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記者 王娜
沒有當紅鮮肉小花,只有才女學霸;沒有狗血逗霸,只有吟詩作賦……前晚,央視文化益智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收官之戰猶如一股清流,讓億萬觀眾放下手機,靜靜感受中華文化之美。來自上海復旦附中的16歲高中生武亦姝勇奪冠軍,這個詩詞量2000首、把陸游當作“男神”的00后萌妹子,一夜躥升“網紅”行列。湖南衡陽伢子彭敏則獲得亞軍,此前,他還先后獲得《中國成語大會》和《漢字聽寫大會》的冠軍。
憑借深厚的古詩詞素養,節目中多位參賽學生實力“圈粉”,有人說這才是00后的正確打開方式,更有人因此愛上了古詩詞;然而也有人質疑,會背那么多詩又怎樣,高考又不考。馬上就要開學了,不少家長也在糾結,孩子到底要不要背那么多古詩詞?我們又該如何讀詩?昨日,記者就此采訪了多名專家和家長,并獨家對話彭敏。
本報調查 超六成市民要求孩子學詩詞
《中國詩詞大會》這檔文化益智節目,在這十幾天里刮起一陣收視狂風。據央視數據顯示,這個節目全部10期累計收看觀眾達到11.63億人次。看過比賽,有的孩子拾起了詩集,開始背詩了,也有不少家長馬上給孩子列出了必看書單。“看這個節目時,很多題目我小孩都會跟著答。他很感興趣,幾乎一期不落全程追看,‘人生自有詩意’已經成為他的口頭禪了。”長沙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
本報近日通過長沙晚報官方微博發起了一項關于“是否該要求孩子熟讀古詩詞”的投票,64.6%的人認為多學古詩詞有益提高素養,會要求孩子每天都學。
“我們遠離傳統文化太久了,帶著孩子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很有意義。小孩子現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這些詩詞的意思,但浸潤在古詩詞里,對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滋養。”家長李先生認為,在網絡文化流行的今天,學習古詩文能夠讓大家提升審美素養,提高語言表達層次,對抵御粗鄙的網絡語言發揮積極作用。
“會背那么多詩又怎樣,高考又不考!況且孩子不理解的東西,你硬要他去背有什么用。難道你忘記了自己小時候被強制背誦唐詩宋詞是多么痛苦嗎?”也有家長表示質疑,為何要熟讀這么多首古詩詞。
學校做法 教小學生吟唱經典古詩詞
事實上,怎樣讓孩子們在繁重的課業負擔之余,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滋養,這是當下眾多長沙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長沙高新區,一套凝聚著兩百余名專家學者心血、由近百名骨干教師參與編寫的12冊《中華最美詩文選》,于2016年秋季進入所有中小學校,成為孩子們的國學教育必修課。在岳麓區,各個學校也在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懈努力,比如博才咸嘉小學、博才寄宿小學等均十分注重學生學習國學內容和誦讀練習,其中博才咸嘉小學以中華古詩詞經典誦讀為突破口,順應“回歸國學,崇尚經典”的教育潮流,在古詩詞教學上推出許多有效措施。
“我們的古詩詞教學不光是誦、背,還有經典的吟唱,語文老師音樂老師齊上陣,教孩子們吟與誦,孩子們從一年級開始就會吟誦《聲律啟蒙》《千字文》等經典篇章,而《慈母吟》《明日歌》《春曉》等詩篇,孩子們會用朗朗上口的吟唱表現出來。”博才咸嘉小學語文教研組組長吳輝輝介紹,每年4月是學校的“古詩吟唱”活動月,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經典詩詞吟唱”比賽;晨誦、午讀、寒暑假,學校老師也會指導孩子們閱讀經典。
據了解,博才咸嘉小學針對每個年級自主研發了《國學》閱讀篇目,從低年級的古詩到中年級的詞再到高年級的篇、賦,古詩詞教學呈梯度發展,旨在通過小學六年提升學生整體詩歌素養;學校還專門成立了“國學研究院”,開設的《賀老師講國學》欄目更是成為學校的一張名片,深受老師和學生喜愛,幾年來,《詩經》《唐詩》……陸續通過學校云平臺進行直播。
專家觀點
“詩詞熱”的背后是文化自信
“詩詞有一種無形的有用。”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楊雨表示,詩詞能幫助孩子了解蟲鳥禽獸、山川河流,了解自然萬物,人們可從詩句中感悟什么是“清明時節雨紛紛”,什么是“陰陽割昏曉”,當然你大可以從物理、地理的角度去理解,但遠沒有中華詩詞的意境之美。我們總是教育孩子要孝順父母,但是,相較于道德的說教,用抒發真情的詩句來傳播真善美的效果其實更好。比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樣的經典詩句流傳至今除了因其高超的文學技巧外,其中直擊人心的情感力量更加令人動容。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一直牢牢地扎根在民間。《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傳統文化的流行正體現了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楊雨表示,國人的文化自信一直都在,現在的詩詞熱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此前老百姓沒有潛藏的對詩詞的愛好,僅憑一檔節目不可能掀起這樣大規模的熱潮,只能說《中國詩詞大會》這類節目把人們隱藏的詩心激發出來了。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的古國,即使在歷史上有過好幾個文化斷層,但我們悠久的文化仍然傳承下來并且煥發出勃勃生機。我們有理由相信,每個中國人都是有詩心的,它沒有斷,一直有萌芽在心里,只是需要外部的力量來激發,就好比睡蓮的種子,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下也許就能變成盛開的蓮花。”吳輝輝說,詩詞的作用絕對不只是出現在學生時代試卷中的標準答案,而是帶給我們整個心靈的滋養。
對話彭敏
詩詞與國人的文化血脈聯系最緊密
記者:你在比賽中是否如傳言所說“放水”武亦姝?
彭敏:不存在放水之說。因為現場的不可控因素,我的心理壓力更大一點,失誤率較之武亦姝更高。自去年以來,我一舉拿下了《中國成語大會》和《漢字聽寫大會》的冠軍,又進入了《中國詩詞大會》最后一場冠軍爭奪賽,如果再度折桂,我便將成為“三冠王”,這種誘惑誰能擋得住?而武亦姝本身實力超群,小小年紀更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古典文化的陶冶下,她的性格特別的天真無邪,這讓她毫無壓力,輕松對戰。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得到這樣的結果我很服氣。
記者:你如何看待《中國詩詞大會》?
彭敏:我出生于衡南縣泉湖鎮,高中畢業于衡南一中,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本科,隨后考入北京大學讀研究生。對于《中國詩詞大會》的爆紅,我認為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詩詞一直以來都是與中國人的文化血脈聯系最緊密的,《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讓國人內心深處被隱藏的詩情迅速發酵,點燃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也燃爆了觀眾對自我的自信。
記者:詩歌于你而言意味著什么?
彭敏:一個愛好文學的民族同不愛好文學的民族是有明顯差別的,就像一個飽讀詩書但不夠富有的人和富有但缺少文學修養的人站在一起,他們所體現出的風貌、氣質完全不同。詩歌可以重塑國民性格和靈魂氣質,這就是“無用之用有大用”。對青少年來說,詩詞是弘揚傳統更好的媒介,它篇幅短小,可隨手拈來幾首,不必非要去翻《全唐詩》。它不同于大部頭的經典文獻,沒有說教意味,更容易提升人們的審美,浸染靈魂。
相關鏈接
《中國詩詞大會》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是央視科教頻道原創的一檔大型演播室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從1月29日首期開播,截至2月7日,連播10場。節目組從全國各地精心挑選不同年齡段、不同行業的100位詩詞達人,他們中既有大學教師,也有普通農民,還有在中國學習工作的外國留學生,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歲兒童。是詩詞,讓他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