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水層開采模數:單位時間從單位面積含水層中抽取出來的地下水量。
(2)節水標準:為實現節水目的而制定的標準。節水標準一般包括節約用水方面的基礎、管理、方法、以節水為直接目的的節水技術和產品,以及海水(苦咸水)淡化和利用等標準,不包括一般的用水產品、材料的性能標準以及水質檢測標準,涉及的領域包括工業、農業、城鎮、海水等。
(3)節水潛力:指現狀用水狀況通過先進的技術改造和提高管理水平最終能夠節約的水量,即存量節水。
(4)資源水權:水權是指水資源稀缺條件下人們有關水資源的權利的總和(包括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損的權利),其最終可以歸結為水資源的所有權、經營權和使用權。
(5)水資源基礎評價:對特定地區的水文、氣象、水文地質、地形地貌、地理環境等與水資源有關資料及水資源基本特征進行的分析評定。
(6)水資源綜合評價:指在水資源數量、質量和開發利用現狀評價以及對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遵循生態良性循環、資源永續利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利用狀況及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所做的綜合評價。
(7)典型年:根據灌溉設計保證率的要求和來水、用水情況所選定的代表年份。
(8)剛性約束:剛性約束是指膨大的人口基數與有限的自然資源使人均資源(包括土地與水資源等)占有量極低.這是指蘊藏在經濟運行中,還沒有呈現在眼前的機遇。
(9)彈性約束:本區水資源不足,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尚可從外區調劑部分水源。
(10)保護區:指對水資源保護、飲用水保護、生態環境及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的水域。
(11)保留區:指目前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為今后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而預留的水域。
(12)水環境功能區:
(13)水功能區:是指根據流域或區域的水資源的自然屬性,如水資源的條件、環境狀況和地理位置等,以及社會屬性,如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和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質和水量的需要等,將一定范圍的水域定為具有某種特定的價值與作用的區域,稱為水功能區。水功能區劃則是指對水功能區進行分類和劃分的過程,也就是按照各類水功能區的指標和標準將某一水域具體劃分為不同類型的水功能區單元的工作。所劃分的不同類型的水功能區,用來指導、約束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實踐活動,保證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發揮最佳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顯然,水功能區劃既是一項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又是進行水資源管理的依據。
(14)水利規劃:為防治水旱災害、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而制定的總體安排。
(15)水利區劃:以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條件為主,考慮地形、地貌單元、水文氣象及自然災害規律的相似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照顧流域界限與行政界線,而進行的分區劃片。其目的是找出地域差異的規律,并根據各分區的水利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治理開發方向與戰略重點,以指導水利建設。
(16)供水效率:現狀供水能力與設計供水能力之比。
(17)供水能力:指水利工程系統在一組特定條件下具有一定供水保證率的最大供水量。
(18)緩沖區:指為協調省際間、矛盾突出的地區之間用水關系,協調內河功能區劃與海洋功能區劃關系,以及在保護區與開發利用區相接時,為滿足保護區水質要求需劃定的水域。
(19)開發利用區:是指具有滿足工農業生產、城鎮生活、漁業、游樂和凈化水體污染等多種需水要求的水域和水污染控制、治理的重點水域。
(20)污染物入河系數:指進入功能區水域的污染物量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比例。
(21)彈性系數:指彈性系數是一定時期內相互聯系的兩個經濟指標增長速度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個經濟變量的增長幅度對另一個經濟變量增長幅度的依存關系。
(22)水質模型:指又稱水質數學模型,是水體水質的變化規律的數學描述。它可用于水體水質的預測、研究水體的污染與自凈以及排污的控制等。其類型可區分為單水質指標、耦合水質指標和水生生態模型,不隨時間變化的穩定態和隨時間變化的非穩定態模型,零維、一維、二維、三維模型等。其數學表達式則可以區分為微分方程、積分方程、代數方程、差分方程、微分-差分方程等。從描述水體的水體對象的不同,則可區分為河流水質模型、河口水質模型、湖泊(水庫)水質模型、海灣水質模型、地下水質模型等。
(23)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指對確定的水功能區,在滿足水域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按給定的水功能區水質目標值、設計水量、排污口位置及排污方式,功能區水體所能容納的最大污染物量,以噸/年表示。
(24)污染物入河控制量:指污染物進入水功能區的最大數量。
(25)污染物入河消減量:指污染物入河量與入河控制量的差值。
(26)開采系數:指實際開采量與允許開采量的比值。
(27)污染物排放控制量:指由功能區污染物入河控制量所推出的功能區相應陸域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最大數量。在數值上等于該功能區如何控制量除以入河系數。
(28)污染物排放消減量:指水功能區相應陸域的污染物排放量與排放控制量之差。
(29)點污染源:指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集中活動造成水污染的主要來源,如城鎮生活排污口、工礦企業集中排污口。
(30)面污染源:指廣大農田因使用化肥、農藥等物質經雨水或灌溉回歸水攜帶進入水體的污染源。
(31)地表水資源實物賬戶:指某一區域內,在某一時間周期內(地表水資源的變化周期通常為一年),通過水資源的實物單位來描述期初、期末地表水資源存儲水平以及期中使用、變化情況。
(32)成本水價:商品價格的下限,是制定其他價格的基礎和依據。
(33)生產水價:產品的社會成本加按社會平均資金盈利率計算的盈利額。
(34)均衡水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水資源供需達到動態均衡狀態下的水市場供水價格。
(35)天然水資源價格系數:水資源費占商品水市價的百分比。
(36)土壤侵蝕模數:是土壤侵蝕量的度量方法。一般用t/(km2·a),表示。土壤侵蝕量可用土壤流失方程求得。其式為:A=R·K·L·S·C·P式中:A是土壤流失量;K是土壤可蝕性因子;L是地塊長度因子;S是地面坡度因子;C是作物經營因子;P是土壤保持措施因子。土壤侵蝕量也可根據流域中河流輸沙量,按適當的泥沙輸移計算求得。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土壤侵蝕模數一般達4000t/(km2·a)。
(37)水環境容量:指在不影響水的正常用途的情況下,水體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調節凈化并保持生態平衡的能力。包括稀釋容量、自凈容量和輸移容量。
(38)安全環境容量:指在河流或湖泊任一點處都能滿足環境標準的前提下,水體還能容納的污染物量。
(39)水資源承載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區域內,其自身的水資源能夠持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規模,并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的能力。
(40)現狀水平年:又稱基準年,是各個分區的規劃時間基準。
(41)工程可供水量:指各規劃水平年通過工程系統提供的具有一定水質和保證率標準的供水總量。
(42)水資源可利用量:指在流域水循環過程中不致發生明顯不利改變的條件下,從流域地表或地下允許開發的一次性資源。
(43)供水預測:不同規劃水平年新增水源工程后(包括原有工程)達到的供水能力可提供的供水量。
(44)水質模型:用于描述物質在水環境中的混合、遷移過程的數學方程。
(45)天然水質的本底值:也稱天然水化學成分含量,是指在天然狀態下,不包括人的干擾因素在內,由于水在水文循環運動中降水和徑流不斷溶解大氣中、地表面及地表層中各種成分而形成天然水的礦化。
(46)工業產值模數:工業總產值/土地面積
(47)需水量模數:現狀計算需水量/土地面積
(48)供水量模數:現狀P=75%的供水量/土地面積
(49)虛擬水:指在生產產品和服務中所需要的水資源數量,即凝結在產品和服務中的虛擬水量。
(50)生態足跡:也稱“生態占用”,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里斯提出。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
(51)綠水:指生態系統利用的雨水,其中間賦存形式是土壤水及冠層截留,最終形式是蒸散發后返回大氣的蒸氣流
(52)藍水:指徑流性水資源。
(53)作物需水量:指作物正常生長時的蒸發蒸騰量與構成植株體的水量之和。
(54)作物系數:指充分供水條件下實際作物蒸發蒸騰量與參考作物蒸發蒸騰量的比值。
(55)作物需水系數:指作物全生育期內的蒸發蒸騰水量與收獲的干物質量或產量之比。
(56)參考作物蒸發蒸騰量:是指一種假想參照作物冠層的蒸發蒸騰量。假想作物的高度為0.12m,固定的葉面阻力為70s/m,反射率為0.23,非常類似于表面開闊、高度一致、生長旺盛、完全遮蓋地面又不缺水的綠色草地的蒸發蒸騰量
(57)灌溉制度:指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數、每次灌水的時間、灌水定額及灌溉定額的總稱。
(58)灌水定額:指單位灌溉面積上的一次灌水量或灌水深度。
(59)灌溉定額:指作物播種前及全生育期單位面積的總灌水量或總灌水深度。
(60)干旱指數:指年蒸發能力與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氣候干濕程度的指標。
(61)土壤蒸發:指土壤中的水分通過毛細管作用到達土壤表面后的蒸發。影響土壤蒸發的因素有氣象因素、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結構、土壤色澤、下墊面的特性等。通過土壤蒸發量的測定,有助于了解土壤中水分的支出情況。
(62)植物蒸發:又叫蒸騰。指土壤中的水分經由植物體蒸發到大氣中去的現象。是物理作用與生理作用的綜合過程。物理作用是指蒸發面的液體擴散過程,生理作用是指植物根系吸水、體內輸水和葉面氣孔開放等過程。植物散發主要隨植物種類、不同生長階段而異,在充分供應需水量的情況下,與光照、氣溫、濕度、風速等有密切關系。應以大面積長時間觀測為依據。
(63)蒸散發:又叫蒸騰蒸發量。地面上植物的葉面散發(蒸騰)與植株間土壤蒸發量之和。也就是灌溉工程中的作物需水量。見“作物需水量”。
(64)山前側向流出量:指山丘區地下水以地下潛流形式向平原區排泄的水量。
(65)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通過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措施,在不致引起生態環境惡化條件下允許從含水層中獲取的最大水量。
(66)水資源可利用總量: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在統籌考慮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的基礎上,通過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措施在當地水資源中可資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67)灌溉效率:全年或灌溉季節內平均一個流量(1米3/秒)可灌的畝數,或指一次灌水期內,平均一個流量每晝夜可灌畝數。用機電灌溉時,其灌溉效率為每馬力或千瓦所灌的面積。
(68)設計供水能力:供水能力是指水利工程系統在一組特定條件下,具有一定供水保證率的最大供水量,與來水條件、工程條件、需水特性和運用調度方式有關。
(69)現狀供水能力:根據來水條件,供水工程系統在考慮工程狀態變化和供水對象的需水要求以及相應的調度運用規劃情況下所得到的與設計供水能力具有相同保證率的供水量稱之為現狀供水能力。
(70)供水工程效率:現狀供水能力與設計供水能力之比稱為供水工程效率。
(71)耗水率:是指在輸用水過程中,通過蒸騰蒸發、土壤吸收、產品帶走、居民和牧畜飲用等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耗水率為耗水量與用水量之比,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用水水平的重要特征指標。耗水率可根據灌溉試驗、灌區水量平衡、工廠水量平衡測試、廢污水排放量監測和典型調查等有關資料估算。
(72)有效降水:是指降水中對于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具有效用的那一部分降水,也就是可能為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利用的水量,包括各種消耗于天然生態系統(包括各類天然林草和天然河湖)和人工生態系統(包括人工林草、農田、魚塘、水庫、城市、工業區和農村等)的降雨和河川徑流量。我國西北地區降雨中大約有70%是能夠直接和間接為人類及生態環境所利用的廣義水資源;
(73)無效降水:是指降水中對于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不具有效用的那一部分降水,如消耗于高寒裸地、沙漠戈壁和天然鹽堿地的蒸發。無效降水在我國西北地區占30%左右。
(74)水功能區劃:根據水資源的自然條件、功能要求、開發利用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將水域按其主導功能劃分為不同的區域,確定其質量標準,以滿足水資源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的需求,為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75)納污能力
(76)全口徑水資源評價:要將水循環的全部輸入通量作為水資源評價的基本口徑,系統解析不同賦存形式的水分通量,以此為基礎實現水資源系統評價。
(77)水資源合理配置:在流域或特定的區域范圍內,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原則,利用各種工程與非工程措施,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資源配置準則,通過合理抑制需求、保障有效供給、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等手段和措施,對多種可利用水源在區域間和各用水部門間進行的配置。
(78)顯性水生態空間:指通過肉眼就能直接觀察到的水生態空間,如河流、湖庫、坑塘等等。顯性水生態空間易于遭到人類活動的直接干擾,其易損性要大于隱性水生態空間。維持一定比率狀態下的顯性水生態空間和隱性水生態空間將有利于流域水環境的協調發展。
(79)隱性水生態空間:指人類無法通過肉眼觀測,但可通過儀器測量或模擬而了解到的水生態空間,如土壤、森林、含水層。
(80)需水價格彈性系數:是反映需水受水的價格變化影響的指標,等于需水增長百分數與水價增長百分數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