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網絡評論 |
泰拳簡潔、實用的風格和強大的殺傷力讓風靡世界。相傳1774年3月17日,泰國英雄乃克農東在緬甸國王猛拉舉辦的慶典中,連勝九位緬甸拳師。至此泰拳初露鋒芒,此后幾百年來在世界擂臺中展現了強大的威力。百年不敗的驕傲也令泰拳成為世界格斗技中的極品。
平心而論,在70年代之前,世界上很少有類似泰拳這樣的立體打擊擂臺技術,泰拳在技術與經驗的優勢十分明顯。但隨著世界格斗技術的交流,泰拳500年不敗的傳說隨即破滅。1978年3月18日,泰國拳壇發生轟動全國的事件,遠征泰國的“日本斗魂”藤原敏男攻陷了泰國迦南隆拳場輕量級的王座,成為了泰國歷史上首位外國拳王。自此,泰拳不再是不可戰勝的神話,但這依然無損泰拳500年不敗的優秀傳統。我們看到的是泰拳更多與各國武術進行交流,越來越多的泰拳手走出國門去弘揚泰拳的文化。
泰拳K-1 征戰史,屢敗屢戰贏尊重
與武俠小說中絕世高手一出關就橫行天下不同,泰拳走出國門道路并不輕松愉快。當今國際站立擂臺很少采用純泰拳規則,更多是類似K-1這樣禁止肘擊、限制纏斗和膝撞的Kickboxing(踢拳)規則。在這種規則下,泰拳肘法和膝法都被削弱,而且受人種體格影響,70公斤以下賽事很少,泰拳選手很可能要對戰比自己高大強壯的對手。1993年首屆重量級K-1GP 開戰,身高175公分,體重僅僅75公斤的“泰國白象”昌普克(Changpeuk Kiatsongrit)毅然走入重量級戰場,他面對身前100公斤以上的巨人選手毫無懼色,即使是對戰K-1冠軍“克羅地亞之虎”布蘭科和“完美先生”歐內斯東.胡斯特這樣的頂級高手,昌普克依舊采取了泰拳坦克式進逼的猛烈打法,以兇狠的直拳和掃腿與巨人們進行正面強攻。盡管受體型的限制,“泰國白象”在K-1僅獲得5勝5負的平平戰績,而且多次倒在巨人的拳頭之下。不過以75公斤的體重和重量級選手正面強攻打出如此成績,已經幾乎是奇跡。昌普克勝負各半,但他犀利的拳腿功夫以及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令泰拳剽悍的拳風深入人心。2002年首屆K-1max賽事開催,我們再次看到了泰國人的身影,泰國拳王高蘭受邀參賽。其實擅長內圍纏斗的高蘭并不適應K-1 規則,他的肘法和內圍纏斗技術比賽中無法發揮,決賽中他在荷蘭快拳手的亂拳之下只堅持了1分鐘就被KO。不過面對質疑,泰拳手并沒有在規則上尋找借口,更沒有逃避。相反,越來越多的泰國人走上了K-1 擂臺。2004年兩位泰國人讓K-1 認識到,即使在K-1 規則下,泰拳依然是強者!2004年,85公斤的考克萊以自己的實力證明了泰國人也能在K-1重量級舞臺立足,他在總決賽中僅用1分24秒就以必殺的飛掃KO了133公斤的對手,隨后考克萊在K-1屢屢戰勝巨人選手,創下了8勝5負,2次KO的戰績。在70公斤擂臺之上,播求的出現令K-1 刮過一陣“泰國旋風”,他首次征戰K-1就以犀利的正蹬和兇猛的快速連掃踢奪得冠軍。之后K-1多次修改規則限制泰式膝擊和纏斗,在不利影響下播求不適應過、敗過,但他不抱怨規則,不斷求變,練就一副不輸給職業拳手的重拳,接連KO 對手,給“泰拳拳法不行”的批判以有力回擊。至今播求2度奪得K-170公斤總冠軍榮譽,在K-1打出24勝5負,6次KO 對手的成績。從昌普克以小打大到播求的越挫越勇,泰拳在K-1已經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在K-1擂臺上,泰拳的勝與敗其實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泰拳在擂臺上奮力拼搏的每一分鐘都帶給了觀眾享受的過程。泰拳不再是不可戰勝的,但它依舊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武術之一。當今泰拳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甚至比前500年不敗時代時更大。如今無論在是K-1擂臺上,還是UFC鐵籠內,我們都可以在頂級選手身上看到泰拳技藝的身影。K-1 “20世紀最強暴君””彼得.阿茨(Peter Aerts)和K-1max雙冠王“日本銀狼”魔裟斗也都遠赴泰國學習泰拳。UFC“蜘蛛人”安德森.席爾瓦憑借泰拳的打擊技術獨步天下,WEC前冠軍菲柏(Urijah Faber)、UFC前冠軍蒂姆(Tim Sylvia)也都是菲爾特斯泰拳的常客。這就是泰拳的魅力所在。
散打閉門不敗葬未來
散打在國內的各種商業賽事中已經樹立了不敗的神話,我們贏完拳擊贏泰拳,舉目世界我們已經沒有對手,下一步武術市場該怎么辦?我們打贏了所有人,我們等著別人來拜師,但是卻獨守空門無人理。至今散打的影響力依舊無法走出國門:在美國,散打比賽甚至不被承認;而在日本K-1擂臺上,散打還是人們印象中那個總也沖不出線的角色。散打世界冠軍的影響力和泰拳冠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天壤之別。國外拳迷一說到中國武術,依舊是李小龍、少林寺,可有誰知道2009年散打全國錦標賽的前3名姓甚名誰?我想就算是中國拳迷,能說出他們名字的也不多。為什么散打在國內獨孤求敗,但卻無人問津?因為現在賽事太關注結果,忽略了過程。沒有了精彩的過程,也就失去了觀眾的關注。對于觀眾來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正如電影中洛奇舍生忘死的拼搏帶給我們無限感動和激勵,職業比賽中拳手所展現出的大無畏和不屈精神同樣吸引我們。可惜錦標體制下的武術追求的只是一個結果。勝有輕于鴻毛,敗有重于泰山,沒有了過程的精彩,勝和敗只是一個詞匯,比分只是一組數字。人們可以為一次4:1驕傲,為一次6:0 驕傲,但是一次次面對空洞的數字,又有幾個人能持續興奮下去?武術市場的未來并不決定在一兩次比賽勝負上,散打一直贏下去,即便是未來10000年之內不敗,也沒人對這個有興趣了,因為所有的結果都沒有懸念。我們贏了比賽,輸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