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級學習要求和難度開始上臺階。許多家長都表示,一、二年級孩子都考95分以上,甚至雙百,但上了三年級,就開始滑坡了,甚至考不到80分。
一、二年級的學習記憶、模仿性內容較多,孩子憑機械記憶,照搬照抄,也能得到好分數。而到了三年級,學習科目增加了,學習難度增加,不再是最淺層表面的知識,需要孩子開動腦筋思考,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相當于小學的'進階階段'。
一般來講,小學低年級孩子的書面語言落后于口頭語言,但從二三年級起,孩子的書面語言開始趕上了口頭語言,且在四年級時,孩子的書面語言開始超過口頭語言。當然,這也意味著在這一時期,孩子大腦的迅速發育和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快速發展。與孩子的智力水平相適應,各個科目內容的難度有了很大提高。
一二年級的學習都是比較直觀形象的,而且容易懂,或者通過一點理解就明白。但是對于三年級,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理解,而且在作業量上有一定的增加,這時候對孩子們的書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為在三年級的時候,他們開始用圓珠筆寫字,不再用鉛筆寫字,很多孩子覺得用圓珠筆他們寫得很快,作業才能完成的快,如果慢慢的寫,太多的作業令他們無法降低速度,所以,在書寫方面,這是一個很大的過渡。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書寫方面,一二年級的時候寫得很工整,老師經常表揚,但是到了三年級,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把書寫不放在心上,書寫方面就會下降。
三、四年級是一個從形象思維(感性)能力向抽象邏輯能力發展的年齡段,更多地需要孩子進行思考、理解式學習;考察的更多是綜合能力,而且難度也會提升很多。拿數學來說,就從簡單的加減計算轉變到大量的應用數學,要求孩子不僅具備良好的計算能力,更要求孩子擁有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時有很多孩子就銜接不上,成績出現落差很正常,能力發展不好自然跟不上,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這就是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的時候都能考90多分,但是到了三年級就只能考六七十分的原因。那么我們的家長和老師,要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到了三年級的時候就會事半功倍。但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助力最大的是家長。
經常有專家說:如果你孩子小學的前四年,包括學前班都認真地努力地陪著孩子,那么在孩子你小學的后三年,甚至,初中高中需要跟在孩子身邊才能培養孩子的時間就會少很多。
因為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一旦養成,這是終身性的,任何人都不能剝奪,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養成。
一二年級的語文以識字和拼音為主,對閱讀和說話要求淺顯,無寫作要求。三年級語文課文的篇幅明顯增長,閱讀理解難度加大,重要詞匯越來越多,情節內容也更為復雜。同時,對孩子課外閱讀的篇目要求增幅很大。
從三年級開始,大量的閱讀理解/非教材的題型開始出現,寫作從1-2年級的看圖寫一句話開始變成寫好200字的文章,如果小朋友在1-2年級沒有合適的訓練,在語文的學習上會突然開始出現滑坡。
隨著教育改革,語文對閱讀和寫作的能力考察其實在不斷的強化,如果孩子沒有很好的在1-2年級積累這方面的能力,那么在三年級短期很難獲得較好的成績。
三年級的語文課本,文字量比二年級大大增加,除了生字,其他不再有拼音標注,對孩子的閱讀能力要求大大增加,既要會讀還有能理解。這是孩子學習的難點所在,不管是內容還是要求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和低年段的閱讀理解不同,除了對字、詞、句的把握,三年級開始閱讀理解更多的是對段落的理解,要學生歸納段落的主要意思以及中心思想。抓中心、中心句詞、關鍵詞句、體會句子的含義等深層理解文本的能力都將從現在開始,一步一步在老師的指導下形成能力。這也為四年級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老師在課堂上會對文章,進行精讀、品讀重點句段,引領孩子逐步體會理解文章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不要操之過急,讓孩子慢慢領悟消化。
孩子閱讀思考性內容迅速增多。一二年級的閱讀,可以從原文中找答案。三年級開始,孩子們要從原文中找到答案,并結合自己的語言綜合起來,才能綜合出自己的答案。如果說三年級開始還是單純的從閱讀里面直接抄答案的話,這種機械性的重復是沒有多大的作用的,只會導致孩子迅速落后。
三年級也是大量積累詞匯的時期,除了課文中需要默寫的詞語,還需要孩子在課外閱讀上積累詞匯。所以,三年級應該讓孩子開始看課外讀物,經典名著中的好詞好句,需要積累下來,讓孩子學會寫這些好詞好句,能夠幫助孩子學會運用最好。
同時,三年級的孩子也要提高背誦能力,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只是背一些簡單的是古詩或者句子,但是到了三年級的時候需要大量背誦,以此來積累寫作素材。這時候我們需要注重孩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2、對寫作能力有了較高的要求
三年級不僅字詞難度增加,還要能夠準確理解詞意并加以運用,能夠迅速領會文章含義并回答問題,能夠寫作300字以上的小作文且有一定文字表達水平。如果孩子的閱讀習慣不好,理解能力跟不上,寫作水平不提高,就有可能掉隊。
三年級作文從寫話過渡到寫小文章,既要有個主題,還要恰當組材,又要有點情感表達,這個臺階跨得有點大。所以很多孩子對三年級的作文很頭疼,首先從技術上就非常的頭疼,他們覺得一二年級看圖寫話非常簡單,但是到三年級寫作文字數增加了,內容又增加了,很多孩子無從寫起。
小學一二年級只是看圖寫話,而三年級卻是實實在在的作文寫作。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說話,把自己的看見的聽見的都說出來。寫作就是我手寫我心的過程。三年級的孩子只要能把他心里的話寫出來就是很棒了。先把心里想的寫出來,然后再慢慢學會潤色。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但是,一些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如魚得水,語文能力突飛猛進;而一些閱讀量少,閱讀能力弱,基礎沒打牢的孩子卻很有可能在三年級走下坡路。
數學是人類的高級思維活動,越往頂層走的時候,需要的各種思維能力就越多,當思維能力不足的時候,掉隊是必然的。小學三年級以前,數學只需要記憶力就可以了,記住一些計算規則就沒問題了;但到了小學三、四年級,光有記憶力就不行了,還要邏輯能力,這時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的孩子就掉隊了。這就有點像打地基起高樓,兒童時期打的地基越深越牢,未來起的樓就越高越雄偉,就越不會中途掉隊。
數學是個很奇怪的科目,它存在著一種'梯次掉隊'的現象。不是說你低年級的知識學好了,高年級的知識就一定能學好。我們常??吹?,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批學生數學成績突然掉了下來;再往后,到了初二、初三時,常常又有一批學生的數學成績落后了;再往后,到了高中時,仍然有人不斷掉隊。這一現象主要原因是:孩子思維能力的地基沒打牢。
2、計算綜合化導致孩子出現差距
一二年級的數學是最基本的加減乘除,三年級的數學則發展到比較復雜的四則運算、分數倍數以及測量、統計等生活運用。比如對于計算的要求,也從簡單的加減變成了混合運算。計算量的增大,會凸顯孩子們計算速度的差異和準確性的重要。
三年級的數學主要就是計算關,孩子們開始學豎式計算,除法計算對孩子們來說是個新領域,需要一定時間消化,同時大量的遞等式計算,以及應用題中有'轉彎'和'障礙'的題目越來越多,需要孩子們有一定的構想能力,以及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如果孩子的計算根基不牢,理解不清題意,抽象思維有困難,就會感到十分吃力。因此,三年級以后出現答不完題的情況,要不就是計算太慢,要不就是題目讀不懂,這不是突然出現的,都是一二年級能力培養沒跟上。
從三年級開始,試卷上出現大量的應用題,對在一二年級只重視孩子運算能力的家長來說,三年級的應用題會讓孩子有壓力,因為應用題考察的不再簡單的是孩子的運算能力,而是對讀題、理解、思考、快速作答的能力,如果孩子連題目都讀不懂,那么在得分最高的應用題上,往往丟分最多。這也是為什么數學的分數開始拉開距離,幾道應用題的距離,足以讓成績變成另外一個水平線。學生拉分科目排行榜第一名就是數學,而且會越拉越大。
4、理解能力導致孩子出現差距
很多孩子數學出現錯題的原因不是馬虎,而是在快速答題時不能準確的理解題意,特別是對于那些要思維繞彎子的題型,他們在短時間內讀不懂,為了完成作業只好快速作答,而結果十有八九都是錯的。
但如果家長帶著孩子慢慢讀題,慢慢理解,孩子基本上都能算出來。其實差的不是孩子的運算能力,而是孩子的思維習慣和閱讀理解的能力!為什么會這樣? 拋開孩子本身的因素之外,都是家長疏忽了對孩子扎實的學習能力基本功的訓練。
另外,數學開始接觸分數、面積等比較復雜的問題,以發展孩子的對比、分類等抽象思維能力,如果孩子學習有困難,家長一定不要掉以輕心。
總之,三、四年級,學校教育開始對孩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要求孩子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要求孩子養成思考和分析問題的習慣等等。很多父母和老師都會覺得,孩子從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如果習慣養得好,到了高年級不用父母和老師過多的操心,孩子的學習自覺性還是很強的,但是如果在低年級沒有把握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到了高年級就會更加難養成好習慣。
與之相呼應,家庭教育也要發生一定的變化,例如家長要更加注重引導孩子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維持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探索欲望等,這一切對孩子今后學業的成功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小學三四年級,孩子的學習逐漸由被動轉向主動,并開始關注學習的結果。此外,他們的認識和興趣范圍日益擴大,開始對自然、社會的因果關系、計算規律產生興趣,希望動手操作,喜歡養小動物,隨著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他們的抽象思維開始發展,閱讀范圍也開始擴大。由于學習的深入,他們的接受能力有了提高,但同時又出現明顯差異,出現了學習分化。
孩子上一二年級時,家長和老師都跟得比較緊,對孩子各方面管理較嚴格,但孩子上三年級后,家長和老師都可能會覺得孩子已適應了學校生活,便不象從前那樣操心了,加上孩子自控能力不強,便容易出現分化現象。
所以,雖說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成績都差不多,但有的孩子基礎比較扎實,有的孩子基礎比較薄弱。由于一二年級學習內容較簡單,所以也就不會出現明顯的差別??墒巧狭巳哪昙壓?,基礎不扎實的孩子學習起來就會感到吃力,成績自然會明顯下降,由此還會引發厭學、自信心下降、上進心不強、自卑等。
因此,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確實不需要特別當真,因為這一時期的成績具有一定的'欺騙性',這一時期,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保護他對于學習的新鮮感和興趣,把目標放在孩子的基礎發展和能力、習慣培養上,才真正事半功倍,并讓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