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頭暈、疲憊、頭痛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按揉眉心或前額,或者用拳頭輕輕拍打,要不了多久會感覺舒服很多。大家可千萬別小瞧了這個無意識的動作,這一揉一敲正好刺激了印堂穴。在各種影視劇中,江湖道士經常說:“觀你印堂發(fā)黑,近期要小心!”放到現在,這種話基本沒人當真了。不過在中醫(yī)的眼里,印堂發(fā)黑,可能真的就是身體出現問題了。那么,中醫(yī)如何通過觀印堂來判斷身體情況的?今天和大家聊聊印堂穴的神奇之處。印堂穴位于前額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眉心)。道家養(yǎng)生者將印堂穴稱為“上丹田”,認為刺激這個部位,勤加耕耘,就能夠獲取長生延年的“內丹”。印堂穴于2006年納入督脈。《達摩秘功》中將此穴也列為“回春法”之一,可見其重要地位。從中醫(yī)角度講,印堂附近是面部重要經絡的聚集地。膀胱經、胃經,都經過印堂附近。印堂匯集了人的陽氣、血氣、陰氣,所以它的狀況好壞與我們的健康有莫大的關聯(lián)。中醫(yī)的診斷有望聞問切,古人認為:“望而知之謂之神”。
望診當中首先要望神,然后再望色,再望形。很多人身體沒有明顯不舒服的感覺,但就是面色有點發(fā)暗,這就說明他的神氣不足了。印堂對應臟腑中的肺部。從印堂以上到發(fā)際線處,被稱為“天庭”,是直接反應頭面疾病的部位。從印堂以下到兩眼之間,被稱作“山根”,對應臟腑中的心臟。
胃經和膀胱經養(yǎng)氣補血,印堂的顏色就是人體內部氣血的方向燈。
健康人的面容一般情況下是紅潤而有光澤的,印堂部位也是圓滑而明亮的,皮膚顏色白里泛紅,有光澤,飽滿不皺縮。
但印堂出現其他異常顏色時,比如發(fā)黑、發(fā)青、泛紅、膚色暗沉等,可能就是五臟六腑出問題了。如果印堂發(fā)紅或者紫紅,說明肺部有積熱,屬于肺火。這類人常出現口鼻干燥、呼氣熱等現象,很容易傷風,并出現高熱、咳嗽、痰黃稠而黏、舌紅苔黃等癥狀。也可能與心經有熱有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火大”,一般可能會伴有心悸、多夢、心煩、失眠、健忘等癥狀。肺功能不佳或患有呼吸系統(tǒng)、心臟疾病的人,印堂部位常會發(fā)白。中醫(yī)有“肺氣不足,印堂蒼白”的說法,心氣虛或心寒虛時更加明顯。如果印堂呈現一種淡淡的青,沒有光澤,可能是肝氣郁結所致。有這種情況的朋友通常會有胸口悶、喘不上來氣、情緒抑郁等情況。若印堂發(fā)黑,往往說明心臟功能不佳、腦部供血不足,提示可能有心腦缺氧甚至心肌壞死的情況。另外,急性腰扭傷也可以導致印堂發(fā)黑。黃色屬脾,印堂發(fā)黃的人,可能有脾胃方面的疾病。特別是脾胃功能比較薄弱的小孩子,更容易出現印堂發(fā)黃的問題,同時會伴有經常性的腹瀉、腹脹、消化不良等癥狀。在中醫(yī)看來,印堂出現問題多是因為虛弱所致。血脂、血壓、腦供血等問題也都被這印堂穴所控制。遇到上面的情況時,只要按摩一下眉心,只要把這里打通了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經常按摩印堂穴可增強鼻粘膜上皮細胞的增生能力,并能刺激嗅覺細胞,使嗅覺靈敏,還能預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此外,在按摩時,如果能感覺到一種脹脹的感覺向印堂兩側發(fā)散,那是陽氣在沖擊,之后能感覺到腦子會更清醒,眼睛也更明亮。方法:手指彎曲,將中指的指腹放眉中心處,用較強的力點按10次。然后再順時針揉動20-30圈,逆時針揉動20-30圈即可。用力適度,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推印堂穴這個動作也被稱為“開天門”,可以緩解由肝臟陰陽失調引起的眩暈、面部抽動等癥狀。方法:將中指的指腹放眉中心處,按住穴位后往上快速地推,用力適度,每天早晚各推一次,每次大約2~3分鐘。印堂穴是“安神大穴”,不管是頭痛、失眠,都可以用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印堂穴搭配神庭穴,對神經系統(tǒng)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按壓這兩個穴位對消除頭痛頭昏,恢復大腦的活力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按摩,互相補益,則效果更佳。方法:睡前半小時左右,用你的食指中指指腹,輕輕放在印堂穴上,自下而上,打圈式按摩,一直從印堂穴按摩到發(fā)際邊緣(神庭穴),如此反復3~5分鐘,可安神促睡眠。中醫(yī)介紹了一種“搓揉穴位治療鼻炎”的方法,搭配使用印堂穴+迎香穴+合谷穴。按照此法,能調理困擾多年的慢性鼻炎,對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和與之伴隨而來的頭昏、頭痛、嗅覺功能減退等,也具有明顯的調理和改善作用。1、用雙手食指的外側來回地搓鼻梁兩側,上下共搓50下,搓揉到鼻梁有發(fā)熱的感覺。再用雙食指尖揉動鼻孔兩側的迎香穴,共揉動50下。2、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動右手的合谷穴50下,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動左手的合谷穴50下。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一定要堅持不懈地長期做,一旦鼻炎調理好,也可以堅持做下去。這樣不僅可防止鼻炎的復發(fā),而且還可以預防傷風感冒。搓揉的手法要較重,以能忍受為宜。小穴位,大用處。堅持每天花3~5分鐘時間,把眉心的印堂穴揉開,有病調病,無病保健養(yǎng)生。好的知識一定要轉發(fā)分享給身邊的親人、朋友,做健康的傳播使者,讓更多人一起調理保養(yǎng)身體,收獲健康!感謝你讀到這里,我們還有更多的中醫(yī)健康知識,趕快點擊下方關注我們吧!記得星標公眾號,不要讓我們錯過關心你的機會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