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連續11個月上漲;資管新規出臺將對短期產品產生影響
長沙晚報記者 陳登輝 通訊員 胡娟
一行三會等部門起草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近日正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一醞釀多時資管統一監管標準出臺,將使得百萬億規模的資產管理市場得到統一監管。
《指導意見》之中干貨頗多。其中“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90天最短期限令”等一旦落地實施,將對短期銀行理財產品造成深遠影響。為何要打破剛性兌付?3個月以下銀行理財真的會消失嗎?圍繞投資者普遍關心的問題,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
連漲11個月,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長紅
根據融360發布的統計數據,2017年10月銀行理財產品共發行10613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63%,同比上升0.02個百分點,這不僅創下2015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也實現自2016年12月起連續11個月上漲。
隨著金融去杠桿的力度逐漸加大,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不斷減少,更多地脫虛向實,資金利用效率也在逐漸提高,所以導致M2增速放緩。“具體體現就是資金面偏緊,通俗來講就是錢少了,自然就貴了,所以無風險市場利率也隨之走高(可以參考10年期國債收益),”長沙銀行銀德天心支行理財經理夏江南分析認為,無風險利率也傳導到了其他貨幣和債券市場,“這些都是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所以理財產品收益也跟隨上行,就好像上游漲價影響到了下游一樣?!?div style="height:15px;">
以某股份制銀行為例,近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普遍上漲了0.1—0.3個百分點,已經突破5%,有的甚至達到5.3%、5.4%。年關將至,夏江南預計金融去杠桿還沒有結束,市場其他因素沒有顯著變化,根據以往經驗,年底的理財收益應該會小幅走高,而幅度就要考慮其他影響因素的情況了。
新規問世,短期理財產品將迎調整
就在銀行理財收益“一路高歌”之時,《指導意見》橫空出世。其中明確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這對銀行理財產品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記者了解到,所謂剛性兌付,其實就是金融機構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當產品到期時,如果收益達不到標的或者出現虧損,機構就自掏腰包把錢墊付給投資者。銀行理財大概有70%是非保本的,但實際上超過99%的投資者都會如約收到銀行兌付的本金和收益,這就是剛性兌付。
業內人士認為,《指導意見》一旦實施,銀行理財將不再是沒有風險的投資品,需要投資人來獨立判斷、承擔。不過,《指導意見》設置過渡期,按照“新老劃斷”原則,允許存量產品自然存續至所投資資產到期。
過渡期為自《指導意見》發布實施后至2019年6月30日。過渡期結束后,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按照規定進行全面規范,不得再發行或者續期違反規定的資產管理產品。
除了對收益的影響,《指導意見》還規定,封閉式資管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根據產品期限設定管理費率,產品期限越長,年化管理費率越低,以此糾正資管產品過于短期化傾向。不少專家預測,3個月以下銀行理財或將消失。
對此,夏江南認為,目前債券和銀行同業市場上還是存在短期標的,例如國債逆回購和銀行同業拆借都有1天、2天、3天、5天、7天、14天等,所以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其實也是可以符合新規要求的,只是有可能在發行頻率或者發行渠道上有些調整,“具體就要看每家銀行的具體情況了”。
后期布局,專家建議學會匹配風險與收益
“其實理財產品之所以有很多種類和期限選擇,就是為了讓每個客戶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產品沒有好壞之分,適合自己的資金和投資周期的就是最好的?!毕慕辖ㄗh,投資者應該盡量選擇滿足自己投資要求的長周期產品,“不過有些規則還是需要注意的,例如一般長期理財產品都不能提前贖回,所以在流動性方面應該考慮更周全,比如把一筆20萬元的資金拆解成幾筆,分別投資3個月、半年、一年的產品,這樣急需用錢的時候也有應急的后備資金?!?div style="height:15px;">
從整個家庭資產的分配上來看,夏江南推薦“4321定律”,合理匹配風險與收益,家庭資產的40%用來投資、30%支付生活開銷、20%作為儲蓄備用、10%購買保險,并且采取恒定混合型策略,即某種資產價格上漲后,減少這類資產總額,將其平均分配在余下的資產中,使之恒定保持一個“4321”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