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第二·一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span>
【錢穆譯】先生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念信?!?/span>
【楊伯峻譯】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span>
【傅佩榮譯】孔子說:“君子開誠布公而不偏愛同黨;小人偏愛同黨而不開誠布公?!?/span>
《說文》曰:周,密也。比,密也。段本《說文注》,其本義謂相親密也。余義俌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類也,頻也,擇善而從之也,阿黨也,皆其所引申。二人為從。反從為比。
從上面看,“周”的解釋各不相同,“比”的解釋基本一致,偏愛,勾結,阿私等。如果從“比”倒推過去,就應該不難發現“周”如何解釋了。因為二者互為相反的關系,比是勾結、偏愛,那么“周”應該是周全、普遍的意思。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閑,而審其取舍之幾也。是說“周”是為了公,“比”是為了私。君子與人團結在一起,是出于公心,而不為私。小人反是。
由本章形成了現代漢語的二個詞語,一個是周比,是指結黨營私。另一個是比周,它可以指結黨營私,也可以是指集結、聯合,也可以作親近講。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顏淵篇第十二·五》,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雍位己鯚o兄弟也?!彼抉R牛很憂愁,說:“別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沒有?!弊酉恼f:“我聽到的說法是:‘死生各有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態度認真而言行沒有差錯,對人謙恭而往來合乎禮節,那么四海之內的人都可以稱兄道弟。’君子又何必擔心沒有兄弟呢?”君子為什么能和四海之內的人都可以成為朋友,是因為出于公心,依禮遵義行事。
《衛靈公篇第十五·一七》,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說:“君子以道義為內心堅持的原則,然后依合禮的方式去實踐,用謙遜的言辭說出來,再以誠信的態度去完成。這樣做,真是個君子?。 笔裁词蔷樱渴且驗榫佑袨槿颂幨碌脑瓌t,堅守義,依循禮,言語謙遜,行為誠信。
再如《里仁篇第四·十O》,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笨鬃诱f:“君子立身處世于天下,無所排拒也無所貪慕,完全與道義并肩而行。”君子行事完全按照道義,這是最基本的原則,至死不渝。
然而小人恰好相反,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篇第四·一六》)孔子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毙∪诵睦飼r刻考慮是利益,所以才會有結黨營私。
也因為君子和小人行為相左,所以他們的表現也迥然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蹲勇菲谑ざ罚┛鬃诱f:“君子協調差異,而不強求一致;小人強求一致,而不協調差異?!弊釉唬骸熬犹┒或?,小人驕而不泰。”(《子路篇第十三·二六》)孔子說:“君子舒泰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舒泰?!?/span>
最終雖然他們生活在同一社會中,出現的結局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ā妒龆谄摺と肪有男毓饷鏖_朗,小人經常愁眉苦臉。一目了然,想掩飾都掩飾不了。
平常我們看人識人,判斷一個人是否為君子,就看一個人的胸襟,一個人的修養,有胸襟,修養高,說明這個人秉持的是公心,堅守的是道義,行事“周而不比”和“和而不同”,表現“泰而不驕”和“坦蕩蕩”。如果一個人時刻只想著自己,做任何事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當然是非君子,也非小人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