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陵園,始建于公元50年,公元57年光武帝劉秀歸葬于此。該陵由神道、陵園和光武祠三部分組成。漢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鎮。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歷代皇帝選擇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
唯有光武帝陵與眾不同,雖然是坐北朝南,但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謂的“枕河蹬山”“漢皇仰臥”。
陵內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一園內種植千渴柏樹,真正是世所罕見。
之所以漢光武帝劉秀的皇陵被稱為“墳”,是有原因的。
早在公元50年起,劉秀就在北邙山與黃河之間修建自己的陵墓。他當時對負責修建陵園的竇融說過這樣一段話,他的陵園要“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說現在建陵占地不要越過二三頃,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讓雨水排出就行了。這完全符合了原陵的規模和位置。
臨終前劉秀又再次下旨強調:我在世時無益于天下平民百姓,喪葬時應像漢文帝那樣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要因山為陵,不起墳堆,各地刺吏及其他官吏要忠于職守,不要來京奔喪,也不要遞送吊唁奏章。
所以,他的陵園在營造之初,并無任何奢華的建筑。園中的柏樹,還是在隋唐時期栽植的。這完全符合原陵的規模和位置。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東漢初年,民間才會流傳出來“漢光武帝墳”的說話。因為民間的話是口口相傳的,屬于約定俗成。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習慣稱呼。
但劉秀比較是東漢建國者,他駕崩四年后,兒子漢明帝親自下令將先皇漢光武帝陵擴建,才有了后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漢光武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