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一學生家長談家庭教育
常言說:“人生的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往往只有幾步。”這所謂的“要緊處”,雖然因人而有所不同(有的中年騰飛,有的大器晚成),但絕大多數的人的“要緊處”在青少年時期。各位家長,你的孩子已經進入了高中,他們在生理上大多數已過了青春發育的高峰期而趨于穩定了,但是在心理上、思想上,他們的各種思維能力正在迅速發展,如判斷力、想象力、創造力等;他們的各種人生觀念,諸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正在迅速形成;他們有著旺盛的精力,正是獲取知識的黃金階段;他們性格有很大的可塑性,正是培養良好習慣的人生季節,所以,我們說,高中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怎樣幫助孩子走穩走好這關鍵的幾步,是擺在我們每個家長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新的人才標準,要求廣大家長,更新觀念,正確認識成人與成才的關系。
各位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都想自己的孩子考一個好大學,成為人才,這是我們的共同愿望,但是,有不少家長狹義地理解了“人才”的含義,以為只有考上好大學才可以成才,以為考高分=升學=成長。于是,不關心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只片面地要求孩子讀書讀書,開口閉口成績怎么樣怎么樣。為了不耽擱孩子的學習,不教子女關心國家大事,不修德行,不許當干部,不許參加任何活動(體育、文娛)每年元旦總有家長反對孩子參加演出節目,在家里,不要孩子做必要的勞動,不準聽音樂,不能有自己的愛好,更不準與同學交往(尤其異性),這樣不顧孩子的興趣需要、成長需要和成長規律,自作主張地“為孩子著想”,給孩子在精神上制造出了一種看不見的溫情脈脈的強大壓力,搞得孩子身心疲憊、苦不堪言不說,更重要的是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從而走進了家庭教育的誤區。
不可否認,成才的最基本條件是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讀書學習永遠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不讀書萬萬成不了才,但是光讀書也未必能成才(這一點我想不需要論證)。因為成長有一個必備條件,那就是,成才先要成人。
一、成才必先成人
人才、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人才首先必須是人格健全的人,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外國有一次研究表明:成績最大與成績最小的之間的差異,不在智力水平,而主要在于是否具備積極的人格因素。哪些人格因素直接影響孩子成才呢?自信心、進取心、熱情、勤奮、意志、實干、合作。
(1)自信。
一個不自信的人,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人總是認為自己不行,這永遠也學不好。美國作家愛默生曾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決”。英國作家蕭伯納也說:“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可以化平庸為神奇。”現代大腦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在充滿信心的時候,精神振奮,情緒高漲,腦細胞活動能力增強,容易誘發聰明才智。孩子的大腦生性聰明,人腦只被開發1‰,家長如果只是片面地要求孩子學習、學習,一旦比不上別人,就說:“你怎么這么沒用?”“看看人家誰誰誰,怎么怎么的。”孩子的自信心就受到挫傷,況且,學習是一項很復雜的高強度的心智勞動,一遇到困難最易挫敗人的自信心“我不行”“我比別人差”“讀書別指望我了”。家長要經常鼓勵孩子,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到社會活動中(哪怕是家務勞動,學校活動)去體驗成功的喜悅。多向孩子伸拇指,相信他能行,學習也就提高了。
(2)熱情。
熱情也是影響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哲學家黑格爾說:“世界上的事業,凡缺乏莫大熱情的,從不曾成功過。”沒有熱情的人格因素就沒有智慧的火花。我們的孩子現在對世界正充滿了熱情,充滿了好奇,無論他對什么感興趣(只要有利于他的成長),家長都不要去扼殺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的孩子對某一事物充滿了熱情,就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使其他的學科或領域受到啟發而開發出潛能來。(孩子愛音樂,音樂能陶冶人的性情;打球,手腦并用;愛搗騰什么機器,要鼓勵他,幫助他)。
(3)意志和實干。
意志、毅力和實干精神,是我們的下一代孩子普遍缺乏的,是各位家長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很多家長溺愛孩子,不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不讓孩子做一點家務。這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受鍛煉的機會。在美國有“挫折教育之說”。“磨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要讓孩子經受一點挫折、困苦、磨煉他的意志,增強他的毅力,他們才有可能從容地面對未來生活中的風雨坎坷。(雄鷹為什么能搏擊風雨,直上云霄,與母鷹的驅起有關)。如果我們孩子有才干,那么勤奮和意志可以增強它,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有平凡的智商,那么,勤奮和意志可以彌補他。
(4)善與人處的合作精神。
人, 總要在社會生活,他不可能離開社會去跟豺狼虎豹打交道,而這個社會是人的社會,是一個多極化、多元化、復雜化的社會,任何一個人的成功,他離不開人的幫助與合作。古人說:“得人緣者得天下”。我們說:“得人緣得成功”我們說的人緣不是教孩子拉關系,而是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現在的孩子是家庭里“小皇帝”,有的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有的自以為是容不得他人的過錯,有的固執,有的狹隘、妒忌、很容易產生不平衡心態,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影響成才。如果孩子回家問你抱怨什么,家長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好好開導。我們要教育孩子以感恩的心來對待別人的幫助,以寬容的心來對待別人的錯誤,以責已的心來對待自己的過失。這樣他不僅能贏得眾人的贊賞和幫助,他更會贏得一個健康的心態。
成愛玲老師作了一場“怎樣善與人處”的報告,講了十大原則,家長可以跟孩子共勉:
①適當的距離產生美;②不能苛求別人;③幫助別人獲得一種
重要人物的感覺;④別忽略了他人的名字;⑤忍讓是一種大家風范;
⑥不必追求人人都說好的境界;⑦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⑧善于理解別人;⑨愛人者,人恒愛之;⑩微笑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證。
二、在成人的基礎上,促其成才。
只有具備了自信、熱情、意志、實干、勤奮、合作等積極的人
格因素,孩子的成才才有希望成為可能。
如果說教孩子成人的主要任務在家長,那么教孩子成才的主要任務在學校,學校和家庭是密不可分。教孩子成才需要家長全力配合。
1、家長要教育孩子盡快適應新的環境。
學生來到高中,一切都與初中不同,吃、住、環境等,尤其是有的孩子以前在初中是姣姣者,老師看重他,同學羨慕他,家長引以自豪,到了高中,因為大多數同學是中考的優勝者,高手如云,他的角色發生了地位的變化,有的同學盲目樂觀,還陶醉在過去優勝者地位里,以為老師曾經說他很聰明,以為憑著這點聰明可以輕輕松松的玩高一,快快樂樂地學高二,痛痛快快的奔高三了。結果,一不留神,滑得很遠,等他醒悟已經追不上了。有的孩子,考高中還差分,但高中一直以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很快適應環境埋頭勤奮地學,很順利地能考上一類。另一種學生不適應高中教師的教學,(高中不是義務教育,與初中是有著很大區別),他不去適應老師,不在方法上找原因,要么怪老師教學得法,要么,就認輸“我笨嘛”、“我不行”。家長要關注孩子上高中以后的學習狀況和細微變化。我們現在的學校條件已經趕上同類學校,只是有些設施還在建設過程中,吃住都必要達于操心,有的家長送飯,其實我們的孩子不是身體缺乏營養,而是思想氣管營養,不是物貧,而是心窮。有同學抱怨“宿舍吵”,學校全封閉以來,學校領導作了很大的努力,已經慢慢走上了規范化,家長要教育孩子“個人是集體中的一員”管好了自己,集體自然好。“你不吵,我不吵,誰吵”。
2、家長要關心孩子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孩子學到高中以后,很多家長的知識水平已無法輔導孩子,這時你所能做的是“關心孩子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好的習慣終身受用”。很多孩子學習跟不上,不是智商問題,是方法或習慣問題,有的孩子學習無計劃性,不能主動地按計劃學習,每天被動地完成老師的作業都有困難;有的抄作業,談不上預習、復習,有的缺乏主動學習精神,讓老師牽著鼻子走,一旦放手,無所事事;有的懶于動手、動腦、動口;有的極易走神;做作業不專心邊做作業邊聽音樂,做事虎頭蛇尾,上課講閑話、傳紙條、摸手、吃東西等,這些不良習慣說到底是因為缺乏學習興趣。家長要觀察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胳膊孩子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適時幫助他們修正計劃、落實計劃。與其問“成績怎么樣”,不如問“習慣怎么樣”。
現在新的課程標準正在全國推行,傳統的學習方式在改變,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為基本維度的新的學習方式正在為廣大師生接受和喜愛,傳統的智力理論,正為多元智力理論所取代,我們只有切實了解現代教育的趨向,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樹立有效學習的理念,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提高育人水平,積極配合學校教育,我們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健康的有用的人才。在這里我呼吁:家長學校,為大家提供了一個交流育人經驗的舞臺,希望家長積極參加家長論壇,勤奮學習,勤奮思考,及時記下自己育人的點滴經驗,也為社會積累一分寶貴財富。
謝謝大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