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作文中最常見的記敘文是寫人的和記事的,無論是寫人的還是記事的,都離不開塑造人物形象,然而看似最常寫的文章,中小學生寫起來卻很難寫好,關鍵的一點在于,不知道如何塑造人物才傳神,今天就從肖像描寫入手教會大家如何塑造傳神人物。
一個人的肖像狹義上指人的容貌(面容長相,如五官等)、身材(高、矮、胖、瘦)、衣著(穿著打扮),然而人的面容又是和面部表情分不開的,所以肖像描寫廣義上來講既包括外貌、身材、衣著,還包括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表情神態的描寫,特別是在塑造人物時,兩者更是密不可分,形神具備方可塑造出傳神的人物。
肖像描寫要想寫得傳神,就一定要突出人物外貌上的特點,而且外貌的特點要能表現個性的特點,如此一來,塑造的人物才更鮮明獨特。
寫人的記敘文,經常會在文章的第一段就對人物肖像進行描寫,給讀者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這樣在用具體事件表現人物性格時就不會感到突兀,然而是不是第一段的人物肖像描寫就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或者面面俱到一一描述一番呢?
答案是否定的,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時一定要想好要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描寫外貌時就有意突出這一特點,這樣才能做到前后照應,中心突出。
例如, 寫《愛嘮叨的媽媽》,既然媽媽愛嘮叨,那么外貌描寫時,就要突出一下她的嘴或者說話的聲音,我們可以這樣寫:
我的媽媽長得很漂亮,彎而細的眉毛下一雙大大的眼睛,笑起來卻又瞇成一條縫,尖尖的嘴巴上一張薄薄的嘴唇,小巧玲瓏的,人們都說,薄嘴唇的人能說會道,可我的媽媽卻用這張嘴來嘮叨,而且媽媽個子不算高,但嗓門卻高得嚇人,我最怕我的媽媽嘮叨了。
再如,寫《閑不住的奶奶》,在對這樣的奶奶進行肖像描寫時就要突出“勤勞、閑不住”,那么可以好好刻畫一下奶奶的腿腳或者手:
我的奶奶六十五歲了,但看上去一點也不顯老,特別是走起路來,腿腳麻利,而且走很長的路也不說累。奶奶不但腿腳利落,而且耳不聾、眼不花,還特別勤快,一天到晚閑不住,那雙長滿老繭的手,一會兒擦擦桌子,拖拖地,一會兒又忙著洗衣服。什么活都沒有的時候,她就會坐在沙發上,靜靜地用她那雙靈巧的雙手為我和爸爸織毛衣。
在文學作品中,肖像描寫要抓住人物的肖像特點體現人物的個性特點更是突出,如下圖所示:
在學生作品中,也有抓住人物肖像特點的傳神的人物塑造佳作:
除了寫人的記敘文的開頭經常用到肖像描寫外,在文中為了把事件敘述得更生動形象,或者是塑造人物或推動情節發展的需要也經演常用到肖像描寫,而此時的肖像描寫是離不開神態描寫的,既有人物外貌描寫又有人物神態描寫,形神具備才能使人物栩栩如生。
例如,寫某同學受到了委屈:
他緊皺著眉頭,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著血口噴人的那個人,憤怒溢滿了他的雙眼, 他剛要理論,但一張嘴,眼淚卻從眼睛里大顆大顆的流下來。
再如圖所示:我們不難發現,當肖像描寫結合神態描寫時,人物形象才會更生動形象傳神,有血有肉。
塑造生動形象的人物形象,當然離不開鮮活靈動的語言,而要想讓語言生動形象,修辭功不可沒,肖像描寫用上修辭,更讓人物鮮活靈動。
例如:高爾基在他的名作《童年》中這樣描寫他的兩個舅舅和他的姥爺:
另外,學生作品中也有不少佳作,例如:
當肖像描寫加入了修辭,特別是常見的比喻,可能將人物的特點更加形象具體感性的表現出來,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另外,進行外貌描寫要按照的一定的順序來寫,可以先整體后部分,也可先部分后整體;可以先突出顯明的特點,也可把最顯明的特點放在最后寫;可以由上而下,也可由下而上,但必須有條理,不可頭上一句腳上一句,給人雜亂無章的感覺。
寫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