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引起正邪斗爭,導致陰陽氣血偏盛偏衰或臟腑經絡機能失常的結果。故中藥的治療作用,主要是扶正驅邪、消除病因、糾正紊亂的臟腑氣機及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現象,恢復臟腑經絡的正常生理功能,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由于每一種藥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例如兩種藥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兩者的作用就有差異。反過來說,假如兩種藥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溫,其作用也不一樣。所以,不能把性與味孤立起來看。藥性來自藥物自身所含的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藥理作用,與藥物的品種、產地和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
性與味顯示了藥物的部分性能,也顯示出有些藥物的共性。只有認識和掌握每一藥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藥物之間同中有異的特性,才能全面而準確地了解和使用藥物。故明代張景岳說:''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盛耳,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是說只有用藥物的偏性,才能糾正疾病的偏勝。清代徐大椿(洄溪)總結說:''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