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艷莉
地理檔案:東山村位于溫嶺市東南沿海松(門)石(塘)半島的西南部,原屬箬山鎮,后并入石塘鎮,北接里箬村,南鄰東興、東海等村,東為打片岙,西瀕海。東山因地處小箬以東的山上,故名。原名為山頭頂,在里箬、外箬及打片岙之間山上。多梁姓,以漁為主。村落依山傍海,石屋鱗次櫛比。居民多遷自福建,該村保留的民俗“小人節”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村落
從溫嶺市區,乘坐前往箬山的車輛,約一個小時即至箬山車站。從車站坐一輛黃包車,穿過東海隧道,登上隧道口邊的石階,沒幾分鐘,東山村就到了。
眼前的東山山坳如一個巨大的喇叭,喇叭口就是大海,兩邊是蔥蘢的山坡。此際,漁港波瀾不驚,漁船點點,千帆競立,海水共長天一色,一派安詳美景。但是,大海并不總是這么風平浪靜,大海的狂暴,東山村民們也習以為常了。在大海的風口浪尖上討生活,必須要有鎮得住風浪的東西才行。石頭,成了天然的守護神。拾級而上,一幢幢石屋沿著山坡矗立。石墻夾著石巷,石巷連著石屋,石屋傍著石階,構成一個石的世界。
石屋層數較低,以兩層為多,層高也盡量壓低,以減少風壓。厚重的石墻墻體厚達半米左右,其自重可有效地防止強臺風帶來的墻體坍塌,宛如一道屏障,把大海的狂暴阻擋在外。外墻窗戶較小,深深地嵌進墻壁之中,即使大風大雨,雨水也不至于飄進室內。在入口大門處,通常設置一石質門檻,防止雨水進入室內。連屋頂的瓦片上都壓著一塊塊石頭,青瓦白石,如鋼琴的琴鍵一般,彈奏出凝重粗獷的樂章。如此這般,就算外面雨驟風狂,里面也是巋然不動,是一個讓人放心的安樂窩。石屋的隔熱效果也很不錯,冬暖夏涼,頗為宜人。巷弄之間形成穿堂風,透心地涼爽。人們三三兩兩地坐著聊天,有時剝剝蝦,做做魚面,享受著這天然的空調。
山坡上的平地有限而金貴,民居的規模一般都不大,并常常結合地形變化的特點,分臺筑室,房前屋后伸展出一級級石階,左右顧盼,上下承接。旁枝斜出、縱橫交錯的石階石巷將各家各戶互相勾連。建筑看似如迷魂陣般雜亂,實則自有章法,沿著等高線平行布局,成長條形狀蜿蜒開來,中間形成東山村中路、東山村南路等主干道。在路上走著,有時候一轉一折,就會與一口石井邂逅,或方形,或六角形,或八角形,水波如鑒,倒映著天光云影,襯著井圈縫隙里長出的青草,分外有一種歲月安好的氣息。
村中規模最大的石屋是位于天王廟一側的東山村中路51-52號民居。民居建于晚清民國年間,有兩個院落,通長19.05米,通寬12.8米,面積約244平方米。院落布局比較特別,不像通常那樣縱向分布,而是水平展開,左右毗鄰。
這是根據當地平地窄少的特點而做的變通。因地制宜的智慧,是百姓們的生存之道。每一個院落都由臺門、左右廂房及正廳組成,兩層單檐式,中為天井,用石板鋪地。兩個院落間由夾廂溝通,既相對獨立,又相連相融,構成了有機的整體。兩個天井都很窄小,抬頭仰望,四周的屋檐圍合成一個“口”字,框出一方藍天白云,真正是窄井里觀小天,“天井”的味道可說是淋漓盡致。
天王廟、廟前廣場、戲臺構成了村落最大的公共空間。天王廟規模很小,面闊不過三開間,大約10米,進深也不過7米左右。但是,開闊的廟前廣場,還有高高的臺基,使它顯出了不同于民居的威嚴氣勢。廣場前方為戲臺,與廟殿兩兩相望。天王廟奉祀的主神有兩位,一位是天王,一位是黃王。每年兩次的神誕日,即九月十一的天王誕、六月廿六的黃王誕,根據民俗要演戲慶賀。此際,俎豆馨香,吹拉彈唱,人頭攢動,好不熱鬧,不僅是神在過節,人也在過節,一片喜氣洋洋。娛神,最終成了娛人。
一路行來,隔幾步就有人家門前擺放著一張供桌,桌上放著五色斑斕的彩亭,一番節日的氣象。這是為何?原來走進東山村的日子,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在別的地方,被當作中國的情人節來過,而在東山一帶,卻成為了孩子們的盛典———“小人節”。
七娘媽,或稱七娘夫人、七仙女,在閩南一帶被奉為小孩的保護神。傳說七夕是七娘媽生日,因此,又稱七夕為“七娘媽生”。此際,許多家庭都要祭拜她,祈愿孩子健康順利地成長,擁有美好的前程。東山居民多為閩南移民后裔。先民們從閩南遷入之時,這一習俗也隨之帶入。七月七這天,人們照例為16歲以下的孩子過小人節,定制彩亭,供奉祭祀,熱鬧非凡。經久不衰的小人節,成為傳統節日演變的活化石,荏苒時光中最多情最溫暖的記憶。如今,小人節以其獨特的內涵與魅力,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彩亭是用五彩紙、金箔紙和細竹篾糊成的二、三層樓閣,彩色紙絹扎成各色精致的戲曲故事人物場景點綴其間,或八仙過海,或西游記,或白蛇傳,不一而足。人物舉手投足,皆栩栩如生。彩亭底層內部,貼有七娘媽畫像,有些還寫著“七娘夫人”的名號。左右貼著諸如“求財財如山,望子子成龍”的對聯,把愛子的心意,切切地表達出來。彩亭前,點上香燭,擺上酒水,陳上供品,琳瑯滿目。年滿16周歲的男孩,習俗以為即將轉為大人,是最后一次享受“小人節”儀式,格外講究。一般孩子用二層彩亭,他們用的則是三層的“滿金亭”,更加精致華美。在彩亭頂上,還插了兩支金釵,表示高中狀元。整個紙亭金碧輝煌,稱之為“金亭”,一點也不過分。供品也是格外豐富。湯圓、桃形包等甜點,桂圓、荔枝、紅棗、香菇、黃花菜、香蕉、蘋果等果蔬,糖龜(龜狀糕)、米線、粽子等食品,五花八門,排得滿滿當當。
在小人節的歡快氛圍里,一路周旋,感受著東山石屋與民俗的魅力,古老而迷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氣息充滿了誘惑。時光像被施了魔法,在這里凝固成一幅古樸的圖畫,深深地,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