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的特點 嫁接苗是由砧木和接穗兩部分組成的。其優點:首先,可以利用砧木的某些性狀和特性如矮化、喬化、抗寒、抗旱、耐寒、耐鹽堿、抗病蟲等增強栽培品種的抗性和適應性,以擴大栽培范圍;其次,接穗是取自成熟階段、性狀已穩定的優良品種植株,因此能保持母本品種的優良性狀,生長快,結果早。 第三,用嫁接方法繁殖系數大,對于壓條不易繁殖的品種和無核品種,必須用嫁接方法才能大量繁殖苗木。在育種工作中,利用嫁接苗可以保存營養系變異(芽變、枝變),還可以促使雜種苗提早結果而加速選育工作。 嫁接繁殖原理 嫁接成活的原理是:砧木與接穗的形成層細胞緊密接觸,在適當的溫度、濕度條件下,由于受愈傷激素的作用,砧、穗形成層細胞旺盛分裂而產生愈傷組織,進而形成新的形成層,向內分生木質部,向外分生韌皮部,使砧、穗之間的維管系統連接,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共同組成一個新植株。因此,嫁接成活與否,與氣溫、水分條件,砧木、接穗的質量,嫁接技術等密切相關。只有在滿足嫁接成活的條件時,嫁接才能獲得成功。 砧木的選擇 枇杷的優良砧木應該是與優良的品種具有良好的嫁接親和力,接穗在其上生長良好,使嫁接的幼樹能早結果、早豐產、品質好,成年樹連年豐產、穩產、質優、經濟壽命長、適應性強、抗逆性強。枇杷的砧木以本砧為主,個別地方用石棉、慍悖、赤葉枇杷作砧木。 本砧凡栽培品種的種子,播種后所得實生苗都可作枇杷砧木。采用本砧嫁接成活率高,生長結果好。但其根系稍深,在表土淺的干燥地或低濕地均不適宜,在肥沃地因直根易深入土中,致使枝條易于徒長,容易擾亂樹形,且延遲結果,減少產量。因此,在苗木定植時;宜剪去主根,不使其繼續垂直延伸入土中。 石楠江蘇省吳縣果農用石楠作為枇杷砧木。石棉又名千年紅,俗稱墳頭樹,為我國中南部常綠小喬木,在華東、華中地區丘陵山林中廣泛野生。用石榴作砧木嫁接的批把壽命長,生長發育良好,豐產,根系發達,耐寒耐旱力均較強。它適宜于丘陵地區栽培,且不受天牛的為害,但初結果時,果實大小不整齊,品質稍差,著色不佳,經幾年結果后有好轉。石楠有白皮種和紫皮種之分,白皮種嫁接成活率高,生長結果也較佳。 慍悖 慍悖為落葉樹,可以扦插繁殖。用它與枇杷嫁接易成活,其后生長發育良好,適于低溫土地或較冷地區使用。用棍棒作砧木,能豐產,品質優良,成熟期提早。另外慍悖具有明顯的矮化作用,便于集約化密植栽培。但是,由于慍悖砧根系淺,怕干旱,適宜在肥沃濕潤的土地上栽培,不宜在多風的山坡或干旱地種植。 臺灣枇杷 稱赤葉枇杷,耐寒力較差,適于臺灣、廣東、廣西、福建等高溫地區作砧木,其生長結果與本砧相似。 砧木和接穗的準備 砧木的培育方法與實生苗的繁殖方法相同。嫁接前半個月應給砧木苗除草、松土、施肥,如遇干旱應在嫁接前5天灌水。接穗應采自豐產、穩產、優質、無檢疫性病蟲害的健壯母本樹,選擇樹冠外圍中上部生長充實、粗細適中、葉片完整且濃綠的1~2年生枝為最好。以1年生枝作接穗的由于形成層分生能力較強,容易愈合,成活率高。2年生及多年生枝的成活率稍差一些。接穗一般隨采隨用。應在晴天早上露水干后或下午陽光較弱時采接穗。接穗剪下后立即摘去葉片,每50~100條包成1捆,標明品種和采集日期。接穗需要外運時,應附上品種標簽,并用塑料薄膜或其他保濕包裝材料包好,裝入布袋或木箱中,以保持水分。運到目的地后立即開包將接穗用濕沙埋藏于陰涼處。貯藏過程中要經常檢查,調節好沙的濕度,并剔除腐爛接稿,防止蔓延。 時間和方法 砧木粗度達1厘米左右時即可嫁接。四川、浙江、江蘇一般采用枝切接或枝腹接和剪頂留葉切接法。福建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試驗推廣的芽接育苗技術,效果很好。 1.切接 常在春季2~4月份進行。切接時機以早春砧木樹液己流動、枝梢萌動以前為最好。選粗度0.6厘米以上、生長健壯的1~2年生砧木,在距地面10~15厘米處剪斷,選平滑的一邊以稍傷木質部垂直切下,切口長約3厘米左右。并將切開的皮層去掉上部的2/3,留下1/3。接穗長3~5厘米,于芽上3毫米剪斷。用較平直的一面做長削面,先在背面呈30度角削一刀,然后翻轉削出3厘米長削面,微露木質部,將接穗長削面與砧木切面的形成層對準,接穗切口高于砧木,用寬1.5 厘米、長30厘米的嫁接薄膜帶在接口處捆縛2~3圈后,將薄膜帶下端向上蓋住接穗及砧木切口,把上端的薄膜帶自上而下捆縛并微露芽眼。如果接穗和砧木的粗度不同時,則使一邊形成層對齊即可,并封嚴砧木和接穗上部切口,使兩者形成層密切接合,防止雨水侵入。在干旱地區干旱年份應套上大小適當的薄膜袋,外面再套上報紙袋,成活后去掉。 2.腹接 接穗的削取同切接法。砧木不剪斷上部,僅在其接近地面10厘米處,用利刀與砧木呈45度角斜切,深達木質部,將接穗插入,使砧木與接穗的形成層相互吻合后用薄膜條捆緊。秋季腹接應摘除砧木頂芽頭,控制砧木生長,待春季接芽成活萌芽時再將砧木在接口處剪斷頭,砧木剪口最好用塑料薄膜封閉或涂上保護劑,以防止失水干燥而影響成活率。也有在腹接成活后采用倒砧法進行管理的,即在接芽對面的上方2~3厘米處折斷砧木,保留部分莖干與砧木相連,使上下部水分和養分尚有部分相通,以有利于愈合成活和接芽生長,待接芽的第一次新梢充實后再把砧木的上部莖葉全部剪除。 3.剪頂留葉切接法 在特別溫暖的地區,枇杷苗木生長迅速,播種后一個月按10厘米×15厘米的株行距間苗。第二年不移栽,待春季砧木頂端粗0.8厘米以上時,在頂端葉片深綠色與淺綠色交界處剪去嫩梢,保留剪口下的葉片,在砧木斷面上進行切接。此法易操作,成活率高,苗木生長快,比普通切接法早1年出苗。 4.芽接育苗技術 枇杷的腋芽瘦小,有的只有芽痕,過去認為芽接不易成活,很少應用。福建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試驗推廣的芽接育苗技術,成活率達80%~90%,節省材料,且能大規模推廣。嫁接時間一般在3~10月份,尤以在秋季為多。通常1~2年生小砧木即可進行芽片貼接。嫁接時選砧木表皮光滑的一側,在離地10~20厘米處用抹布擦干凈嫁接部位,用刀自下而上劃二條平 行的切口,寬約0.6~0.8厘米,長約3厘米,深達木質部,使切口上部交叉,連接成舌狀,隨后從上向下,將皮層挑起,切下上半段的大部分皮,留下小半段,以便夾放芽片。如天氣過分干旱時,砧木剝皮困難,可以在嫁接前10~15天對苗圃地灌水或澆水。接穗應選生長充實、節間稀、葉柄小、芽點處覆蓋有白色茸毛的1~2年生長枝,徑粗1厘米左右。在穗條中部削取長2~2.5厘米,寬0.6厘米不帶木質部的芽片,芽片成長舌形,正好嵌入砧木的切口處或稍小。然后將砧木上留一小半的皮蓋在芽片上,用寬1.2厘米的塑料薄膜條自下而上纏繞,上下圈重疊1/3,一般接后約25天愈合。如解開薄膜條檢查不成活可以接。如芽接已成活,解開薄膜條7~10天后,在接芽上方將砧木剪斷其直徑的4/5,自剪斷處折斷,使1/5的砧木皮與莖稈還相連,上下水分及養分仍相通,而一部分養分供應給接芽,待接芽萌發并抽出第一次新梢,其上至少有成熟大葉4~5片或更遲些,待新梢停梢后,再將砧木上的枝葉全部剪藏,剪砧時間過早,接芽抽出的枝葉所制造的養分還不足以滿足自身的生長需求,過遲砧木剪口愈合困難,會影響苗木出圃時間。 嫁接苗的管理 1.破膜露芽接芽開始萌發時,用刀尖仔細挑破妨礙接芽萌發的嫁接薄膜。 2.檢查成活率和補接不論是枝接或芽接,嫁接后20~30天 即能辨別是否成活。一般可從接芽和葉柄狀態來檢查,凡接芽新鮮、葉柄一觸即落的為已成活,因其已形成離層。如接芽干癟,色澤焦黃甚至灰黑,芽已干枯,有的接穗頂端發黑,則表明未接活。凡未成活的要及時補接。 3.解除薄膜在春季切接的在夏末秋初才解除包扎的薄膜,過早易導致死亡,過遲不利于愈合。 4.除萌系指在砧木有萌蘗發生后及時除去。 5.立支柱及遮蔭 枇杷新梢枝嫩葉大,容易被風吹斷,應插支柱用薄膜帶或麻繩綁成“8”字形。由于春季嫁接成活后枝梢尚未完全老熟,就轉入高溫干旱的夏季,因此可以采用搭蔭棚或種其他豆科作物遮蔭,進入秋季后逐步使幼苗充分見到陽光,以促使其老熟。 6.肥水管理與病蟲防治 在嫁接成活后的5~7月份,每隔15~20天施1次10%~20%的人糞尿加少許尿素。8~9月份施肥濃度稍大些,10~11月份濃度更大些,并適當增施一些磷鉀肥,以提高苗木質量。施肥要結合防澇抗旱進行,天氣干旱時要及時澆水,暴雨后要及時排水。苗圃主要病害是炭疽病、灰斑病等,蟲害主要是地老虎等地下害蟲,要注意及時防治。具體方法見病蟲害防治部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