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城隍廟 城隍神《周禮》不載,惟八蠟之祭有水庸。庸,城也;隍,水也。此為祀城隍之始。清邑城隍廟,宋端平間,知縣趙樵夫建于縣南。寶祐間,知縣陳子春辟而新之。至正間,毀于寇。明洪武二年,知縣朱仲恭移建于縣治東北,通貞道院廢址。中為正堂,后為寢堂,前為儀門,左右為六曹。弘治十六年,知縣余琪睹廟門卑隘,撤而建之,豎牌坊于路口。正德年間,一修于知縣林湜,再葺于知縣余祎。崇禎元年,火后殿及前廊,二年重建。歲久凋敝,且罹兵燹,城外居民架房以避寇。順治十二年,知縣方錫以境宇清寧,令其仍徙郊居。然殿宇傾欹,墻垣頹敗。康熙三十八年,知縣湯傳榘重修。煥然一新,邑人德之。以后殿空基,祀生位報焉。額曰“湯公書院”。今廢。
湯傳榘(據(jù)原版補)《重修城隍廟記》長州人
按清流邑乘,凡載祀典暨壇壝、祠廟,創(chuàng)建重典,俱有巨筆鴻文,貞諸珉石。獨城隍廟自洪武二年改建,于縣治之東北,及今三百年余。其間幾歷廢興,從無記載可考。亦此邦文獻之一闕也。甲戌秋杪,余奉簡命,來宰茲土。甫至,謁廟宿齋,見正殿僅蔽風(fēng)雨,門廡傾圮,瓦礫填塞,心甚愀然。時即欲舉而新之,以蒞任伊始,地方多故,旱魃為虐,饑饉濤臻,尚須補救,無暇及此。然念幽明感通之故,實未嘗一日去諸懷也。
越五年,簿書稍暇,歲亦豐登。乃集闔邑紳耆,共謀所以新之。因捐簿俸以為倡,而邑中諸君子,無不距踴曲躍,各助木石,以襄厥事。余于是不敢憚勞,躬行督率。既請郡憲給示,得復(fù)其為豪強所侵之基址。仍造照墻,于官街。乃建大門、儀門、左右廊,及正殿之后寢、殿東偏之住持,以垣墉同匝之。凡鳩工庀材,甕甓丹堊,計費金錢二十萬。肇事于已卯夷則,至庚辰無射告厥成焉。
夫以百年傾圮之廟貌,不期月而規(guī)撫宏敞。美哉奐而美哉輪,豈日飾觀而已,庶幾入廟生敬。其于治民、事神之道,或不能無少補云。諸君子悼文獻之久湮,慶盛事之德舉,屬余為記,以垂不朽。余待罪于斯,不敢以奄鄙辭。竊附戔戔之言用志區(qū)區(qū)之意。若夫捐資姓氏,另版題名。出納經(jīng)營,則邑紳伍君元、羅君賡臣、陳君申祐之功居多。并勒于石。
張水藩讀文:
城隍廟 城隍神《周禮》不記載,只有在十月之后舉行的祭祀才有水庸。庸,就是城;隍,就是水。這是祭祀城隍的初始。清流城隍廟,宋朝端平年間,知縣趙樵夫建在縣衙南邊。寶祐年間,知縣陳子春開發(fā)重新建造。元朝至正年間,被毀于流寇。明朝洪武二年,知縣朱仲恭把城隍廟移到縣衙東北重建,和貞道院廢址相通。中間是正堂,后面是寢室,前面是儀門,左右兩邊是兵曹、刑曹、工曹、禮曹、戶曹、吏曹等六曹。明朝弘治十六年,知縣余琪看廟門低矮狹窄,撤掉重建了,把牌坊豎在路口。正德年間,知縣林湜第一次修建,知縣余祎再次修建。崇禎元年,火燒掉后殿和前廊,第二年重建。年久殘缺破爛,而且遭受戰(zhàn)亂的破壞,城外居民因避寇進城在廟里搭房居住。清朝順治十二年,知縣方錫因為境域內(nèi)已經(jīng)清靜安寧,要求他們還遷回城郊居住。然而殿宇傾斜,墻壁頹廢敗壞。康熙三十八年,知縣湯傳榘重修。煥然一新,清流人感戴他。因為后殿有塊空地基,就建祭祀湯公生位,以報答他。牌匾寫“湯公書院”。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
湯傳榘(據(jù)原版補)《重修城隍廟記》長州人
按照清流縣志記載,凡是記載祭祀儀禮以及壇遺、祭祀祖先先賢祠廟創(chuàng)建等重要的典禮,都會有大手筆寫出巨著,雕刻在似玉的美石上。只有城隍廟從明朝洪武二年,改建到縣衙的東北邊,到現(xiàn)在三百年有余。其間幾次經(jīng)歷盛衰興亡,從來沒有記載可以考查。也是這地方文獻的一個遺憾。甲戌年暮秋,我奉行選派任命,來主持這地方政務(wù)。剛剛到,我就去拜謁城隍廟并在那邊住宿齋戒,只看到正殿僅僅能遮蔽風(fēng)雨,與門屋相連接的廊屋已經(jīng)倒塌,門口瓦礫填塞,心里很憂愁。當(dāng)時就想要發(fā)起創(chuàng)新它,因為才剛剛到任不久,地方上有很多事情。像干旱這魃王為虐,饑荒像波濤一樣涌來,這還需要補救,沒有空閑顧及于此。然而因為想到人與鬼神感通的緣故,實在未嘗有一天去之于懷啊。
過了五年,政事之余稍微有點空暇,年歲也出現(xiàn)豐收。于是就招集全縣的鄉(xiāng)紳長老,共同謀劃怎么重新建這個城隍廟。為了帶頭提倡我捐出微薄薪俸,縣里諸位君子,也沒有不歡呼踴躍的,各自獻出木頭石頭,以幫助完成這件事。于是我不敢怕苦怕累,親身實行督促率領(lǐng)。經(jīng)過請示汀州郡知府的同意,得以恢復(fù)被豪強所侵占的基址。仍然在官街建造了門前的照墻。于是建了大門、儀門、左右廊,及正殿之后的寢室、殿偏東的住持房,并用圍墻一起圍起來。總共招集工匠,準(zhǔn)備材料,粉壁涂墻,合計花費金錢二十萬。事情開始于已卯年孟秋之月,到庚辰年陰歷九月大功告成了。
把一座上百年的已經(jīng)就要傾塌的神廟,在不到一整年的時間里而依循原貌做到高大寬敞。真實美輪美奐,怎么能只是天天看著漂亮而已。或許入廟生敬,這樣對于管理百姓、敬事神靈的事業(yè),或許不會沒有多少一些補益吧。諸位君子悼念文獻已經(jīng)湮滅很久,慶賀盛事的德行得以再舉,叫我寫一篇記,以便讓這精神永垂不朽。我在這里待罪,不敢因為充滿鄙俚之詞而推辭。私下里附著粗淺幾句用以記載我的深意。如果說捐資姓氏,另外石版題名。出納經(jīng)營,則是地方士紳伍君元、羅君賡臣、陳君申祐的功勞居多。一并刻勒在石頭上。
讀后:
讀清流道光縣志(卷之二 建置志 廟祀6)
城隍廟是祭祀城隍的廟宇,在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文化中,城隍是城池守護神,其前身是水庸神。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quán)相當(dāng)于陽界的市長。城隍廟并不是每個城市都有,只有縣治以上層級的城市才能設(shè)有官方的城隍廟。每屆縣令到任都會按規(guī)定齋戒拜謁,每逢水旱疫疾也都會前往禱告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