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的動力源于腎】腎陽不足會導致心臟搏動無力,出現間歇,泵血力量不足,血液不能達到四肢血管末梢。四肢指頭尖部位就屬于血管末梢,心臟就會加快搏動,于是就會出現早搏、腎氣不足、心跳無力。血液流速緩慢,就容易產生瘀血,久之,瘀血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造成冠心病或心肌梗塞。如果腎陽充足,瘀血溶化,癥狀也就消失。所以每天使用氣血循環排氣灸在手腳指頭尖部位按照人體氣血循環的順序進行艾灸,就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打通瘀堵,提高血流速度,減少因血液流動緩慢而造成的血管淤積,排出人體濁氣,使人體氣機通暢,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原則。
陰平陽秘則不病。肝隨脾升,膽隨胃降則無病。氣機亂則氣血亂,亂久則瘀滯,飯后脹滿,失眠多夢就產生了。
脾生血,由肝輸送到心,再到肺,紅細胞在肺內與氧結合形成動脈血然后滋養全身,這就是氣機升降。膽主陽氣升,胃主陰氣降,脾為氣機樞紐,為何?看看靜脈血進入肺臟和流出肺臟的位置,膽和胃的血液出入的位置就可以看出,人體內氣不是直上直下,而是呈“8 字”形。 所以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繆刺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肝從左升為陽氣之道,肺從右降為陰液之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宜,出入交替,則氣機舒展。人體精氣血津液運行以肝肺為樞轉,肝升肺降,以維持人體氣機的正常升降運動。因此肝肺是與氣機調節關系密切的。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調,即是氣機失調的病理狀態。氣機失調有多種形式。例如,由于某些原因,使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到阻礙,稱作氣機不暢;在某些局部發生阻滯不通時,稱作氣滯;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時,稱作氣逆,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時,稱作氣陷;氣不能內守而外逸時,稱作氣脫;氣不能外達而結聚時,稱作氣結。
艾絨的純度和存放年份決定了艾灸的滲透力和你的艾灸效果。
冬天人體的氣機怎么走?封藏、在地下橫著走,就是在五臟之間走。冬天的氣全在五臟里。在地下。艾絨的純度越高滲透力越強,滲透力差的話,是滲透不進五臟深處的。
春天人體的氣機怎么走?升發、驚蟄,大地驚雷,陽氣出于地表,夏天人體的氣機全在體表,在天部
夏天人體的氣機怎么走?橫著走,也就是橫風
秋天人體的氣機怎么走?沉降下來,沉下來。
五臟應地,六腑應天,所以冬天是養臟的,要艾灸章門。臟會章門。夏天是養腑的,要灸中脘,腑會中脘。
溫經通絡,溫度高了,穴位會封閉起來,灸療的效果只在皮膚表層,是無法深入臟腑的。
氣隨意動,艾灸時要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艾灸的穴位越多越好嗎?
這是一個艾灸誤區!選穴太多易致“氣亂”!大面積艾灸也不可取!
著名老中醫周楣生撰寫的《填海錄》的艾灸名錄里注明,穴位有對抗作用。如同時艾灸商丘與承山治療痔瘡則會出現效果抵抗現象,而單選一穴則效果明顯!大面積鋪灸易形成烘烤效應,長時間大面積艾灸易致截液傷陰(傷陰就是傷血),養陰(養血)比養陽更難!周楣生艾灸專著《灸繩》有言:不論是針還是灸,必須要有“點”的作用。這里的“點”即精準對應穴位。
故艾灸既要有“點”(穴位)的效應,但是一次不能灸太多的“點”穴位,也不宜過大面積烘烤,只需絨純,火足,氣到,量夠,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