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最大特點就是以情動人,良好的情感因素在美育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F在的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常用壓制、強迫、威脅的辦法使之就范(比如強迫孩子上特長班,逼迫孩子刻苦練習以獲得某種技巧),甚至還存在著侮辱孩子人格的現象。這些做法常常致使孩子對藝術產生反感、厭惡、恐懼的心理,好的美育內容不能讓兒童產生美好的情感體驗,最終導致家庭美育失敗,創造美的潛力被扼殺。
把藝術特長班等同于幼兒美育是觀念狹隘的表現。美育包括藝術美和自然美等多方面豐富多彩的內容。目前,許多家長和幼教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自然美方面的引導教育,甚至對藝術美的啟蒙也僅僅是重視單一的音樂和繪畫技能的培養。由此導致的后果是,孩子由于視野受美育內容狹隘化的影響變得短淺,審美思維凝固化、缺少創新能力,不能通過藝術的熏陶達到情感的升華和人格的完善。
大學者王國維曾經說過:“美學上最終目的,與倫理學上最終之目的合。”只有在精神愉悅,情感澎湃的審美感受中,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領略,經久不忘。因此,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必須強化美感功能,調動起他們強烈的感情,努力使教育者所傳授的內容和采取的教育方法,構成一種美感的動力系統,以美的特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的孩子,以達到使他們的“精神獲得滿足和升華”,“心靈得到凈化”。
美育與德育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高爾基有一句名言:“美是未來的倫理學”,可見兩者關系之緊密。從理論方面而言,審美心理結構與倫理心理結構同屬于心理結構,共存于個體的心理活動之中,是心理結構中的子結構;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美育和德育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創造美好的世界。德育給美育以豐富充實的內容,保證美育的正確方向。美育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過美并利用美進行教育,可以使德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德育與美育只能結合,不能分離,也不能互相代替。美育所具有的強烈的感染力是一般的理論方面的說教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因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動人。把對孩子進行的道德約束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他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這種教育方式不像一般倫理教育那樣枯燥乏味,卻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其實,美育本身包含著榮辱感、羞恥心等德育因素。審美作為一種高級的情感,本身包含著必不可少的倫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別是對美的評判,往往同善惡的道德感緊密相聯,而不僅僅限于表面現象。因此,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首要和終極的目的都必須是幫助他們辨別善惡美丑,而非單純追求表面上的美觀和華麗。美育應該把認知、情感、意志結合起來,與此相應地構成智力結構、倫理結構和審美結構,并使三者共同作用從而形成一種行為動力,并轉化為人的實踐活動,積極地影響孩子日后的生活,豐滿他們的心靈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康的強大源泉?!泵篮檬挛锟偸强陀^存在的、具有吸引力的,審美教育正可以借助引導孩子發現美、認識美、追求美從而達到修身養性、提高道德修養的培養目標。心理學研究認為,情感活動作為聯接倫理結構的渠道和中介,從而使審美情感成為一種行為的動力。一方面,人的道德行為總是以道德認識為基礎的,另一方面,并不是有了某一層面的道德認識就必然有相應的道德行為。只有當道德認識與相應的情感相結合而形成理想、信念,并作為一種動力推動道德認識、理想、信念向道德行為轉化。所以說,人們的心理活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美育與德育是互相滲透的。因此,個體的審美心理過程始終貫穿著從生活中得來的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而以情感判斷力的形成為其結果。在一個道德行為的過程中也同樣發生著這樣那樣的情感體驗,而行為結果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又作為一種反饋信息對道德信念、行為意志發生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情感活動在審美與倫理結構之間作為一種信息通道把二者聯系起來,審美教育作為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一種良好的形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視覺、聽覺、身體動作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來發掘、認同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深刻內涵。比如讓孩子學習舞蹈,身體形態得到訓練的同時,可以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精神和不怕困難、經得起吃苦磨練的進取精神,使孩子變得活潑、開朗、自信。
美學宗師宗白華先生說過:“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它和真和善是人類社會努力的目標。”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糾正審美誤區,幫助他們找尋美、感受美、創造美,通過審美教育對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實現內心的認同,達到較高的審美境界,他們才能成為情趣高雅、情操高尚的人。
審美教育勢在必行
孩子缺乏正確的審美觀念和能力,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樣才能使自己變美,就難免出現一些不健康的追求。重視美育的育人功能,用美育使孩子的心靈得到凈化,是目前幼兒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鏡頭一
電視里正在播放“幼兒歌舞大賽”節目。上場的孩子不僅化著非常成人化的妝,而且衣飾也非常成人化,小女孩穿著露背裝、高跟鞋,看上去簡直像一個微型的成年人。孩子們唱的歌也是成人“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小選手們載歌載舞,評委打出高分,主持人盛贊他們是小帥哥、小美女,賽場下的家長和觀眾們非常滿意地看著孩子們的表現,幾乎沒有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孩子們的表現美嗎?
鏡頭二
倩倩是個4歲的小女孩,非常健康可愛,可最近她總是嚷嚷著要減肥,飯也不好好吃,甚至要求媽媽給買減肥茶。在幼兒園里,老師發現倩倩只吃很少的飯,水也不敢多喝,因此人變得很沒有精神,參加各種活動都不積極。老師把情況反映給家長,家長雖然擔心倩倩會因此生病,但她的媽媽竟然很“理解”地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以上鏡頭在生活中并不罕見,幼兒、家長乃至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審美偏差使得孩子們失去了健康、正確的審美標準,他們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美?如何才能使自己變得更美?因此,需要重視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
孩子面對紛紜的大千世界,一切都覺得好奇。他們除了摹仿成人的言行,還摹仿成人對事物的判斷。成人表現出的審美傾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如果家長沒有意識到在審美問題上成人和孩子應該區別對待,根據自己的喜好給小男孩留長發、給孩子染發、給小女孩涂脂抹粉、穿超短裙,這也許是成人一時興起覺得好玩,卻無意中誤導了孩子對美的理解。另外,家長如果不注意語言美、行為美方面的教育,對孩子唱情調低下的歌曲、待人接物出言不遜等,容易造成孩子沒有禮貌,不懂得尊重別人,小小年紀滿口臟話,甚至用稚嫩的聲音唱一些低俗的情歌。有些媒體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少兒節目成人化,推出的所謂小明星看上去就是“小型號”的成人。多數孩子喜歡摹仿小明星,究其原因,就是這些孩子誤認為被成人肯定的形象、行為是美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點誰也不可否認,小小的孩子顯然不知道美為何物,促使他們識別美丑善惡,追求真善美是家長以及社會應盡的義務。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觀念,讓他們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樣才能使自己變美,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我們要加強審美教育,充分發揮美育功能,讓孩子明白衡量一個人美不美,除了要看這個人是否有漂亮的外表,還重在氣質,重在心靈。讓孩子感到自己愛美的天性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從而逐漸提高孩子分辨美丑的能力,使他們的心靈在美的感染中升華。美育養性恬情,凈化心靈的作用也正在這里。
中國傳統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通過審美教育對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實現內心的認同,從而反映到被教育者的行為舉止上,這是一條育人的捷徑。重視審美的育人功能,并實施在教育實踐中,用美育使孩子們的心靈得到凈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教育孩子的優良傳統。因此,重視審美教育對孩子的教化功能,對于目前的幼兒教育而言,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
特長班不等于美育
許多家長認識到幼兒美育的重要性,但他們對美育的理解過于片面,往往把審美教育和參加音樂、美術等藝術特長班混為一談,認為請家教、送孩子上特長班,學習樂器的演奏和繪畫技巧,就會自然地形成美的修養,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做法。
鏡頭一
花香鳥語的公園里,美術老師在指導孩子們寫生。家長在旁邊欣賞自己的孩子畫畫,一切感覺都很和諧。記者對老師和家長進行隨即采訪,問他們對幼兒美育的看法時,老師很自豪地回答:“我們這個班上的孩子都很刻苦,家長們趁周末帶他們參加繪畫班,犧牲了休息時間,可見家長對孩子的美育都很重視?!北徊稍L到的家長很滿意地告訴記者,孩子現在畫的畫越來越像了。當問起孩子是否還接受其它方面的審美教育時,他們回答說覺得孩子上這個特長班已經很辛苦,并且也接受了“審美教育”,就不能再上其它的特長班了。
鏡頭二
藝藝在4歲時開始學琴,現在上幼兒園大班的她已經是比較嫻熟的小提琴手了。這是一個有才藝又漂亮的小姑娘,可是她性格怪癖,生活得一點也不快樂。幼兒園園慶要演節目,藝藝想獨奏,老師安排她和另外的小朋友合奏,她就不高興了,還當著老師的面把那個小朋友給推倒了。 當被問起為什么要這么做時,藝藝很委屈地說那個小朋友拉得沒有她好,她才不肯和別人合作呢。
其實,在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的問題上,幼教工作者和家長經常存在著誤區,他們理解的審美教育比較片面,往往以專業技能的訓練替代綜合審美能力的培養,忽略了美育首先應該培養孩子感受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兒童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和技巧。因此他們把音樂和美術教育視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工具,請家教、送孩子上特長班,單純地學習樂器的演奏和繪畫技巧,誤認為美的修養通過上特長班會自然形成。其實,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觀念。在特長班上,孩子無論學習畫畫還是樂器、舞蹈,如果不進行美的感受力以及鑒賞力和創造力的啟迪,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升華,心靈得到凈化,那么孩子所掌握的技巧就僅僅是技術,并非真正的審美能力。比如,在孩子學習一般美術知識的同時,忽略對孩子在審美意識上的培養,只強調孩子的畫像不像所描繪的事物。幼兒美術教育不是以培養畫家為教學目的,家長用成人的目光片面追求成熟的美,喜歡孩子畫龍像龍,畫虎像虎,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沒有把美育的重點放在培養孩子的藝術感受和良好的審美感覺上,這是對幼兒美育的誤解,也是藝術特長班對幼兒美育的嚴重誤導。
美育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生命教育,旨在培養和提高一個人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純潔他們的心靈。通過審美教育,培養孩子的欣賞能力、對美的事物的領悟能力和評價能力,即對美的事物的形式、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和審美評價的能力。通過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不但可以敏感地捕捉到美的外在形式,而且善于透過有限的形式領悟其中深含的意蘊,從而達到回味無窮的、較高的審美境界。比如,讓孩子欣賞音樂,提高他們的欣賞能力,就會幫助孩子領略到音樂的無窮奧妙,而如果讓孩子通過特長班學習某一門樂器,把培養的重點放在提高孩子的演奏技巧上,他們就很難對音樂具有良好的欣賞能力?,F在不少家長常常為了讓孩子能夠考上藝術院?;蛘咦鳛樗囆g特長生考上理想的大學而進行美術、音樂方面的教育,或是片面地認為藝術技能和技巧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提高學習成績而讓孩子進行“美育”。出于這些功利的目的,藝術特長班年年都紅紅火火,但是當家長發現上特長班達不到當初的目的時,就又輕易地讓孩子放棄了。他們根本意識不到審美是一種精神活動,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
總之,家長積極地把孩子送入藝術特長班的行為本身并沒有錯,關鍵在于不要誤解了幼兒審美教育的概念,把對孩子的美育簡單化,忽略了美育對德育的重要作用。也有的家長雖然了解到美育能夠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但認為孩子既然學了藝術,好的品德修養一定是水到渠成的,并因此把培養孩子品德方面的希望寄托在特長班上,忽略自身對孩子的美育義務,這也是不可取的。 特長班不等于美育,美育也不僅限于藝術技巧的學習。把審美和德育結合起來,才是對美育的正確認識。
如何做好幼兒美育
幼兒美育的特點是以聲音、顏色、線條、動作、表情等生動具體的形象來感染幼兒,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老師和家長都應該在積極引導孩子欣賞優美的藝術作品的同時,啟發他們學會用發現美的眼睛觀察生活,使幼兒接受全面的審美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
美育對每個人都是非常需要的,幼兒階段接受審美教育對于提高孩子的道德品質和智商、情商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美的熏陶。因此,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要注重從小培養孩子對自然界、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的美好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加強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創造性才能的教育。美育主要是通過文學作品欣賞以及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門類的學習實施的。作為基礎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幼兒園在這方面承擔著重要的義務,要積極為孩子創造條件,使他們在長期的美的熏陶中,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環境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為他們創設美的生活環境,讓孩子經常感受環境中的美,可以通過熏陶和感染,喚起他們對美好的事物的情感和興趣。環境包括室內環境與室外環境,清潔整齊是美的標志,同時需要有鮮明的色彩和活潑的形式。幼兒園的環境應做到整潔化、綠化、藝術化、兒童化,成為花園式的兒童樂園。環境中的設備及用品力求適用、美觀、整潔、有序,這有助于孩子養成對環境美的正確評判。對于大中班的幼兒,還要注意讓他們積極參加到創造美的活動中,組織他們去參與環境美化的工作。
美育的特點是以聲音、顏色、線條、動作、表情等生動具體的形象來感染受教育者,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接受教育。根據孩子情緒性強、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唱歌、跳舞、畫畫、聽音樂、講故事等形式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對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容易被孩子接受。因此,幼兒園里可以選擇一些優秀的兒歌、舞蹈等讓孩子學習,并通過學習和欣賞幫孩子認識到其中蘊含的道理。比如兒歌《小花狗趕集》,朗朗上口的韻律可以讓孩子受到聲律美的熏陶;小花狗趕集看到的情景是一幅優美的民俗畫;它自己吃飽喝足之后不忘給爹娘帶饅頭回家正好反應了孝心,屬于很自然的倫理教育。
幼兒美育要想把審美和德育完美地結合起來,培養審美欣賞能力必不可少。把一個心靈如一張白紙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具備良好的藝術鑒賞力和相應的藝術氣質的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達到目的的,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對美的事物和藝術品進行大量的感性接觸,又要求施教者具有豐富的學識和經驗,以及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和文化結構有著深刻的理解;對經典的藝術流派和藝術技巧有相當深的了解和把握。此外,還必須善于從感官接觸到的美的事物中提煉出深層次的美,并能夠以符合孩子心理特點的方式傳授給他們。因此,如果想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的人,教師首先要做到懂得美、理解美并善于做傳遞美的使者。
對孩子進行美育,就要不斷地培養孩子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他們熱愛生活,樂觀自信,具有高尚的情感。在幫助他們欣賞美、表現美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讓他們用眼睛認真地觀察、用耳朵仔細地傾聽,要讓孩子通過動手、動腦表現出他的感受,表現出他的想象和思考。這樣的美育方式不僅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豐富他們的知識面,還可以促進他們智力的發展,提高他們的情商。美的教育重在使孩子生活豐富多彩,性格更加活潑自信。讓孩子在美育的過程中從“旁聽者”轉變為“參與者”,積極地調動他們的主動性,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幼兒是天真好奇的,他們常常被自然景物的豐富多姿的色彩、形態、聲響所吸引。教師要善于發現、揭示自然景物中的美。在幼兒園教學中,應該適當增加一些讓幼兒觀賞自然現象的課程或者活動。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孩子們能夠理解的藝術語言,講解大自然中的美,提高幼兒對美的感悟能力和審美水平,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比如帶孩子們到郊外去看青青的河流,綠綠的小草,看美麗的花蝴蝶,忙碌的小蜜蜂。告訴孩子,要愛護環境才能使河水保持清澈,要辛勤勞動才能創造甜蜜的生活。讓美好的事物感染孩子幼小的心靈,讓他們從美育中學會對大自然的尊重。讓他們從美好的自然現象中受到啟迪,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信念。
除了把孩子帶進大自然中,城市生活中同樣充滿了美好的事物,只要善于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寬廣的大馬路、壯觀的立體交叉橋、雄偉的高樓大廈、變幻的霓虹燈等都是提高幼兒認識生活、培養美感和審美能力的豐富內容。選擇其中能為孩子理解的事物加以引導,讓孩子懂得觀賞現代文明成果,可以促進幼兒對周圍生活的理解和認同,使他們懂得學習、創造的重要意義并更加熱愛生活。
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還可以通過游戲來進行。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輕松的、自由的游戲活動中,很容易記住現實生活中美的事物,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學會用美的語言去描述游戲中的所見所感。比如讓孩子玩搭積木的游戲,建造一座新型的立體交叉橋。通過游戲,孩子就能夠懂得建筑中的藝術美。讓孩子玩拼圖,他們可以從中學會色彩搭配。讓孩子在游戲中扮演醫生和病人,模仿醫生給病人看病,關心別人的痛苦,告訴孩子“白衣天使”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他們富有愛心,懂得關心別人。游戲還能夠推動創造力的發展,孩子在快樂的游戲中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并進行美的創造。幼兒園中的手工制作其實就具備這種美育功能。幼兒在動手制作的游戲中,通過把材料進行分類、裁剪、粘貼,等完成一件作品后,可以充分品嘗“我覺得這樣好看我就這樣做”的快樂,這種自己設計、自己表達、自己創造的活動,將促進幼兒對美的感受與追求。放手讓孩子在游戲中自由創作,是培養孩子的審美趣味,促進他們通過思考和實踐把自己對美的理解付諸行動的好方法。此外,讓孩子適當地參加力所能及的飼養和種植活動,以及值日生工作等,都有助于加深他們對美的感受,有利于培養孩子創造美的能力。
美和丑是相對的,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還可以把丑作為參照對象。有的幼教工作者對這種美育的方式有所顧慮,擔心孩子會被丑惡的東西帶壞了,其實只要處理得好,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比如在童話故事中,大灰狼一般以丑惡的形象出現。老師可以告訴孩子們,大灰狼之所以不是美好的,并不僅僅因為它長得難看,根本的原因是它的心腸太壞。心靈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栋籽┕鳌分械钠邆€小矮人模樣也并不漂亮,可他們懂得幫助別人、關心別人,他們才成了美麗的白雪公主的朋友,他們的行為是美的。
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可以借助并注重生活常識和科普知識的傳授。使幼兒多了解一些周圍生活中的知識和技能,并了解一些簡單的科學道理,有利于他們理解美的發生。比如天上出現了美麗的彩虹,除了可以讓孩子用彩筆把彩虹畫下來,還要對孩子講天上出現彩虹的科學原理。人類要想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就要在下一代的美育中重視他們對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發現、認同與愛護,所以,應該利用常識教學對幼兒進行熱愛大自然、愛護環境等方面的科學常識美教育。如幼兒園可以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多進行一些帶孩子郊游的活動,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讓幼兒從觀看各種小動物、小植物的情趣中產生熱愛和保護環境的美好情感。
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還有一個因材施教的問題。不同的孩子在對美的感悟和審美能力上、在藝術表現能力上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有的孩子可能具有對某門藝術的特別天賦,而有的孩子卻在這方面不太敏感。因此,在提高大多數孩子美育質量的基礎上,注意發現個別孩子的藝術才能,為他們創造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對藝術能力較弱的孩子,不能歧視而應該更多地給予適當的啟發和引導,也許他們學不會某一種樂器的演奏,也許這樣的孩子畫出的東西是四不像,但這些都不會妨礙他們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一種高雅的審美情趣。
德智體美勞五種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本內容,保證孩子全面健康地發展,就要從幼兒園抓起,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給他們美的教育,把審美教育的目標融入孩子日常的生活中,培養他們成為具備良好的審美素質的人才。
家庭的美育功能
家庭美育的特殊意義不僅在于幫助孩子分辨善惡美丑,家庭對孩子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的形成、發展具有制約性。家長的言傳身教要比在幼兒園或特長班每星期上幾節音樂、美術課的影響深遠得多,持久得多。
日常生活是美育的豐富源泉,家長是孩子的首任老師。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嬰兒一出生,就像一張白紙。父母涂上什么色彩,他們就會成為什么色彩的人。孩子就是通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接受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能不能讓孩子生活在美的環境中,讓美時時伴隨孩子的生活,家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家庭美育與幼兒園、社會美育相比,有多個方面的優越之處,具有便利性、經常性和親密性等特點。所謂家庭美育具有便利性,是因為孩子從小在家庭中生活,在家庭中慢慢長大,與家中的一切接觸最多也最頻繁。家庭中重視美育,會比單純依賴幼兒園接受美育要全面得多,家長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并不需要家長具有像藝術家那樣的關于美的專業知識,家庭美育其實是簡單易行的。讓孩子學會把物品擺放整齊蘊含著序列美,物歸原處包含著習慣美,和別人說話時注意禮貌則是語言美……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都體現了家庭美育的便利性特點。
家庭美育具有經常性,就是說,在家庭中實施美的教育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家長的言傳身教要比在幼兒園每星期上幾節音樂、美術課更具有持久性,何況單純的上課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育。幼兒園里孩子多,師資力量有限,老師不可能非常細致入微地照顧到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和某方面的特長,因此,在美育方面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重要的美育工作還要靠家長來進行。
孩子和家長關系親密,孩子從呱呱墜地起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學齡前的幼兒絕大部分時間在家庭中活動,即使入幼兒園以后,孩子也和家長朝夕相處。孩子在家長周圍生活的時間越長,他們受家庭的影響就越大,在這一點上,是幼兒園和社會無可比擬的。同時,由于孩子年幼,缺乏獨立活動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主要是由家長照料,多數事情由家長代為決定,因此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思想性格、行為和審美意識都具有重大的影響。有的家長沒有刻意地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在審美方面對孩子不產生影響。
家長對孩子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的形成、發展具有制約性。事實上,從襁褓里開始,孩子就從媽媽唱的搖籃曲,買的彩色玩具中受到美的感染。等孩子逐漸長大,平時生活中,孩子的穿衣打扮常由父母選擇,看什么電視片、光碟、圖畫書常由家長先做出篩選。孩子是否經常出去旅游、到什么地方游玩也受到家長的愛好以及家庭生活情況的制約。這樣,不管家長自覺與否,家長的生活方式、美學修養、文化水平對孩子的審美觀的形成和審美能力的發展,必然帶來某種積極的影響。在家庭中,家長與子女的關系就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他們之間的感情深厚遠勝過幼兒和幼兒園中的老師之間的師生之情,比師生的關系在情感上親近得多,因而美育的實施顯得更為自然一些,有利于孩子們主動地去接受。
在美的環境中,幼兒心理上容易產生愉悅感,有利于他們身體健康以及心理的和諧發展。凱洛夫說:“在兒童美育中,起著重大作用的是他們對周圍環境的無知無覺”。這里所謂的“無知無覺”,其實就是指教育對孩子的潛移默化作用。家長對美的理解和追求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的判斷。如果家長傾向于古典音樂欣賞,在家里經常播放一些古樂曲,孩子長時間浸淫其中,不知不覺地喜歡上古典音樂當然不足為怪。比如家長常聽《高山流水》,并對孩子講述鐘子期和伯牙的故事,孩子漸漸地就會懂得友情的可貴,知心好友之間彼此相知的友誼是多么美好。
家長為孩子創設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是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家庭是孩子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一個家庭的居室環境的整體設計及室內外裝飾風格,都應該考慮到不僅由成年人審美構思,同時還要注意孩子對美的認識,有童話色彩特點。有條件的家庭最好為孩子布置一間兒童室,或者家庭小藝術角。比如在圍墻上畫出形態各異的動物畫及卡通畫,使孩子有生活在童話世界的感覺。其實美化居住環境并不一定要花費很多金錢,家長只要開動腦筋,可以說生活中處處存在著美。比如在孩子的房間里掛上可愛的小動物圖案的窗簾,告訴孩子愛護小動物,和小動物成為朋友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經常給孩子變換床單圖案,告訴孩子冬天里用暖色調的床上用品會讓人感到溫暖,而在盛夏的季節里,冷色調的物品會使人覺得清涼。簡單的生活細節中孩子學到了色彩的知識。
家庭美育的特殊意義并不僅限于環境美等外在的美的教育,更為重要的是對孩子心靈美的培養和啟迪。這對于感覺和想象能力先于抽象理性思維能力發展的兒童來說,無疑是最恰當的教育方式。
家長對幼兒進行美育,切忌把目光囿于家庭生活之中,而是要經常帶孩子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尋找美、發現美,進而啟迪孩子保護美、創造美。大自然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極好教材。燦爛的朝霞,醉人的落日,閃爍的星斗,都會引起人們美的遐想。特別是對充滿童心的孩子,地上的蟲子,空中的飛鳥,水中的游魚,花間的蜜蜂……都是美麗的小精靈,都有極大的吸引力,使他們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家長經常帶領幼兒到豐富多彩、奧妙無窮的大自然中去,讓他們呼吸新鮮的空氣,領略鳥語花香的天然景色,有助于陶冶幼兒的性情,增強幼兒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家庭美育方面,家長自覺地運用家庭生活溫馨親切的特點,加強審美教育,孩子就能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反之,就可能出現審美偏差,造成他們言行乃至心理向不健康的方面發展。
綜上所述,美是無處不在的,我們應該摒棄對幼兒美育的錯誤認識,正確理解并評價美育在幼兒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家園合作,全方位地對幼兒實施審美教育,這樣才能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從而提高未來社會的公民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