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想想中國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他們到底讀了多少書,到底讀了多少有益的書。如果這個問題我們去每個經歷過當下中國教育的人,他們會給我們什么答案呢?我相信:能夠讓語文老師滿意答案并不多。因為就當下的考試模式與體制,沒有一個語文老師不知道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也沒有一個語文老師不愿意好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只是我們的可憐的學生又有多少的時間開展閱讀活動呢?
估計能夠從小就真心喜愛閱讀又能堅持閱讀并養成習慣的學生并不多。要知道現在的小學生的教育并沒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學校抓得相當緊,要完成的語文作業也是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學生要背的文章也不少,而在小學課堂里就根本沒有一定的時間保證學生進行有一定目標性的閱讀,更談不上自由的閱讀。我還記得自己小學讀過的有關詹天佑的那篇課文,現在小學生還在學習,而且還要背誦,說實話那樣的文章閱讀一次就夠了,背下來有什么意義?只是徒增學生對語文的厭煩,根本無法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沒有讓學生擁有更好的語文素養。因為沒有幾個孩子對背這樣的文章有足夠的熱情,也沒有幾個孩子不把背這樣的文章視為負擔。相反,在小學教材里并沒有足夠多的優秀文章供學生們閱讀與背誦。這不能不說對學生的閱讀興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可以說,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喜歡閱讀,很可能就在小學時被那種枯燥的教學方式和乏味的文章閱讀與解讀方式給決定了。這是很可怕的。
至于到了初中,閱讀教學的模式雖然有一定的改變與進步,但是這種閱讀教學模式并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并沒有真正從學生的閱讀的心理出發,更沒有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出發來選擇合適的閱讀文本,更沒有專門的閱讀教材和教學時間。閱讀依然是那種放羊式的,純粹是從學生個人喜好出發,或者純粹是為了應付中考的閱讀考試,兩個極端的最終結果是什么呢?喜愛閱讀的學生語文水平越來越高,而被動應付考試的學生只能痛苦地在試卷中尋找閱讀的答案,前者是少之又少,后者是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說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悲哀。
沒有了閱讀基礎和閱讀興趣的學生到了高中,他們自然不可能喜歡閱讀,自然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關注閱讀,哪怕是高考已經將閱讀作為考試重點,他們的內心也很想閱讀,但是時間已經成了一個大問題,到了高中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更多了,學生開始真正意識到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的時候,恰恰是自己人生最忙碌最關鍵的時候,恰恰是自己時間組不夠用的時候。這個時候教師再次明確閱讀的重要性,再次讓學生騰出時間去靜心閱讀,雖然改變不了大局,雖然也不可能一下子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但是至少表明了教師的態度:閱讀永遠是語文核心的競爭力,閱讀永遠是語文的生命線。
可以這樣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開設閱讀課,語文教師就能夠給予一定的閱讀方法指導,教室里有圖書角,有足夠的書籍閱讀,學校圖書館也有足夠且合適的圖書閱讀,我們的小學生在小學六年能夠真正靜心閱讀二十本的經典書籍;初中也能夠根據初中生的特點開設閱讀課至少兩節以上,教師爺能夠開出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初中畢業能夠真正閱讀三十本經典書籍;高中則在小學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閱讀課的方向,在保持開設閱讀課的同時,還要進行專門文體的閱讀指導,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師有序的指導下選擇一定的專題進行閱讀,同時進行必要的獨立思考,寫出有自己觀點的閱讀心得與評論文章,高中三年至少閱讀三十本優秀的著作。
有如此閱讀習慣的學生的素質與在老師不停講解課文的學生之間會有什么差距?值得我們語文教師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