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思教學行為到實現有效教學
——淺談寫教學日記的一些體會
楊 寧
不同的工作,在考量其完成的好與壞時,尺度是不同的。教師的主要工作是課堂教學,那么在考量課堂教學的好與壞時,尺度是什么呢?我認為是要考量它是否實現了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就是教師順利地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學到了新知識,并對學到的新知識有所理解,還能綜合運用學到的新知識去分析,解決學科中或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還能掌握一些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更新的知識的方法,并提高語言和文字的表達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學懂,學會過程中形成自我檢查,自我反思,自我矯正,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等良好習慣和品質,最終實現創造性地自我發展。【1】同時,有效教學還要有利于教師自身素養的提升和教學專業水平的提高。
目前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規范,但始終不變的,仍是要實現有效教學。【2】教師實現有效教學是各有各的高招,我自己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的體會是反思教學行為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反思教學行為是對教學行為的回顧和思考,研究其中的得與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教學行為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寫教學日記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偉大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學日記。教學日記并不是什么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寫。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寫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教學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
楊寧:三十五中初中部地理教師。郵編:100032
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學修養……”【3】的確,長期的教學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在堅持寫了幾年的教學日記后,也有了同樣的感受。
最初寫教學日記的念頭是因為有的時候上完課,對這節課的某個教學行為有了新的想法,覺得如果這樣做效果可能會更好;有的時候在上完課后才想到在課堂上居然出現了一個知識性的錯誤;還有的時候上課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問題,當時自己也不清楚,沒有解答……課后才想到了合理的解答。但這些都只是想想而已,并沒有記錄下來,時間一久,這些想法基本就忘了。為了避免遺忘,我就用日記的形式把這些想法寫下來,逐漸的養成寫教學日記的習慣。
開始寫教學日記的時候,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后來寫的多了我就有意識地把教學日記分成幾個不同的主題。
關于課堂教學
在我上過的課中有一些是自己非常滿意的。預設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投入,總之是我教的舒服,學生學的輕松。在這樣的好課中有一些是值得以后借鑒的好的做法,我把這些做法在寫教學日記的時候總結出來,以后上課時加以借鑒,再感到滿意時就再次想想好的做法是什么,把它總結出來,這樣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時間長了就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好的教學經驗。當然,在上過的課中也有一些是失敗的,整節課我是毫無興致,學生也是興趣全無,更談不上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了。在寫教學日記的時候我更加重視對這樣的課的思考,課為什么失敗?是教材內容偏難,還是脫離學生實際太遠,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是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有問題,還是上課的時候自己的教學行為不當,引不起學生的共鳴?經過思考多少能找到一些失敗的原因,以后再上這節課或者遇到相似的情況時就會特別注意,避免再次出現同樣的失敗結果。
關于課堂上的突發事件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時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這時是最考驗教師的能力的。處理好了對教學會錦上添花,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教學進度,有時會影響到師生感情,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都會在課后寫教學日記時認真思考:今天這事處理的得當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遇到的事多了,想到法子多了,一旦在上課的時候出現意外情況,因為我在心里已經有了底,大概知道如何處理它, “突發事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
關于個別生
每個班都會有這樣的學生,他們要么是學習差,要么是紀律差,有的更是學習和紀律都差。這樣的學生雖然是少數,但他們的行為往往會直接影響教學情況。因此我更加關注他們。在寫教學日記的時候,我經常想這樣的孩子就真的愿意不好嗎?真的沒有絲毫優點嗎?今天這節課我有沒有關注他們?他們有那些進步的地方?想的多了,我逐漸總結出了一些教育和轉化這樣學生的比較有效的方法。
其它還有:關于教材,關于作業……
可不要小看這個教學日記,我認為它是對我較長時間的課堂教學的概括和總結。那些引起我思考的問題,那些靈光一現的念頭,甚至那些模糊的想法都記錄在日記中。月積年累,慢慢的我對寫教學日記有了新的理解。我認為寫教學日記是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的一種非常好的形式,而且通過寫教學日記我更加認識到反思教學行為是實現有效教學重要的途徑。
首先,反思教學行為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負責任的態度,而態度是決定一切的。那么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態度也就決定了這一行為是否有效。教師工作的特性要求教師對自己在課堂上所采取的任何行動都要考慮到后果,因為他工作的對象是處在發展階段的學生。有效的言行不僅會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甚至會讓他受益終生!但是無效的尤其是惡劣的言行不僅會使學生一無所獲,甚至會誤其一生。教師在課堂上采取教學行為,哪些是正確,有效的,那些又是錯誤,無效的,這就要在課后對自己教學行為進行反思。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正確有效的行為在以后遇到相同或相似情況時可以發揚光大;錯誤無效的行為則要想辦法避免,這樣在每時、每班才能實現有效教學。而那些為了上課而上課,上完一節就完事大吉的教師則是哪節課哪個班都一樣,好的行為還好,錯的行為又重復就害人不淺了。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很難實現有效教學。古人說:三思而后行。我覺得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不僅要三思而后行,更要行后三思。
其次,反思教學行為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的基礎,而科學研究的成果正是可以指導教學行為實現其有效性的重要保證。隨著新的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即研究者”已經成為對每一位教師基本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一些教師感到進行教科研太困難,可望而不可及,這樣的事應該是專業的教育科學研究者做的事。其實基層教師比之那些專業的教育科學研究者有著更加好的研究條件,卻沒有利用起來。教師工作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上課,更容易獲得真實的,第一手教科研的資料,但卻沒有利用起來。我認為寫教學日記既是獲得教科研資料的手段,更是一種重要的教科研形式。只有通過對自己教學行為不斷的反思才能體味出多成功的喜悅,失敗的苦澀,但是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會促使教師為了下一次而想出好的辦法。反思的越多,好的辦法越多,把這些好的辦法進行歸納和總結,分析他們內在的聯系,找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使自己對教學行為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化到理性認識的高度,這就是最樸素的教科研。這樣的教科研不僅不會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相反它會大大地促進它。因為教師把自己研究出來的“科研成果”用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現了教學和研究的統一,教師才能設計出滿足學生的需要,符合自己特點的課堂教學目標。你說能不實現有效教學嗎?
另外,反思教學行為會促進教師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而較高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保證。有這樣的教師,他們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在告別講臺時已經擁有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可惜的是這些經驗只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而沒有升華到理論的層面,這樣缺乏“成果”的一生無疑是很大的缺陷和遺憾!我認為出現這樣的缺陷和遺憾是因為這些教師只是對自己的教學缺少反思。今天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師必須向教師專業化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學習教育專家所倡導的教學理論,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并指導日常的教學。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指導教師行為的理論更多的仍然是教師自己的經驗或者說是自己的不科學的理論,這是因為教師學習到的理論與自己的實際教學是有斷層的,還停留在理性認識的階段。只有當他人的理論轉化為教師自己的理論時,他人的理論才能對實際的教學產生指導作用。這個轉化的過程就需要教師的反思,在反思中要思考他人理論中哪些是對實際教學有幫助的,哪些是與自己的理論相通的,哪些是可以吸收進自己的理論中的。這就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勞動能夠給學生帶來一些收獲,給自己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的上課不是一種單調乏味的事情,那你就多做一些教育研究吧!” ——蘇霍姆林斯基。同樣,我也想說:“親愛的教師,請你把做到的想出來,把想到的寫出來,把寫到的說出來,把說到的做出來,那么你會發現教學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注釋】
【1】《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13頁
【2】陳曉端 馬建華:《試析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有效教學行為的基本特征》(《教育
科學研究》2006年第二期)
【3】《給教師的建議》(前蘇聯瓦·蘇霍姆林斯基)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