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小南村二仙廟位于市區東12公里的澤州金村鎮小南村北,又稱真澤宮,因祭祀唐代樂氏二仙女而得名。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創建于宋大觀年間(1107-1117)。廟院占地面1232平方米,為兩進院落,現僅存后院正殿、耳殿、獻殿、配殿等。其中正殿最古為宋代遺構,其余為明清風格建筑。正殿當中的天宮樓閣小木作是宋代建筑的濃縮體,十分的精巧,而殿內塑像體態端莊眉清目秀也為宋塑之佳作。
二仙廟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座北面南,建筑形制是一座較為典型的道教宮觀。檐下柱頭施闌額與普拍枋,普拍枋四角出頭。斗拱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昂形耍頭,全部用琴面式真昂扁平略帶彎曲,橫拱抹斜,無補間鋪作。泥道拱為一拱托三枋,第一層素枋隱刻泥道慢拱上呈散斗,第二層素枋隱刻令拱上呈散斗托柱頭枋。整體建筑從外到內經過仔細觀察,發現有如下特點:
小南村二仙廟正殿前檐下斗拱為五鋪作計心造
一是,檐下斗拱前檐正面計心造,而側檐山面偷心造。據相關人士統計晉東南的北宋年間的五鋪作建筑中有近一半是偷心造或出現偷心造,可見北宋年間是偷心造向計心造轉移的過渡階段。北宋前,唐、五代都是偷心造只有七鋪作出現偷心計心兼做形式,進入金代后偷心造則少之又少只有七鋪作還沿用古制,但跳頭已經有異形裝飾橫拱出現。由于小南村正殿的正、側面斗拱有區別,在轉角鋪作中顯現了兩側正交不對稱的情況,此種情況比較少見。也反映出小南村二仙廟正處于偷心向計心造轉移過渡的區間上。
正殿的側山檐下斗拱為偷心造,轉角鋪作兩面正交并不對稱
仔細看大殿檐下鋪作的斗子均為皿斗形制
近看大斗非常秀美斗欹凹進很深曲面下撇出棱
二是,所有斗子(櫨斗、交互斗和散斗等)均為古樸的皿斗形狀。在晉東南走訪古建的過程中,發現五代和宋的建筑中大斗及其他斗的形狀的特別,主要是斗子的下部斗欹是凹進去的曲線,有的甚至接近斗底時向外下撇出鋒。比如,平順大云院彌陀殿、崇明寺中佛殿、長子崇慶寺千佛殿、龍門寺大雄寶殿、周村資圣寺毗盧殿、開化寺大雄寶殿等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都有此形式出現。但是回看這些照片與小南村二仙廟正殿相比,小南村正殿更為突出(也許是本人關注更細致的原因),時間宋晚期。說起皿斗歷史應該很悠久了,它是由皿板加大斗組合演變而來。皿板,起源于東漢終止于隋唐中葉,在云崗石窟中的北魏建筑雕畫中還能看到實例。早期建筑沒有普拍枋,皿板是柱頭與櫨斗之間的一塊墊板,起著穩定櫨斗和調節水平的作用。后來普拍枋出現,皿板才逐漸絕跡。聽小南村文管員講,專家說這是當年的一種復古現象。我理解就是建筑工匠們受當年的復古思潮的影響,模仿古人曾經做出的樣子去追形達意,保存古制,如同真假華頭子的演變傳承一樣。另外,從字義看“皿”為器皿、“斗”是裝糧食的器物,兩者代表的都是容器,拿這些貌似容器的構件來建房子,這里面肯定也有它的文化內涵。
這是龍門寺大雄寶殿大斗斗欹是凹進去的曲線
這是開化寺前檐下斗子也為皿斗形狀
晉城青蓮寺毗盧殿前檐柱頭櫨斗也是斗欹內凹
大周村資圣寺毗盧殿所有斗子也是皿斗形制
小南村二仙廟的所有斗子都是皿斗
室內金柱上的皿斗更清晰
三是,梁架部分:泥道槽線的檐槫位置省略了壓槽枋,還有支撐平梁的兩駝峰不在平槫正下方,而是向內有移位,以致金柱略向內做了移柱處理。大殿內部梁架結構是,三椽栿對前剳牽通檐用三柱,這樣做既擴大了入口的空間,又巧妙的避開檐下鋪作里轉占用空間較多的尷尬,一舉兩得。實際上應該倒過來解釋更恰當。
從小南村正殿剖面圖看出平梁兩端平槫與下面駝峰的錯位,前后檐省略了檐槫或壓槽枋,金柱向內位移與駝峰對齊,長短栿對接底面齊平,斗拱雄大與檐柱的比例
從下至上,皿斗上十字拱其中華拱為圭角形,上托長短栿接縫,再上駝峰與丁栿相交上呈大斗托平梁
正殿的前槽,前槽稍向內移柱的原因實際上和檐下鋪作里轉有關
小木作彩虹橋上面正中樓閣為雙抄三下昂八鋪作
四是,殿內小木作出現了《營造法式》內列出的等級最高的八鋪作斗拱。殿內木雕制神龕平面總體呈凹字型,空間排布由后室并列的兩座主龕與前向突出左右對稱的附龕及連接兩附龕的跨空廊橋等五部分構成。立面主要由基座、柱額、斗拱、屋蓋、平座、架空橋組成。造型別致,主次分明,排列有序。彎形橋梁架空于樓閣之間,亭閣從橋面凸起,兩側游廊與附龕平座勾欄相連,相構嚴謹,手法細膩。這里的斗拱在樓閣中起到了重要的裝飾和結構作用,前面由兩側單體附龕建筑和一個單拱廊橋及橋樓組成,橋樓位置在最高處斗拱為雙抄三下昂八鋪作;兩側分別為附龕的二層樓,一樓單抄雙下昂六鋪作,二樓雙抄雙下昂七鋪作。后面為兩位娘娘的主龕樓閣,斗拱均為雙抄三下昂八鋪作。以上這些斗拱第一跳都是偷心造,顯示出它們的古老,這些斗拱鋪作完全與宋《營造法式》相符合,排列密集,盡顯富麗堂皇。據神龕下石臺鑲嵌的石碣記載,此為宋崇寧五年(1106)遺物,是宋代天宮樓閣型小木作的杰出范例。
這座小木作建筑群盡顯富麗堂皇,五鋪作、六鋪作、七鋪作、八鋪作都在這里出現了
主龕正中補間出八鋪作斜拱,一跳偷心造,第三跳跳頭再出斜拱
天宮樓閣的須彌座上的石碣,紅圈位置有宋崇寧五年題記
五是,宋代彩塑十分精美,自己雖然不太懂得彩塑要義,但從外部看人物表情,自然舒展樸實無華,絲毫沒有那種做作繁復之筆,線條流暢色彩樸素。正殿內共藏宋塑16尊。主龕內二仙并列,兩側侍女共6尊。附龕內女官手握笏板,恭侍站立。主像兩側、附龕內立掌文印、奉飲食、侍梳妝的女官、侍女像共6尊。大殿東側檐下還有宋大觀年間的創建碑,是這一建筑的歷史見證。
天宮樓閣當中共有宋代彩塑16尊
主龕位的二仙娘娘和侍女
附龕內女官手持笏板
下面是隨行跟班侍女
正殿東側的宋大觀年間碑記
總結一下,晉城小南村二仙廟是一座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俗神文化信仰的實物載體。現存最早的二仙彩塑在這里;《營造法式》里最豪華等級的八鋪作小木作天宮樓閣也在這里出現;還有古樸的皿斗,實際上此種斗欹凹進曲面的皿斗是非常秀美的;再有就是五鋪作斗拱偷心與計心在這里混搭;還有梁架部分的移柱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