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4日,市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劉楠先后到東坡區、青神縣、仁壽縣、丹棱縣、彭山縣法院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調研指導“訴非銜接”改革試點工作。
劉楠院長首先到各區縣法院實地查看了訴調對接中心硬件建設情況,認真聽取工作匯報,著重了解硬件、機制、效果上所取得的突破和存在的問題,對各區縣法院的工作成效和亮點給予了充分肯定。劉楠院長指出,東坡區法院硬件建設進度快,建立和完善了專職律師調解員隊伍等制度,取得了案件調撤率80%的效果,“三個突破”初具雛形。青神法院在矛盾糾紛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始終保持非常低的案件發改率,這與青神法院在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和司法調解方面有獨特的做法和經驗是分不開的。仁壽法院率先完成訴訟服務前臺建設,機制上有所突破和創新,效果上調解結案數大幅增漲,各鄉鎮和行政機關積極參與“訴非銜接”,訴訟輔導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成功審結“3.15”案,對維護地方社會穩定、形成網絡傳銷案審理的“眉山經驗”作出了貢獻。丹棱法院積極探索創新,將法院審判專網接入交警大隊,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提高了交通事故案件處理效率。將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老年協會等具有調解職能的組織引入“訴非銜接”,并取得了案件調解率全市第一的成績。彭山法院硬件建設取得突破,以“訴非銜接”工作為切入點,服務和保障工業園區建設發展,主動服務大局工作機制全面建立。
劉楠院長要求,全市法院要深入推進“訴非銜接”工作。一是牢固理念。樹立“三臺互動”理念,前臺即司法服務,平臺即司法業務,后臺即司法政務。前臺建設好,讓大量的矛盾糾紛在訴前快速高效化解;平臺是法院的主業,將裁判規則用好、用精,充分發揮好法律規則治理社會的作用;后臺是人、財、物保障,司法政務抓好了,必然形成公正高效的內部結構。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抓好前臺,搞好“訴非銜接”,逐步形成“喊得應、接得起、劃得來”的工作局面,真正做到“奉法善治”。二是深化機制。訴與非訴要真正接得起,靠得就是制度機制。要將最高法院總體方案要求的機制都建立起來,實現機制上的突破,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化解,邀請相關組織和調解人員入駐法院,并通過司法確認補強調解協議效力,確保接得好。要繼續深化訴訟輔導工作,確保有專業人員、有專門場所,并將訴訟輔導延伸至訴前、訴中、訴后,實現訴前分流、訴中疏導、訴后答疑等功能。三是確保效果。接“人”和接“機構”并重,積極推動相關機構建立調解組織,幫助培訓調解人員,通過“訴非銜接”形成社會矛盾化解的梯形結構,讓大部分糾紛通過社會自主能力化解,一部分糾紛通過訴前調解或司法調解化解,少部分糾紛通過法律規則裁判解決,達到訴前化解糾紛數量上升,進入訴訟案件數量下降,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化解糾紛數量上升,訴訟化解糾紛數量下降的“兩升兩降”效果。四是形成經驗。要在“訴非銜接”工作推進過程中積極探索成本低、效果好的糾紛解決方法;要善于總結,一件案件辦完,相關的信息、宣傳、調研的稿件立即報送,及時提煉出好的做法并形成有推廣價值的經驗;要暢通信息渠道,形成推動工作的良好氛圍。
12月13日上午,劉楠院長還專程到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調研行政調解工作,與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何萬高局長及勞動仲裁、勞動監察部門負責同志進行了座談。在詳細了解了勞動爭議案件行政調解流程,認真聽取了關于“訴非銜接”工作的意見建議后,劉楠院長指出,法院與行政機關間的對接,一是要分清工作銜接與“訴非銜接”的區別,工作銜接是利用司法和行政兩套程序相互配合有效化解糾紛,而“訴非銜接”則是把各方優勢都充分利用起來共同化解糾紛,“訴非銜接”更加便捷高效。二是應繼續加強同類案件的研討協調力度,統一行政執法與司法的認識。在對接方式上可通過法院對行政調解進行指導,對調解人員進行培訓,選派法官作為聯絡員等方式進行,實現人員互動上的銜接。三是法院要通過司法確認機制、無爭議事實記載機制,及時補強行政調解協議效力,實現日常工作上的銜接。四是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委托調解機制,通過更專業、更權威的第三方調處糾紛,將更有利于解決當事“服”的問題,更有利于糾紛的徹底解決。
市法院彭國成副院長陪同調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