大彭和偪陽接壤,兩個古國始建于新石器時代末期。這一時期正是海岱歷史文化區社會急劇變動、古國林立階段。偪陽國小勢弱,處于強國夾隙之中,歷經夏商和西周,直到春秋時期國滅,必然有適應環境以圖生存方略。偪陽為子爵,春秋以前歷史罕見記載。現存城址為春秋時期所筑,建筑技術比較先進,在當時便博得“城小而固”美譽[ 《左傳·襄公十年》。]。《嶧縣志·古跡考》記載:“偪陽城,縣南五十里,城周九里,基址宏闊”。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二也有記述:“偪陽城,(嶧)縣南五十里。春秋時小國。城西有柤水。十年晉侯會諸侯及吳子壽夢于柤,遂伐偪陽是也。漢置傅陽縣,屬楚國。”最早記載偪陽國史事的是《春秋》和《左傳》,這個彈丸小國之所以出名,皆因一場眾寡懸殊而又持續多日的戰爭。
   據《左傳》記載:襄公十年(前563年)夏初,野心勃勃的晉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魯、宋、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國諸侯在柤地(今臺兒莊區東南)與吳王壽夢會盟。晉國大將荀偃、士匄以偪陽國傾向楚國為由,主張攻打偪陽。晉國與宋國關系密切,決定攻破偪陽后,將此地贈給宋大夫向戌為封邑,借以打通攻楚道路。晉大夫荀罃認為:偪陽城池雖小,但相當堅固,攻下來不算勇敢,攻不下來反被人恥笑。但主將荀偃等堅決請戰,并且保證,如不攻克愿受軍令處置。于是諸侯之師將偪陽城團團包圍。
   由于低估了對手,諸侯聯軍連續多日攻城未能奏效。不久,魯國孟氏家臣秦堇父押送輜重來到前線。守軍打開城樓懸門,企圖奪取輜重,諸侯將士乘機攻入城內。城上守軍急忙放下懸門,準備堵截敵軍分而殲之。危急時刻,魯國陬邑大夫叔梁紇(孔子之父)趕到,挺身上前用雙手牢牢托住城門,及時救出困在城門內士卒。魯將狄虒彌將車輪卸下,蒙上皮革充當盾牌,率隊強攻。守軍從城頭垂下布匹誘敵攀登,秦堇父拽住懸布登城。剛接近城垛,守軍便割斷懸布,將秦堇父重重跌落地上。秦堇父蘇醒之后,又重新攀登。如此反復三次,守軍表示欽佩他的勇氣,不再垂落懸布。
   諸侯之師圍困偪陽日久,斗志開始低落。當初積極主戰的荀偃、士匄請求退兵。晉大夫荀罃權衡利弊,反而堅決主張攻打,限令7日內一定攻克城池。五月初四日,荀偃、士匄率兵發起猛烈攻堅。又經過五天輪番激戰,守軍終因寡不敵眾,糧盡矢絕而導致城池陷落。至此,偪陽城已堅守近一月之久。偪陽城破國亡后,其地歸于宋國。楚滅宋,改偪陽為傅陽。由于這場大戰實力懸殊,雙方攻守激烈,成為古代戰爭范例之一。
   偪陽只是彈丸小國,在十三國聯軍強攻下居然長久堅守,除了守軍眾志成城外,還與城防建筑有關。這座城池與北方其他城不同,四周分布六座城門,城垣設有環濠。城墻西北和東北有水門,河道從城中穿過,因此不缺水源。另外,城門不是推拉啟閉式,而是升降式懸門。城內米山是制高點,可觀察四圍戰況,及時調整防御力量。這場曠日持久攻守戰,既顯示了守城將士頑強斗志,又成就了攻城一方許多英雄。尤其叔梁紇力舉懸門壯舉,博得“有力如虎”美名。
   據《嶧縣志·古跡考》記載,古時偪陽城內經常發現彝器。近年來還出土鐵器、蟻鼻錢、銅鏃、銅印章等。1980年,河南省固始縣出土一把青銅劍,上有“郙王僕自作承劍”銘文[ 蔡運章:《郙王僕劍及偪陽國史初探》,《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經考證為春秋偪陽國遺物。1992年,臺兒莊區文化部門在城內米山東側進行了歷時46天搶救性發掘,清理墓葬4座,出土文物51件(套)。此后,棗莊市和臺兒莊區文物部門又在城內進行勘探,探明居住區、墓葬區和作坊、冶鐵遺址分布情況。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棗莊市博物館組成偪陽故城考古課題組,對城址再次進行考古鉆探。探明城垣東門與南門具體位置和門道寬度,在城北居中位置還探出一處近方形宮殿基址。
   臺兒莊境內文物古跡豐富,漢畫像石屢有出土。泇運河南岸的澗頭、張山子兩鎮,群山逶迤,岡巒起伏,山麓分布多處漢墓群。其中賀窯至泉源一帶,兩漢墓葬尤為集中,出土的漢畫像石題材多樣,內容廣泛。據《嶧縣志·山川考》記載:“又南迤西曰皇墓山。山圓而四垂,中窿然若覆僧笠。四周澗溪縱橫,下如隧道。西麓累累然皆古冢,塋基圮壞,刻畫佚麗。”張山子鎮官牧村(古曰官墓)分布一座東漢晚期大型漢墓,墓中曾出土一通熹平三年碑刻(文革時被人截斷改做建材),為不可多得珍貴文物。碑刻資料公布后,引起書法界矚目[ 分別見李錦山、文光:《棗莊市發現東漢紀年殘碑》,《文物》1983年第7期;李哲先、李錦山:《新發現的張山子熹平殘碑及其相關問題》,《書法研究》1988年第4期。]。
   在泥溝鎮西蘭城村北分布一處古城址,為三國時期蘭陵侯封邑(今誤判為漢代蘭祺古城)。封邑主人為著名經學家王朗、王肅父子,不但地位顯赫,而且著作等身,名揚海內。尤其王肅(195——256年),學識淵博,遍注群經,在當時被譽為“王學”,有名著《孔子家語》傳世。他還是權傾一時的司馬昭岳父。蘭陵侯封邑始于三國魏黃初七年(226年),延續至西晉。因處于蒼山蘭陵西南約十多公里處,后世又稱做西蘭城。王肅墓坐落在封邑近旁(已毀壞)。附近有夾坊、左王坊、坊上等地名,應與當時闕坊之類建筑物有關。
   臺兒莊的發展歷程,猶如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她從遠古走來,又向未來奔去。古文化古城古國時期,先民開拓了這片土地。泇運河開通后生機勃勃,再續輝煌。瞻望未來,它將更加燦爛絢麗。
   
   編者補注:
   三國時期蘭陵縣駐地位于蒼山縣蘭陵鎮,臺兒莊東部地區時屬承縣,系東漢年間裁撤蘭旗縣后劃入。“蘭旗”,《漢書·地理志》又作“蘭祺”,茲據尹灣漢墓簡牘更正。蘭旗縣設立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以蘭旗縣封劉臨朝為蘭旗侯。《漢書·王子侯表》載:“蘭旗頃侯(劉)臨朝,魯安王子,(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六月辛丑封,二十二歲薨。(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承節侯(劉)去疾嗣,七年薨。(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孫)厘侯嘉嗣,(曾孫)嗣,絕。”王莽代漢(公元前9年),改蘭旗縣為溥睦縣。東漢廢,劃入承縣,稱蘭城。爾后,因其地為來往于陰平、蘭陵、承縣、下邳、傅陽等郡縣的通道,清政府遂在此設驛遞陸地鋪舍,俗稱客店、旅店,自是遂有蘭城店之稱。現蘭旗故城地勢略高,城池輪廓仍隱約可見。長寬約1.5公里,略呈方形。城西不遠處為墓葬群。(王密)
                                                                                                                                       (古城臺兒莊網社教部編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林國煉中國文化名城——徐州
邳州大墩子遺址
你知道 鎮平安國城遺址 嗎?
【鄉情走筆】行走在中運河邊 | 隨筆 譚豐華
發掘 | 張家口公布兩處重大考古發現,四臺遺址距今7800年
廣州考古重大發現:4000年前先秦時期遺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平市| 清远市| 南皮县| 阿尔山市| 萍乡市| 竹山县| 河池市| 宜春市| 兴业县| 泌阳县| 青海省| 金坛市| 伊宁市| 左贡县| 墨竹工卡县| 澜沧| 广河县| 汨罗市| 微博| 台中县| 甘泉县| 云林县| 保康县| 红安县| 宕昌县| 潮安县| 博兴县| 社会| 崇左市| 赫章县| 吉隆县| 墨脱县| 伊春市| 宁城县| 赫章县| 广南县| 宕昌县| 嘉峪关市| 大名县| 新营市|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