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傷寒、熱病各異。區別在于對病的診斷不同,而表現的一些癥狀是相同的;二者的治法是有區別的,很多用藥卻是一樣。氣盛而覺身寒的,多數為傷于寒;氣虛而現身熱的,多數是傷于暑,這是診斷上的不同。
然而傷寒傳變過程中,也會出現身熱的癥狀;傷暑發展到發狂的階段,也有氣盛的證侯,這不正是病雖有別而癥卻多有相同嗎?學識淺薄的人造成誤診,正是由于見到相同的癥狀,卻不能從病的整體不同而進行區別造成的。
傷寒病治法多為先汗后下;溫熱病治法有的卻要先下后汗,這是不同疾病有不同治法。不過需要發汗的時候同樣可以用麻黃、葛根之類,需要攻下的時候也一樣用芒硝、大黃之類;傷寒病的汗、下是用這些藥,溫熱病的汗、下也是用這些藥,這不就是用藥上沒區別嗎?
由此推論,傷寒雖因于寒,一旦化熱,舍去黃連、石膏,還能用什么藥去其熱?溫熱雖為熱病,如果過度治療,陽氣大衰,舍去干姜、附子,還能用什么藥來回陽?人身疾患變化萬端,能取用的藥物卻是有限,藥物是可以通用的,有些方劑為何就不能通用?近世有些解讀《傷寒論》的人,拿其中的白虎湯、黃芩湯之類的寒劑做證據,說《傷寒論》中也包括溫熱病治法。他們的這種認識是說傷寒病就始終不能用寒藥,溫熱病始終不能用溫藥嗎?哎!做醫生怎么能這么頑固不靈呢?
出自《研經言》
所以謂傷寒、熱病有別者,別于診不別于癥,別于法不別于藥。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診之別也。然而傷寒傳變,則亦身熱;傷暑發狂,則亦氣盛,非癥之無別者乎?淺人誤認,職是故耳!傷寒皆先汗后下;溫熱或先下后汗,法之別也。然而汗則麻、葛,下則硝、黃;傷寒之汗、下以是,溫熱之汗、下亦以是。非藥之無別者乎?由是推之,傷寒雖因于寒,一經化熱,舍黃連、石膏,更用何藥以涼之?溫熱雖已為熱,倘或過治,舍干姜、附子,更用何藥以溫之?人生之患,縱有萬端,本草之數,止此一定,藥可通用,方何獨不可通用?近之解《傷寒論》者,執其中之白虎、黃芩等湯,以證此書之兼出溫熱治法。彼將謂傷寒病始終不宜寒藥,溫熱病始終不宜溫藥乎?噫!醫可若是之固哉?
注:傷寒、熱病,各自的發生、發展、傳變是不同的,即便在某些階段表現的癥狀一樣,也一定不能混淆而導致誤診。不同疾病的治法也是不一樣的,但在一定階段出現相同證侯的時候,方、藥卻是可以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