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圣母廟位于山西平順縣北社鄉河東村10余米高的土丘上,東、南、北三面環山,峰巒聳秀。為一處集宋、元、明、清四代的建筑群。廟建筑布局有序,手法古樸。其地“中延一麓,南北兩河環抱,三澗相拱,九峰來朝”,自然風光壯美。據殿內元中統二年(1621)碑記載,該廟創建于隋唐,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重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新建祠西北角九楹、東北角八楹,重修正殿、后土殿、李靖王殿等,形成了完整的建筑布局。明洪武、正統、嘉靖、天啟、崇禎,清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光緒年間屢有修茸。寺廟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有山門、獻殿、圣母殿、兩側有耳房、藥王殿、閻王殿、梳妝樓、孔子殿、后土殿、十帥殿、李靖王殿、龍王殿等,烘托出莊嚴雄偉的廟貌。
圣母殿,為廟內主要建筑,為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建。面闊三間、進深八椽,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外檐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拱造,補間鋪作僅前檐當心間一朵,內檐斗拱為雙抄五鋪作。梁架六椽栿對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柱頭卷剎和緩,側腳升起明顯。圣母殿用材碩大,結構合理,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原貌。殿內山墻、拱眼壁處繪有壁畫八十余平方米。
獻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廡殿頂,平面呈長方形,前檐對戲臺當心間,后檐對圣母殿當心間,類廊式布局。屋面前后分別與山門、圣母殿相接,殿身四周用沙石柱16根,斗拱單抄四鋪作。
山門,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為上下兩層,上層為戲樓,下層為出入寺廟的通道,兩側有耳室,是當地典型的民間寺廟山門帶戲樓形制。
梳妝樓,明代重修,為明二暗三層結構,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頂,梁架繁復,斗拱華麗,屬明中、晚期上黨地區的建筑風格。
其余殿宇,多為三間面寬,懸山式頂形制,屬元、明、清時期遺構。
廟內現存宋、元、明、清碑刻二十余通,大多豎立于獻廳之內。碑文內容大多記載創修、增建及重修廟堂的歷史沿革及主要事宜,這些對研究寺廟歷史、當地習俗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據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的《潞州潞城縣三池里東圣母仙鄉之碑》記載,在宋代重修圣母殿的同時就創建了舞樓。記載戲劇舞臺的碑刻,在國內首屈一指,十分珍貴,是研究中國戲劇史與宋代雜劇發展的重要史料。
九天圣母廟具有的價值并不僅僅只是建筑與史料,千百年來,九天圣母廟已成為當地人民的一處重要活動場所。他們每年都在這里舉辦神社廟會,期盼來年好的收成與平安的生活。圣母廟每年三月一次的大型廟會,叫“大賽會”,其實是民間藝術的比賽會,類似今天的民間藝術節、農民運動會形式。五大鄉社輪流執掌,五年一輪,形式多樣,熱鬧非凡。這些活動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民間文化藝術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九天圣母廟的保護,得到了國家與地方政府的關注,并進行過多次小規模維修,完整地保留了宋代建筑與其它建筑的歷史風貌。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