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先生算是中國經方界泰斗級的人物,也是我所十分敬仰的經方老前輩,他在《名老中醫之路》中分享的學習中醫的體會我做了一個個人體會總結,分享給大家。
總結有不當之處,敬請大家原諒,我畢竟也是希望能夠通過劉老先生的學習經歷能夠獲得一鱗半爪的體會,既給大家也是給我自己在今后從醫道路上些許幫助,這個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首先劉老認為,舊社會師傅帶徒弟學習中醫一般主要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初期采用淺顯的讀物,如《湯頭歌訣》、《藥性賦》、《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等教材,向學生進行講授,并要求背誦。
而凡是用這種教材的老師,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偏重傳授自己的經驗為主,對經典如《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則重視不夠,培養的學生側重于臨床,忽視理論研究。
第二種與以上正好相反,啟蒙教學階段,以四部經典著作為主,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來講,理論水平較高,而且基礎打的也比較牢固,有發展的潛力,被歷代醫家所擁護。
劉老初學是以四大經典以及其他對四大經典的注解為主的進行學習的,學習了三年,第四年重點學習了《醫宗金鑒》,因為醫宗金鑒當時在東北三省奉為圭臬,而劉老師是遼寧營口人。
再次劉老特意談了以下對自學的體會,他認為自學必須講究一個方法,必須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必要時還要有人指點一二,尤其是他認為自學有三忌,
一忌浮,心不專一,不能深入書中,浮光掠影的瀏覽,學習沒有什么效果可言。
二忌亂,沒有完整的學習計劃和步驟,一會看這個書,一會看那個書,蜻蜓點水,雜亂無章、沒有系統的學習,必定學無所成。
三忌畏難,自學過程中,有的內容看不進去,發生了困難,殊不知,凡是自己看不進去的地方,正是知識貧乏的具體表現,必須以釘子的精神向難處和深處鉆研以求解決,畏難自棄,必然半途而廢。
只有堅持學習不畏難,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本著這種精神,劉老刻苦自勵,寒暑不輟學習了很多醫學名著,眼界大開,學識也不斷提高。
最后劉老談了一下如何學習《傷寒論》的問題,總共有三步,分別是:
第一步:學習傷寒論首先要打好一定的基礎,包括學好《內經》中陰陽辯證思想和方法,然后學好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知識,同時要將《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和《長沙方歌括》學懂吃透,并要背誦如流,牢記不忘。
第二步:看不帶注解的《傷寒論》原文,以趙開美復刻的宋本《傷寒論》為基準,至少要看四五遍,并對其中的六經提綱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適應證都熟背牢記,這一階段很枯燥無味,只要堅持下來就是勝利。
第三步:在熟讀白文的基礎上,可以看注解了,劉老選擇的是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傷寒明理論》《方解》,他認為成注的優點是學術上不偏不倚,以經解論,最為詳明,說理比較中肯。
輔助看《傷寒論類方》《傷寒來蘇集》《傷寒貫珠集》《傷寒論條辨》《傷寒溯源集》以及《傷寒論輯義》
通過這三個步驟的學習,如果能堅持下來的話,劉老認為傷寒論也就可以說學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