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曾經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她們曾經紅透半邊天,她們曾經家喻戶曉。
也許你對她們不了解,也許她是你心中的女神!
小編盤點下百年來國內那些紅極一時的女明星,因為跨度大,難免有所疏漏,敬請諒解。
有些女明星年代偏長,有些女明星是現代當紅的。
阮玲玉 30年代女明星的代表
阮玲玉(1910~1935)是中國第一位得到社會廣泛贊譽的女演員。阮玲玉自1927年主演第一部影片《掛名夫妻》起,在29部影片中飾演角色。她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的電影表演藝術擺脫文明戲模式化表演桎梏、走向現實主義真實表演道路的開始。阮玲玉在短暫的一生中創造了舊中國各個社會階層的婦女形象,尤其是她在《神女》中飾演的那位被污辱被損害的女性,在表演上最為出色。當《神女》在國外重新展映,仍閃耀著不朽的藝術光彩。玩玲玉在表演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真摯、樸實、自然、清新的獨特風格,她那飽滿的熱情、嫻熟的技巧、獨特的手法,使她達到了默片時代中國電影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
電影作品
胡蝶 中國首位影后
30年代和阮玲玉并稱的女明星的代表
胡蝶(1907~1989)的表演生涯一直從20年代末延續到60年代。然而,她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三四十年代。30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她把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刻畫得相當成功。在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受到好評。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藝術的高峰。胡蝶飾演過娘姨、慈母、女教師、女演員、娼妓、勞動婦女等多種角色,她的氣質華貴脫俗,表演上溫良敦厚,一度被觀眾評為“電影皇后”。胡蝶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成為三四十年代我國最優秀的演員之一
白楊 40年代末50年代初女明星代表
白楊(1920~1997)的成名作是1936年主演的《十字街頭》。在這部影片中,她與趙丹配戲,扮演一紗廠教練員楊藝英,比較成功地塑造了這一充滿幻想、幼稚的資產階級青年女性形象。40年代,她主演《八千里路云和月》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白楊的藝術生涯一直延續到60年代,先后拍攝了《為了和平》、《祝福》、《金玉姬》、《冬梅》等影片。特別是1956年她在《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形象達到了她表演藝術的高峰。白楊在后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優美、自然、含蓄、鮮明的表演風格,透露出東方婦女特有的神韻。
周璇 40年代女明星的代表
一代歌后“周璇”的名字可以說是國語流行曲史上一個金字招牌,號稱“金嗓子”,她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一副名副其實的好歌喉,不僅音色細嫩、音質甜美,而且吐字清晰,經過麥克風傳將出來更是委婉動人。就是不愛聽國語流行曲的人,也會對她那燕語鶯聲一般的歌喉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加上電影明星的身份和曲折凄涼的身世,因此深受大眾的青睞與關心!
童年被賣為周家養女。 1931年 參加上海明月歌舞團,因主演歌舞《特別快車》而嶄露頭角。后入新華歌舞社。主演1934年 在上海各電臺聯合舉辦的歌星比賽中名列第二,成為十大歌星之一,被譽為“ 金嗓子”。七大歌星之首(另外六位是白光,李香蘭,姚莉,白虹,吳鶯音,龔秋霞) 1935年 從影,在天一影片公司拍攝的影片《美人恩》中扮演角色。 1936年 入藝華影業公司,主演《喜臨門》、《滿園春色》等影片,新華影業公司拍攝的影片《狂歡之夜》中扮演角色。 1937年 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影片《馬路天使》中扮演女主角小紅,成功地塑造了在舊社會受盡侮辱和損害,但對前途抱有美好理想的歌女形象,為其表演藝術的代表作。八一三事變后參加大型話劇《保衛蘆溝橋》的演出。后隨上海劇藝社赴菲律賓宣傳抗日救亡。 1938年 任上海國華影業公司演員,主演《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西廂記》等近二十部影片。 1943年 在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主演《漁家女》、《紅樓夢》等影片。抗戰勝利后赴香港,相繼主演《長相思》 、《各有千秋》、《憶江南》、《清宮秘史》等影片,并在文華影業公司攝制的影片《夜店》中扮演角色。 1950年 回上海,參加影片《和平鴿》的拍攝,因患病而未竟。 1957年 周璇在拍戲時舊病復發,被送入精神病醫院,最后,在掙扎中因腦炎而離開了人世,享年39歲。
上官云珠 40年代女明星代表
上官云珠(1920年3月2日-1968年11月23日),江蘇江陰長涇鎮人,女,名均犖,字超群,小名亞弟,又名韋亞君(1937年),其全家為了避戰亂而到上海。韋君犖最初在何氏照相館當開票員。(1940年)考入華光戲劇學校習話劇,繼人新華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學習,改用藝名上官云珠(當時的著名導演卜萬蒼為其取的藝名)。(1941年)開始演藝生涯,首演話劇《雷雨》(飾丫鬟四鳳)獲得成功,后進入電影行業,主演的代表作有《天堂春夢》、《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麗人行》、《希望在人間》、《烏鴉與麻雀》、《香飄萬里》、《枯木逢春》、《血碑》、《早春二月》、《舞臺姐妹》等。1952年,在全國第一屆優秀電影評比中,《烏鴉與麻雀》獲金質獎,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文革”期間遭到迫害,因不堪忍受折磨于1968年11月23日凌晨3時跳樓自殺。 上官云珠父親韋亞樵,母親金氏。韋均犖1936年輟學與當地富家二少爺張大炎(其兄張大烈)結婚,生一子張其堅。1943年離婚后上官云珠先后與姚克(生一女姚耀)、程述堯(生一子韋然)、賀路結婚。 陳復官著有長篇紀實文學《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40年代主演過“國色天香、“黑衣盜”等影片。參加拍攝“亂世兒女”等片。1954年起任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新中國成立后,參加拍攝“南島風云”“今天我休息”等片
秦怡 50年代女明星的代表
秦怡(1922~)天生麗質,兩只大眼睛特別吸引人。著名劇作家吳祖光說:“她的美麗身姿和特別明亮的一雙眼睛把許多人吸引住了。”電影界漂亮的女明星不少,但像秦怡這樣有成就的不多。她從不以天生麗質為滿足、為本錢,她更注重勤奮進取,她的成功靠的是真本事。在抗戰時期,她就與白楊、舒繡文、張瑞芳,一起被稱為抗戰大后方的重慶影劇舞臺上的“四大名旦”。1947年,抗戰勝利后秦怡回到上海,作為特約演員,先后在《忠義之家》、《無名氏》、《遙遠的愛》、《母親》、《失去的愛情》等影片中飾演主要角色。
新中國成立后,秦怡任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演員劇團副團長,曾主演《農家樂》、《馬蘭花開》、《兩家春》、《摩雅傣》、《北國江南》、《夢非夢》等影片,并在《女籃5號》、《鐵道游擊隊》、《林則徐》、《青春之歌》、《雷雨》、《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83年由她主演的電視連續劇《上海屋檐下》(兼任藝術顧問),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響的表演技巧和具有東方女性魅力的風韻。她參演過30幾部影片,無論是大角色、小角色,甚至是“跑龍套”的群眾角色,她都全心全意去演,以真實、自然,毫無矯揉造作的演技征服了幾代影迷。
林青霞 80年代港臺女明星的代表
有“永遠的東方美人”之稱的林青霞,是國際影壇知名的華人女星,縱橫電影界20年,獲得不少影后頭銜,卻選擇在40歲那一年嫁給香港商人邢李源,從此淡出影壇,她戲劇性的生涯轉變,讓人印象深刻。林青霞16歲豆莞年華之際,在西門町被星探挖掘,以電影《窗外》的女主角江雁容迅速走紅,成為影壇最閃亮的一顆新星。1975年,21歲的她在中影《八百壯士》中,飾演泅水渡江為八百壯士贈旗的女童子軍楊惠敏,隔年就獲了第22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星運好得令人咋舌。不過,最讓影迷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她演《我是一片云》、《月朦朧鳥朦朧》等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與秦祥林、秦漢兩位銀幕情人搭檔,和林鳳嬌四人稱為“二林二秦”,叱咤影壇,尤其她與秦漢的一段情,更是影壇的一段佳話。雖然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但林青霞一直很努力轉型,希望在演技上下更多的功夫,因此她曾在1980年赴美進修表演,1984年又到美國圣地牙哥國際大學進修表演的相關課程。1985年到香港后,林青霞的戲路有了更多元化的轉變,她與成龍合作《警察故事》,1990年更以《滾滾紅塵》,獲得第27屆金馬獎影后。截至1994年息影前,林青霞還拍了《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六指琴魔》、《重慶森林》、《東邪西毒》等片,尤其她在《東方不敗》中忽男忽女的表現,直到現在都還讓人津津樂道。從瓊瑤劇中的長發清純女生,到后來冷艷孤傲的“東方不敗”,林青霞塑造了無數經典形象,至今仍被奉為走下神壇的大美人。
劉曉慶 80年代大陸女明星的代表
獲得3屆百花獎影后 1屆金雞獎影后
她曾經是中國最著名的電影明星,先后拿過六次“金雞”和“百花”獎,就是現在,她也還身處影視攝制第一線。她又不僅僅是一個電影演員,和同齡人一樣,她經歷過20世紀下半葉中國所有重要的歷史時段:三年自然災害、“文革”、改革開放,下過鄉,當過農民、工人、解放軍,比多數同齡人幸運的是,由于她的表演天賦、個人努力和機遇,劉曉慶成功地改變了個人命運,由一個普通的只受過中學教育的川妹子,成為眾所矚目的電影明星。作為女演員,她得到的評價是“表演戲路寬廣,善于捕捉形象,運用生活細節刻畫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劉曉慶和我們一起見證了中國社會天翻地覆的大變革,從價值觀到生活方式,從有形的城鄉風貌到無形的心靈世界,困惑和不解、苦澀和歡愉,劉曉慶和我們一樣感同身受。她演戲、寫書、走穴、開公司——面對每一次時代大潮,劉曉慶都作出了自己的呼應。無論你喜歡她,還是厭惡她,認為她有個性也好,自大狂也罷,劉曉慶,這個二十多年來持續引起關注的電影明星,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劉曉慶”已經成了一個詞匯,就像改革開放、個性解放、下海等詞一樣,成為我們理解昨天的關鍵詞之一。
張曼玉 90年代港臺女明星的代表
被時光雕刻的美人
“對于一個有實力的女演員而言,是不會在乎走在紅地毯上時的裝束的。”2004年成為戛納影后之后,張曼玉用優雅而溫情的方式記下“這一生中難忘的時刻”,美麗的自信卻呼之欲出。張曼玉最大的優點就在于,能在塑造千面人物的同時又展示出屬于角色的特有魅力,而能做到其中的一點,就足以使一個演員獲得成功了。
《阮玲玉》里她的美麗哀愁、《滾滾紅塵》中她的靈動彗黠、《新龍門客棧》里她的潑辣狐媚、《花樣年華》里她的隱忍孤寂……張曼玉20年的演藝人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句:“所謂美女,是時光雕刻成的!”一個女人在歲月與鏡頭里不斷地修正著自己,讓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做不會隨時光被遺忘的優雅風骨與美麗。
鞏俐 90年代大陸女明星的代表
獲得2屆百花獎影后 2屆金雞獎影后
威尼斯電影節影后『大陸女演員首次榮獲國際大獎』
稱得上中國影壇的一個奇跡,由于與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成功合作,在短短四五年的時間里,她從戲劇學院的學生成長為一名國際知名影星。她是中國女星的國際代言人。她創造了中國影人闖蕩世界影壇的奇跡。她是第一個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獎的中國女演員,第一個代言法國化妝品品牌歐萊雅的中國女星,榮獲法國騎士榮譽勛章,被“Peoplemagazine”收錄為世界上最美麗的50個人之一,加拿大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上的特別獎,第51屆戛納電影節的特邀嘉賓,被奧斯卡委員會接納為會員,還是柏林、威尼斯、東京等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當年從紅花轎中走下來的九兒,呼啦一下就把這么多的耀眼光環都攬于懷中。
鞏俐是山東濟南人。1985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后留校任話劇研究所演員。大學二年級時,她被首次執導的張藝謀選中,在影片《紅高粱》中扮演女主角九兒。鞏俐的表演雖略嫌稚嫩,但清新可人,顯示出良好的潛質。而隨著《紅高粱》的聲譽日隆,鞏俐也在海內外聲譽大震。接著她在《一代妖后》和《代號“美洲豹”》中分別飾演配角。1989至1990年間,鞏俐又主演了張藝謀執導的兩部影片《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都是舊時代深受家族壓抑的女性形象。鞏俐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的總體走向和特定情景下的不同心態,她的表演開始走向成熟。使鞏俐的表演邁向高峰的是1992年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片中演員賦予角色的生活實感深深打動了觀眾,秋菊不僅使鞏俐榮膺“金雞”、“百花”雙料皇后,而且在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這是大陸女演員首次榮獲國際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