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醫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讓中華文明維持綿延不息源遠流長。然而,我們在與一些疾病的對抗中,有的人可以辯證處理手到病除,而有的人卻鉆進了死胡同束手無策,這是為何?
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說,為什么有的人會生病,而有的人卻從來不知道病是什么東西?為什么有的人生了病經過一段時間的療愈,很快恢復了健康,而有的人卻從此一病不起,甚至斷送了性命?還有,為什么有的人年紀輕輕就奔赴黃泉,而有的人卻頤養天年壽終正寢?
《道醫學》為我們開啟了認識的大門,請看第二篇第一章《質元生理學》第二節《氣和炁》。
16.一、炁的基本概念下
林杰說,我們平時之所以覺得氣是虛無縹緲的,是因為我們把這個“氣”等同于“空氣”。“氣”其實不單單是空氣。大家知道,空氣里面也含有水分,也有很多懸浮物,是固態的東西。
氣,有無形之氣形成空間,我們可以存活在這個自由空間里面;還有有形之氣:氣因為暫時地停留,幻化成桌子、屋子、樹木、墻壁。氣是充盈在天地之間、無所不在、無微不至的一種東西。
“全息生物學和其它眾多全息學的問世,在三元(源)領域中,雖然只是在物源顯態范疇內闡發,尚未進入物元(源)隱態,質元(源)隱態和體元(源)隱態。但是,由于現代科學研究的發展,使科研邁進了物源、質源顯態微觀領域而發現了萬物太極“白”內同源的整體性。盡管日前科學受到顯態領域制約的局限,暫時還不能完全破譯道家、佛家大慧觀、超宇宙的理論體系,暫時還不能解析“元炁”的本質。但是根據陰陽互根論,矛盾論,以顯證隱,元炁的客觀存在是不言而喻的。古人在解讀《老子》以后說:'得一可以畢萬’這是說如果能在慧觀中明白、知曉并且大量獲得道生之德畜之的'元炁’,那么寧宙造化之理也就了然于胸了。前人也說過:'不知一也就不識萬。’認識一是以德進道、得道、了道的關鍵。由此看來現代科學還需要經過一個飛躍,經過一個陰陽的跨越,經過一個陰陽的合璧,才能破譯'元炁’的奧秘。在目前階段,只能是采用傳統的修真方法,來使一大批人認識她,推動科學認識的實現。”
元炁的客觀存在是不言而喻的,現代科學還需要經過一個飛躍,經過一個陰陽的跨越,經過一個陰陽的合璧,才能破譯“元炁”的奧秘。
“氣,根據其隱顯特性,分為兩大類,這就是先天炁和后天氣。先天炁為元炁,后天氣為呼吸之氣(空氣),二者也稱之為母氣、子氣。先天德一之炁為母,后天氣為子。先天炁,先于天而本有,它就是道運用德的能量表現形態。無形的德一之炁能生有形之天地,此德一之炁是天地之先天,萬物之本來,以無形之質而生有形之我,乃是生萬物、生眾生之先天。后天氣,是指后于天地而有,由天地產生而存在,是指有了天地形相之后才生成的顯態質性物質,后天氣也就是供呼吸所用之自然空氣。《崔公入藥鏡》中說:'先天炁,后天氣,得之者,常似醉。’先天炁與后天氣之間接關系是辯證統一的整體,一隱一顯陰陽為用,炁,為無內、虛中的太極之'黑’內的質元物質;氣,則是有內、實中的質源物質。在修真學說中,人們認識到超劫之本乃隱態質源的元炁,但是僅憑元炁一物,由于被形骸所累、所制約,并不能自然超脫于形骸,還必需運用呼吸之氣發揮出先天元炁妙用的功能。所以前人曾言:'有元炁不得呼吸,無以采取烹煉而為本,有呼吸不得元炁無以成實地長生,轉神入定之功,必兼二氣方是長生超劫運之本也。’煉元炁之生升必須與呼吸高度配合,僅練呼吸而沒有元炁的生升,并不能健康長生。也不可能真正進入深度胎息靜定的境界。只有兩者兼之,執兩用中才能淳德歸道,真正健康長生。《太平經》中說:'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炁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修真的性命再造,道醫的科學研究,必需整體地把握住生命的太極整體,陰陽不離德一。認同和運用德一的能量質元之炁,是一切生命科學研究的根本原則和必然歸宿。”
炁,為無內、虛中的太極之“黑”內的質元物質;氣,則是有內、實中的質源物質。煉元炁之生升必須與呼吸高度配合,僅練呼吸而沒有元炁的生升,并不能健康長生。也不可能真正進入深度胎息靜定的境界。只有兩者兼之,執兩用中才能淳德歸道,真正健康長生。
“炁,是維持人的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音義同'飼’)人以五氣(炁),地食(音義同'飼’)人以五味。五氣(炁)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炁)。氣(炁)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在這里非常明白地直指生命能量的來源,就是道(天)用道光德能的炁,五德之炁,仁義禮智信德性的能量即木金火水土五行屬性的能量,用這些無形無相、有質無形的物質飼養于人體內的體元系統。使人體內有質無形的體元系統能夠支撐起人體的生命活動。而道德所化生的大地,她自身吸收天德能量,轉化成地氣,地氣長養萬物,萬物吸收地氣,以五味之物的顯態物質,轉而飼養生命的命體系統,使有形有相的命體具有生命的活力。天德之炁養精神,地氣育物養身形。就是生命活力的來源,生命不離這個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基本自然法則。《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所說的人,是指常道之人,常道之人由于未經修煉,身場的穴位戶牖未開,不能直接經體表的穴位門窗吸收道光德能之五炁,以及地球直接釋放的地氣。人們主要是經過鼻的呼氣過程,納入混和在空氣中的、較少的五炁能量。而修真者則不同,他們經過修煉,鑿開命體身場上的戶牖,與宇宙天地相連接。不僅能通過鼻吸入天之五德炁能量,而且能同時經身體上的門窗大量吸收五德之炁和地氣,以滋養精神和命體。常人五炁入鼻,藏于心肺,修真者則能從全身各重要的穴位門窗同時吸入,藏于上、中、下三個丹田和五臟六腑三焦之中儲存利用。'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炁)。’
這是說有形有相的食物它們也是道所化生,天德地氣所養,它們有形的內部同樣含有道性的天德地炁,這些天德地炁通過腸胃的分解也能被人體所吸收,以補充五炁吸入的不足。而并不是單純的一種人們片面認知的'以物養物’的過程,后天物質中有先天,這些先天物質同樣通過飲食滋養著身內的先天體元系統。”
這里講生命能量的來源,就是道(天)用道光德能的炁,五德之炁,仁義禮智信德性的能量即木金火水土五行屬性的能量,用這些無形無相、有質無形的物質飼養于人體內的體元系統。使人體內有質無形的體元系統能夠支撐起人體的生命活動。而道德所化生的大地,她自身吸收天德能量,轉化成地氣,地氣長養萬物,萬物吸收地氣,以五味之物的顯態物質,轉而飼養生命的命體系統,使有形有相的命體具有生命的活力。天德之炁養精神,地氣育物養身形。
修真者和我們常人不一樣,他們經過修煉,不僅能通過鼻吸入天之五德炁能量,而且能同時經身體上的門窗大量吸收五德之炁和地氣,以滋養精神和命體。
“前人認為,萬物盜天炁而長生,人盜萬物以資身,依存分合都是自然之理,人與禽獸草木俱稟陰陽而生,人之最靈,位處中宮,心懷智度,如果都能反照自性,求證自性真我,窮達本始,認識炁的宗根,明會陰陽五行之炁,盜萬物之機以生。萬物炁散,人以盜之,言盜非盜,取之有道,用之合德。性命之學中,人知盜萬物之真炁養形,更知升降順天時,接天炁,奪之造化長生不死,人盜萬物之炁以成道。若不曉造化者,則必然被萬物所反盜。常人之氣因五谷而生,即因五谷而死,乃人被復盜其炁而死。人們眼觀五色,耳聽五音,舌餐五味,醉飽膻腥,縱邪生淫,則反被萬物所盜,七情六欲、陰我欲心乃是人體內被反盜而損炁之根源,修養道德,修心制欲即關門拒盜。人的生命活動,需要從'天德地炁’中攝取營養成分,奪取陰陽造化之權,以養五臟之炁,使體內體元能長治久安,從而維持機體的生理活動。所以,先天炁和后天氣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人與禽獸草木俱稟陰陽而生,人盜萬物之炁以成道。若不曉造化者,則被萬物所反盜。常人之氣因五谷而生,即因五谷而死,乃人被復盜其炁而死。人們應修養道德,修心制欲,這就是關門拒盜。
“炁和氣,都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質元性物質。由于炁具有虛、無、隱等全息質能性,具有道的化生德的長養性和不斷運動著的特性,對人體生命活動有化生與長養、推動和溫煦等作用,因而在道醫學中和傳統中醫學中對炁進行比較詳盡的研究和闡述,在傳統中醫藥的生理系統中,主要是以炁的運動變化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這是把握生命本源而論醫的重要特征,離開對炁的研究和認識,也就拋棄了道醫學和傳統中醫學的靈魂。”
對炁和氣的認識和理解,在傳統中醫藥的生理系統中,主要是以炁的運動變化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那么人體炁是如何生成,請看第二篇《道醫生理學》第二章《質元生理學》第二節《氣和炁》。
文中很多內容來自熊春錦《道醫學》,用雙引號圈段,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