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到7月初,中國南方地區遭受了罕見的暴雨襲擊,城市內澇、農田被淹,一時間到處都成了一片汪洋。
(圖為洪水后的湘江)
好在近日以來,各地陸續放晴,藍天白云再一次重掌控局面。
(圖攝于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連綿不斷的雨水雖已停歇,但各種常見的皮膚病卻“不甘寂寞”,紛紛使出“看家本事”,讓飽受洪災的人們平添煩惱。
那么,洪災過后,需要防范那些皮膚病呢?
溫暖、潮濕是真菌最愛的居住地,真菌本身也是夏季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
災后天氣轉熱,長期浸泡在洪水中搶險又沒有注意個人衛生,就極容易發生足癬、股癬等真菌性皮膚病,引起足趾縫間浸漬和糜爛,腹股溝內側紅斑、脫屑伴瘙癢,并且可以造成家庭內成員等相互傳染。
因此,趟過洪水后,一定要清洗局部,避免感染真菌。
2
細菌性皮膚病
抗災過程,難免會有磕碰,皮膚受外傷更是家常便飯。
于是,各種細菌也開始攻城掠地。
最常見的皮膚感染性疾病包括丹毒和蜂窩織炎。
前者容易在面部、下肢皮膚破損區出現邊界清楚的紅斑、伴有腫脹和疼痛,嚴重時可以在皮膚表面出現大皰,稱為大皰性丹毒,第一次沒有徹底治療者,還會引起復發性丹毒,導致象皮腫樣皮膚改變。
后者也是在皮膚破損后細菌入侵引起,但邊界相對不清晰,但侵犯深度更大,也會出現紅腫熱痛的表現。
因此,當皮膚出現紅腫、疼痛時,不要掉以輕心,一定要及時就診,以免耽誤診斷和治療。
3
過敏、濕疹類疾病
過敏的人群總是不經意間受傷。
洪水不但可以侵田占地,其中夾雜著不知道多少種可能引起皮膚過敏的物質,當接觸洪水后,可能會誘發過敏、濕疹類皮膚的復發和加重。
因此,如果接觸水源后,以往的過敏性皮炎癥狀加重,就要盡量避免再次接觸,并盡快用藥,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洪水可能夾雜著引起皮膚過敏的物質)
4
病毒性皮膚病
日常生活中,聽到最多的、最不陌生的就是“消炎、消炎”,總覺得用上抗生素就會降服疾病,萬事大吉。
但實際上,真正的老大是病毒。
由病毒引起的皮膚病種類遠遠超過細菌性皮膚病。
常見的病毒性疾病,如單純皰疹、帶狀皰疹。
單純皰疹是在口角出現紅斑和簇狀水皰,伴有疼痛,很多人以為是“上火”,其實這是一種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膚病,與體內有無“火”沒有任何關系,每當抵抗力下降就會再次出現。
而帶狀皰疹表現為單側軀體的帶狀分布紅斑、上邊有成群的小水皰,伴有劇痛,容易發生在肋間神經、三叉神經分布區域,也是病毒在人體抵抗力低的情況下乘虛而入所致。
這兩種病毒性皮膚病往往在人們得不到足夠的休息,過度勞累,免疫力低下時發生,而抗擊洪水的連夜作戰恰好是人體虛弱、病毒容易入侵的最佳時機,因而需要在易感人群中提高警惕。
還有一個容易侵犯嬰幼兒的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其傳播途徑就是不注意手衛生,密切接觸攜帶病毒者引起,容易在災后密集的人群內發生大規模流行。
5
心因性皮膚病
很多皮膚病的發生和加重與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如神經性皮炎和銀屑病,因此,面對洶涌而來的洪災,心理的焦躁不安和緊張可能是誘發神經性皮炎和銀屑病的復發和加重的因素之一。對于上述易感者需要進行合適的心理疏解。
(心理因素也可能誘發皮膚病,圖片來源網絡)
夏季是各類昆蟲活躍的季節,洪水肆虐更容易滋生蚊蟲,導致蟲類繁殖加速,引起蟲咬皮炎,常見于下肢、腰腹部的紅色紡錘形皮疹,嚴重時可有水皰,伴劇烈瘙癢。
此外,還有一類特殊的蟲子——隱翅蟲,專在夜間活動,在人體皮膚停留時被當場處置,其體內的分泌物可以引起紅斑、水皰伴有疼痛,有時發病部位特殊,還需要與帶狀皰疹相鑒別。
因此,戶外搶險救災,也要注意防范蚊蟲的叮咬。
預防重于治療,對于常見的、慢性皮膚病更是如此,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就像對抗洪水的堤壩一般,需要格外的保護和關注。
(作者系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皮膚性病科主治醫師)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