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時候,“自律比放縱更自由”13。為了說明這個聽起來不可思議的結論,我在腦海里構想了這樣一個極端的場景:如果生活窘迫的我們面對兩個選擇,要么繼續飽受饑寒;要么接受他人為我們提供的另一種錦衣玉食的生活,條件是為他陷害一個無辜的人,使之鋃鐺入獄、家破人亡。我們會怎么選擇?毫無疑問,這兩種選擇中,無論哪一個都不是我們愿意接受的,但即使如此,我仍然相信在慎重的權衡之下,很多人會選擇前者,即使那會使我們錯失榮華富貴的機會。
那么我們為什么會這么選擇?當我們選擇了前者,其實我們是選擇了對自己的欲望加以節制,也即“自律”。我們之所以如此抉擇,是因為比起“饑寒交迫”的皮肉之苦,我們更無法忍受自己良心的卑污;比起“貧窮”給我們帶來的“不自由”,我們覺得“良心不安”“心存愧疚”“食不下咽”“睡難安枕”是更大的不自由。換言之,在這個情境中如此這般做選擇的人業已用行動證實,對他們而言“自律比放縱更自由”,內心更安寧而更趨自在。
我們都明白,一個人不可能達到“絕對自由”,就像一個人不可能徹底“無拘無束”。有一些“自由”,作為人類,永不可得,比如“長生不老”。作為一個凡人,我們注定會衰老、會生病、會死,我們必須服從這些令我們“不自由”的自然規律。同時,我們還注定了要受到來自生活的種種“限制”,比如求而不得、得而復失、失不再來,有時我們把這樣的無可奈何又不可抗拒的“限制”稱為“命運”。還有些“約束”,是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員不得不承受的,比如“法律”。不論我們愿意不愿意,不論我們自我感覺自由不自由,其實我們每天都身處于約束之中,我們從未享受過也終不會享受到所謂的“完全的自由”。
所以,從人的一生來看,“無往不在枷鎖之中”14。所謂的“自由”,不是跳脫于所有枷鎖之外的輕盈無礙,而只是“戴著枷鎖盡情舞蹈”,從最終的效果來看,人終究不是神,不可能真正“心想事成”,所謂的“自由”“并不意味著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著“能拒絕自己不想做的”15。
如果生命注定伴隨著枷鎖,那么一個人的自由就體現在他面對不同的“枷鎖”時做了何種選擇:如果他選擇心靈的“輕歌妙舞”,那么他也就選擇了給沖動的“欲望”套上枷鎖;如果他選擇的是在縱欲的享樂中盡情舞蹈,那么他不得不給自己的理性戴上了鐐銬。前者在理性的“自律”中實現了內心的自由——安寧,后者在激情的“放縱”中滿足了欲望的自由——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