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2015年版職業分類大典中,醫藥代表的職業身份在“國家確定職業分類”上首次得以確認。
作者:安然 溫寧
來源:“醫學界”微信號
身份定位模糊、工作備受爭議的醫藥代表終于得以承認!
近日,歷時五年、七易其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正式出版發行,《大典》把“醫藥代表”納入新職業,并定義為“代表藥品生產企業,從事藥品信息傳遞、溝通、反饋的專業人員”。醫藥代表的職業身份在“國家確定職業分類”上首次得以確認。
醫藥代表溯源
1989年,“醫藥代表”從國外引入中國,從最初背景良好、外表光鮮、逼格爆表的商務專業人士,到后來淪為銷售,甚至給醫生打雜,醫藥代表經歷了從天堂到人間的巨大身份落差。
GSK事件之后,“醫藥代表禁止入內”這句引發侮辱性聯想的標語在很多醫院更成為“標配”,當時就有藥代稱:“現在連到醫院跟醫生SayHello的機會都沒有。”此后網上又曝出一名藥代遭到醫院保安的圍堵,憤而從二樓跳下,導致受傷的事件。
然而,面對“冷眼”和慢待,很多醫藥代表表示已經習以為常。
醫藥代表的尷尬身份和境遇,與國內的藥品采購方式息息相關。2000年左右,我國開始推行藥品招標制度。由于招標由政府部門把持,而真正的采購和使用主體卻是醫院,因此即使藥品中標,也不等于醫院就會采購。這直接導致了醫藥代表生存環境的惡化,他們不得不向醫院和醫生“拜碼頭”。
中外醫藥代表差距顯著
所謂的“帶金銷售”并不好做,畢竟這是桌子底下的交易。
“進了醫生的辦公室,根本就不敢談藥品,只好扯點閑篇、送點小禮物拉近關系。”一位曾經供職于某家已被合并的跨國藥企的醫藥代表透露。見過大世面的醫院高層就更令她頭怵,有一次她受命“搞定”某公立三甲醫院的知名女院長,挖空心思送了一套精心淘來的進口瓷器,終于博得對方微微頷首:“我看你這個小姑娘蠻聰明的。”
另外一些醫藥代表更悲催,為了推銷自家的藥,替醫生買菜、接孩子的活都干。無奈的現實是,70%—80%的藥品銷售都是走醫院渠道,而“朝南坐”的公立醫院處于絕對壟斷地位,藥企天然處于下風。
面對愈演愈烈的醫藥商業賄賂,旨在規范操作卻往往流于形式的醫院“藥事委員會”,更增加了醫藥代表的工作難度,院長、分管院長、藥劑科主任、業務科室主任、直到最后出診的醫生,一個都不漏下才是銷量的保證。
可以說,醫藥代表們不僅要費盡心思地完成銷售任務,還要小心謹慎地避免“怠慢”了銷售環節任何一個關鍵人物,其壓力可想而知。
相比國內,國外的醫藥代表則更具專業色彩。
醫藥代表要給醫生帶來有關藥品研發的最新動態和疾病研究新進展,要幫助醫生了解各類新老藥物之間的利弊。而且由于醫藥代表往往能最快掌握到某些疾病新型治療藥物開發的最新動向,所以他們通常可以比醫生更了解某些藥物的開發進展。有些醫藥代表甚至是某類疾病治療的專家,他們的建議常常可以幫助醫生做出正確的決策。
被重新定義的身份
翻開新的職業《大典》,對醫藥代表工作內容的界定是:1、制訂醫藥產品推廣計劃和方案;2、向醫務人員傳遞醫藥產品相關信息;3、協助醫務人員合理用藥;4、收集、反饋藥品臨床使用情況。
其內容正是強調了醫藥代表在藥物使用方面的專業地位,而淡化了其銷售屬性。在廢除“以藥補醫”的大趨勢下,對醫藥代表的“新定義”也更加符合政策導向。
但是,很多醫藥代表對“正名”的積極效果持保留意見,一位藥代對《醫學界》表示,他覺得這不會有什么影響,因為醫生和醫院其實并不care,但他也認為在職業保障和安全感方面可能有所改善。
即使此番身份的確認并不等于可以完全洗去“污名”,但隨著從業環境的不斷改善,醫藥代表的工作也會日益回歸其本質,更加“陽光”。
同時,在國家力推醫藥分開、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值日益得到承認的背景下,獲得“新生”的醫藥代表也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職業,用自身的改變贏得尊重。
(本文為“醫學界”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并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