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能力是當今社會人們獲得成功的基本條件,也是一個人未來成功從事各項工作的必備能力。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成了一個教育的關注點。體驗式閱讀這一教學模式能夠真正幫助孩子建立對閱讀活動的興趣,掌握適宜的閱讀方法,并逐步將閱讀經驗遷移到自身生活中,從而體驗閱讀的快樂。本文從感受、表達、遷移、創造四方面闡述如何指導孩子進行體驗式閱讀。
關鍵詞:表達 遷移 創造 閱讀 快樂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閱讀對于提高兒童素質,促進兒童一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閱讀教育,能夠從情感和態度上培養兒童良好的閱讀興趣,從能力和技能上培養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發展兒童完整語言,促進其良好個性的形成。在閱讀的主要教學模式——體驗式閱讀中,教師正是根據不同心理特點、興趣需要,創設適宜的情境,以體驗為典型特征,以情緒情感推動兒童的閱讀,使兒童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其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發揮體驗式閱讀的優勢,讓兒童在閱讀中感受、表達、遷移、創造,體驗閱讀的快樂。
一、 感受閱讀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自身表情、形體動作以及直觀教具、現場時境等,創設情境化的教學環境,營造寬松和諧、愉快活潑的學習氛圍,引導孩子觀察并參與各類情境活動,多感官地感知和理解語言,從而激發閱讀熱情。如安徒生童話作品《丑小鴨》,它的畫面色彩鮮艷,形象可愛,意境優美,對話生動,內容也極其富有教育意義,通過閱讀很容易激發孩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孩子產生關愛與同情。故在教學時可以指導閱讀為教學突破口,閱讀指導時結合故事圖片內容,創設諸如草堆、池塘、農舍等情境。教師與個別孩子一起在輕柔舒緩的音樂背景襯托下完整講述和表演故事,孩子無論是扮演角色,還是在座位上聽賞,都會借助情感去體驗、感受、思考。其次,為了更好地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讓孩子直觀地感受丑小鴨遭遇哥哥姐姐、小伙伴們欺負、嘲笑的悲慘童年生活,教師也可以通過排圖講述的形式來理解或深化讀本內容,如將一張張角色圖片隨著情境的推移逐一呈現,讓孩子一目了然;再投放一些“開心”與“傷心”的表情娃娃,讓孩子自己動手,一邊將不同的表情娃娃貼在丑小鴨不同經歷的圖片上,一邊和同伴講述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以此來深化體驗丑小鴨在不同遭遇下的不同心境,從而產生關愛與同情的心理。在這樣情境化的教學中,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被大大地激發了,他們會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腦子去想,用行動去感知,從而更加全面地理解故事內容,領悟內在的哲理。
二、 表達閱讀情感,培養閱讀能力
在閱讀活動中,孩子們是一群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獨特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的生活體驗 、情感世界,面對同一讀本,自然會產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體驗。因此,必須尊重孩子對同一讀本的不同見解,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解釋并鼓勵大膽表達。表達閱讀情感首先體現在對閱讀材料的個性化朗讀上。要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感情,讀出個性,讀出自我,讓學生的個性化朗讀在課堂中大放異彩。如教學《春雨的色彩》一文時,對麻雀說的話怎么讀,孩子們各有看法,一位從小生活在農村的男孩認為,讀時語速應又快又急,他見過麻雀,麻雀向來是嘰嘰喳喳地說話;第二位女孩卻不贊同,認為麻雀與燕子爭論時,不該像吵架,要有禮貌,讀得緩一些,和和氣氣的;第三位孩子則認為有理能說得清,讀得不可太急,但也不能太軟,顯得沒有說服力,語氣一定要自信、堅定,理由是,他見過電視中小學生的辯論會就是這樣的。學生的每一種朗讀處理都是不同的個性氣質與生活經驗的體現,教師分別用“你真會觀察生活”,“你很有思想”,“老師為有你這樣的學生而自豪”——作出評價。施以個性化的評價,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其次,表達閱讀情感還體現在個性化質疑上。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一個孩子說:“媽媽說小壁虎是傻孩子,我看不是的。”“小壁虎真是傻孩子嗎?”教師馬上捕捉住這個問題資源,讓學生再次深入研讀課文,然后展開討論。學生七嘴八舌:“小壁虎是聰明的,因為它在被蛇咬住尾巴后會掙斷逃走?!薄靶”诨⑹巧岛⒆樱懒四敲炊嗟胤剑€沒發現自己的尾巴已經長出來了,太傻了!”“不是傻孩子,可能它尾巴斷了,心里難受,覺得沒尾巴太難看,就不想看了?!薄皨寢屵@樣叫它很親切,我媽媽有時就是叫我傻孩子?!焙⒆觽兊陌l言很精彩,從他們的臉上,我們看到了閱讀的熱情,從他們的爭論中,我們更看到了智慧的火花。
三、 遷移閱讀經驗,擴大閱讀視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信息和閱讀氛圍,更應該引導孩子與作品中展示的人、事、物進行互動溝通,讓孩子以自身的情感領悟積極地去感知理解、探索發現、思考遷移。從而達到個人經驗的外化,讓有益的經驗在指導孩子的社會行為上發揮良性作用。如指導閱讀課外作品《一只與眾不同的烏鴉》,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一只彩色的烏鴉坐在樹枝上,注視著正在慢慢落山的太陽,忽然,他發現左右兩旁的烏鴉伙伴們都悄悄地遠離了他,怎么回事?是不是自己的彩色羽毛讓黑色的伙伴門感到不舒服了?和許多文學作品一樣,這個讀本所反映出來的畫面在生活中,甚至在孩子們的世界里也是可以找到原型的,因此,教師將閱讀活動的情感教育鎖定在“如何正確看待他人的優點,學會尊重、賞識他人”上。教師可以在孩子完整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其交流討論:“伙伴們為什么都離開彩色的烏鴉了?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通過提問,讓孩子自然地進入到讀本角色中,進一步延伸自己的情感和經驗。緊接著進行移情練習,如組織游戲“夸夸我的伙伴”“優點大比拼”等,有意識地讓孩子挖掘同伴身上的優點,接受同伴、賞識同伴,最終實現閱讀活動的教育意義。隨著孩子認知發展的進步,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和情感遷移越來越重要。當孩子學會遷移延伸自己的情感時,這樣的閱讀,就不只是熱情而已,而是一種新的能力。
四、 創造閱讀素材,體驗閱讀快樂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孩子進行創造性閱讀,讓孩子通過創編故事、表演故事、動手制作等形式拓展自己在閱讀中獲取的經驗,從而體驗閱讀的快樂。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是一篇語句優美、層次清晰、環保教育性極強、有助于啟迪學生思考的好課文。課文敘述了一個美麗的小山村,由于村民們無環保意識,濫砍濫伐,破壞了自然環境,因而,美麗的小山村被洪水卷走了。讀后,令人痛心疾首,故事以此警示后人:人類的生存、生活,必須與自然和諧。教師在指導孩子閱讀時,可以從書中的故事情節延伸開來,展示大量戰爭、饑荒、車禍、核爆、環境污染等圖片,鼓勵孩子大膽參與討論,引導孩子自覺地關注社會,產生“我能為社會做些什么?”的想法,如結合現在社會關注的環保等問題,與孩子一起分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并鼓勵孩子創造性地講述,教師和孩子一起將大家的意見進行整理和歸納,再從中選取一種孩子能夠做到的方法進行創作表征活動,如設計制作環保袋、設計環保宣傳畫報等。為了更好地提高孩子的閱讀創作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孩子續寫課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樣一種基于孩子充分的情感體驗基礎上的創作活動,將本次閱讀教學活動推向了高潮,達到了最終的教育目的。
在體驗中感受、表達、遷移、創造,是體驗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有機組成。從感受到創造,是一個從被動閱讀到主動閱讀,從自發閱讀到自覺閱讀的飛躍。相信在體驗式閱讀教學模式的引導下,我們的閱讀教育能夠真正讓孩子體驗閱讀的快樂,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對閱讀活動的興趣,掌握適宜的閱讀方法,逐步形成將閱讀經驗遷移到自身生活中的能力,從而讓閱讀真正成為孩子一生取之不盡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