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熹《朱子語類》
在從奴隸制轉向封建制的過程當中,華夏大地上出現了一段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基于各種生活經驗和實踐的學派在這里瘋狂生長,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邊是保護人民,消弭干戈。最終法家學派獲得了成功,通過在秦國的改革成功使得秦國一統天下,并最終將法家思想傳播到了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在秦國滅亡以后,法家思想并沒有被廢棄,在漢武帝時期,又被雜糅進了儒家學派當中。自此以后,將所有其他學說進行了融合的儒學成了中國唯一的官方學說,并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的覆滅。儒家學說并不是一直保持不變,從漢到唐再到宋明,儒家學說一直處于一個發展的狀態。宋代時的朱熹可以說是儒學的集大成者,他繼往開來,將儒學推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由于儒家學說在中國占有重要地位,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也就因此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他的經典《論語》被儒家學者奉為圭臬。這本記錄孔子言行的書,被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學者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進行闡釋。可以說《論語》同樣在與時俱進的發展。
《論語》當中大部分記載了萬世師表孔子對于生命,政治,軍事方面的看法。其中有許多到現在仍然具有極高的價值。不過從古至今,《論語》并一直處于爭論當中,盡管有許多的儒家先賢為論語進行了注釋,但是《論語》中某些話的意義究竟為何,仍然沒有統一的看法。
其中有一句,爭議在現代十分的巨大,這是哪一句呢?
其實,這便是《論語》當中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進入現代以后,提倡男女平等,這句話就顯得十分的突兀。
一、這句話在現代產生的爭議
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中國人的平均文化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九年義務教育被寫入法律當中,孩子受教育權利得到了保證,能說會寫幾乎不是問題。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所有人都達到了能夠閱讀經典的水平。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便就是在于其解讀的多樣性。在《論語》當中的這句話,就經常被人特意,甚至惡意歪曲理解。
我們知道,語言文字在發展過程當中,其意義會產生很大的不同。所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在現代的語境當中,就極其容易被理解為難以獲得“女子”和“小人”忠心,或者他們的要求太高,普通人難以滿足。這種出于字面意思的解讀,不只是在現代,在明清時期同樣。存在,甚至可以說,這正是從那些時代“一脈傳承”而來。
在解讀《論語》這一類的國學經典當中,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繞過這一句話的。因此如何處理這句話,就成為了學者們十分頭疼的問題。甚至有些學者還因為處理不當受到公眾的批評。
當年,曾經紅極一時的于丹,就是因為在節目之中為公眾解讀《論語》時,采用了女子和小人的說法,這才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攻擊。
畢竟,這樣的解讀實在是差強人意,作為道德至尊的孔子,怎么會說出這樣充滿歧視,讓人難以接受的話呢?也正因為如此,于丹的事業可謂一落千丈,可以說對這句話的不當解讀,造成了于丹之后的困境。
不只是于丹,在楊伯峻譯注版本的《論語》當中,同樣將“女子與小人”直接的與現實生活當中的女性和小人聯系到了一起。這是現代社會提倡男女平等所難以容忍的存在。
那么在《論語》當中,真實的解讀又該是如何呢?
其實,對這句話的理解應當進行更加深入的剖析,而不能只從字面意義上去解讀。
二、“女子與小人”指代的意義
“小人”在古代文言文當中其實是有兩層意思,一層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與君子相對應的小人,指的是品德有缺的人。還有一層就是小孩子的意思,未成年的兒童同樣可以用小人來稱呼他們。
如果將小人解讀為兒童的話,將會使文意變得十分難以理解,因此,兒童明顯不會是“小人”在這句話中的意義。
因此,小人應當是另有含義。在《論語》當中,小人是與君子相對的一類人,弄清楚了君子含義,就能夠明白小人的意義。君子在《論語》當中,在孔子的時代,脫離了其原先的意義。所謂君子,其實最先開始指代的便是有身份地位的人。君子其實就是諸侯國君的后代,也就是當時的貴族。由于這些人擁有財富與權勢,因此他們成為了民眾們羨慕的對象。
在春秋戰國之前,這些君子都遵循周禮,因此也就形成了貴族謙恭有禮,為人和善的形象。最終,將君子由其原先指代貴族的意義,轉向了指代有道德,懂禮貌,守規矩的人。
在《論語》當中,君子便就是這樣的一種人,他們心懷仁慈,見義勇為,行為守禮,不偏不倚,愛護黎民,勇于犧牲。可以說,孔子將所有美好的品德,通通都加入到了君子的身上,從而使得君子成為了一種理想化的人格。
既然我們明白了君子的含義,那么再來說小人。君子原本的含義指的是舊時代的貴族,那么與君子相對應的小人,指的其實并不是我們現代意義里與《論語》當中那個擁有完美品德的君子相對應的擁有缺陷人格的人。小人所指代的,應該是相對于貴族而言的平民。
比如,在《論語》當中就有“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這一句話當中,君子變就是指的舊時代的貴族,他們掌握了行政大權,孔子認為這些人能夠對民眾的德行施加教化。
弄清楚了小人的含義,再來說女子的意義。
直到現代社會,男女平等的思想才逐漸得到了傳播和認可,在封建社會時期,不僅僅是在中國,哪怕是在歐洲北美,女子同樣沒有任何的地位可言。在奴隸制社會當中,女子的地位就更加的低下。
因此,按照當時的社會意義來講,孔子會將女子和平民分離開有一定的依據。因為當時主要的社會活動都是由男子來完成,而孔子在論語當中所涉及的大部分活動,也同樣是不包含女性在內的。
也就是說,其實孔子是無意識地將當時的人分成了四類人,最上的就是君子,也就是貴族,然后是小人,他們是平民,再然后是女子,她們就是指當時的婦女。最后是奴隸,處于社會的最底端。
因此,再將這句話放到全文當中,就不難理解了。孔子真正的意義,說的是與女子和平民之間的相處問題,他認為在相處中,如果靠得太近,會使女子與平民對人不夠尊重,而離得太遠,他們又會對人產生埋怨。這樣一種解讀,也可以算得上是孔子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思吧。
小結
這句曾經讓于丹下不來臺的話,在對它進行解讀時,其實有多種處理方式。探尋這句話本身的含義,無可厚非。但是解讀國學經典,在嚴謹的同時,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孟子,朱熹,王守仁,曾國藩的這些儒學大師,他們都不是按照儒家經典的傳統意義來進行理解的。儒家經典就像是一棵大樹,從這棵大樹樹之上生長出怎樣的分支,其實離不開個人努力與時代的發展。
參考資料:《朱子語類》《論語》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