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男孩父母的十六條建議
1.
父親:從男孩到男子漢的引路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杜布森認為:“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永遠不會走上邪路”。
(一)父愛與母愛不同
作為總統候選人,奧巴馬認識到父親對孩子的獨特價值,更認識到父教缺失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影響。作為父親,我(孫云曉)對父親的獨特價值深有體會,因為父愛與母愛是不同的,再好的母親都不能替代父親的作用,就像再好的父親都不能替代母親的作用一樣。
美國《父母》雜志這樣總結父親的獨特之處:
1.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
2.父親更愛與孩子玩鬧;
3.父親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
4.父親使用的語言更復雜;
5.父親對孩子的約束更多;
6.父親使孩子更社會化,為他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
7.介紹男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
8.父親支持妻子;
9.父親更會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美特斯·邦威的老板周成建說:“父親是一個意志力非常堅強的人,而母親對事物的變化感覺很敏銳,美邦(美特斯·邦威,一個服裝品牌)能走到今天,這種執著、這種堅持是父親給予的,而對時尚、市場的敏感性則是母親給予的。”
(二)父愛的獨特價值
眾多研究表明,父親在孩子發展的許多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父愛對男孩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孩子智力發展的特殊催化劑
研究證實:父親較多地參與嬰兒的交往,將有助于提高嬰兒的認識技能、成就動機和自信心。還有研究指出,孩子在家里和父親在一起的機會越多,時間越長,智力也就越發達。美國耶魯大學一項連續進行了12年的研究表明,從小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高、精力旺盛、善交際、學習成績好。
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個性品質
母親在與孩子互動時,往往比較溫柔,活動強度較低,有過度保護的傾向,而父親往往跟孩子做一些活動量大的活動,如游泳、爬攀等活動,經常變換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專家們發現:由父母共同承擔養育責任的孩子,在面對新環境(如初次去托兒所)時的焦慮感較低。
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心理學家們發現,五個月大的嬰兒如果與父親有較多的接觸,當他被陌生人圍繞時會有較好的適應性。比起那些與父親接觸不多的嬰兒,他們更不怕生,對陌生人會有更多的言語回應,也比較愿意讓陌生人抱。一項跟蹤研究指出,那些五歲時有父親陪伴、且受到父親照料的小孩,比五歲時就缺乏父愛的孩子,長大后更具同情心,有更好的社交關系。父親與孩子接觸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越強。
正因為父親教育的獨特價值,教育孩子,絕對不只是母親的事情,父親同樣承擔著巨大的責任。養不教,父之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親絕不應該缺席。
(三)父親對男孩“更重要”
父親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父親塑造了一個男子漢的形象,也是最重要的榜樣形象。
父親是兒子的第一個男子漢榜樣
父親是男孩男子漢氣質的源泉,男孩的男子漢氣質主要是通過模仿父親獲得的。父親對男孩性別角色的形成、性別行為的塑造以及性別社會化的完成發揮著至為關鍵的影響。
男孩對男性的認識,是從父親開始的。從父親身上,男孩學習如何舉手投足,如何待人接物,如何關愛女性。每個父親都很容易從男孩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每個兒子長大以后也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像父親。在心理學上,不管是精神分析理論、社會學習理論,還是認知發展理論,都一致強調父親在男孩性別社會化中所起的關鍵作用。
研究發現,充滿男子漢氣慨的男孩,其父親的教養行為往往是果斷的、具有權威性的。相反,如果父親在家里是軟弱無能的、母親具有支配性的,那么,男孩對男性的性別認同就會受到嚴重傷害,男孩會表現出過多的女性化氣質。那些攻擊性行為很高的男孩,往往有一個軟弱、不起作用的父親,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親大多行為專橫,對男孩漠不關心。
模仿是男孩性別角色形成的基本途徑。父親提供一種男性的基本模式,男孩通過觀察與模仿學習男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處理問題。心理學家麥克·閔尼的研究結果指出:與那些一星期內接觸父親不到6小時的男孩相比,每天與父親接觸不少于2小時的男孩,更有男子漢氣質,他們所從事的活動更開放,他們更具有進取精神,也更愿意去冒險。還有研究證實,男孩在4歲前失去父親,會使他們失去雄心和攻擊性,在性別角色中傾向于女性化,往往喜歡那些非軀體對抗性、非競賽性的女性化活動。
父親的養育方式更符合男孩發展的需要
父親的養育方式往往跟母親是不一樣的,在絕大多數的文化和社會階層中,父親經常用不同的方式來抱寶寶,而母親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勢。在父母抱孩子的動因上,母親抱孩子主要是為了照顧他,而父親抱孩子則是同孩子游戲玩耍,為了讓孩子多探究。母親給予孩子更多的是穩定性和安全感,父親給予孩子更多的變化性和多樣性。父親教育孩子,往往只給他們劃個大框框,為孩子留下較大的自主空間。
在親子互動上,母親更多的是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語言交流,而父親則更多是通過身體運動和孩子進行游戲交流。心理學家拉姆的研究發現,母親經常與孩子玩他習慣玩的游戲,而父親則吸引孩子玩那些具有力量感的、刺激身體的和不可預知結果的游戲,或者孩子不習慣、感到新奇和開心的游戲。在親子游戲時,母親經常把孩子抱在懷里和孩子溫馨的對視,父親則常讓孩子騎在肩頭,或者把孩子拋上拋下。
當面臨沖突時,母親傾向于遷就孩子,而父親則更注重“立規矩”。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母親傾向于立刻幫助孩子,而父親卻往往迫使孩子去發揮自己的智慧、能力,從而在意志品質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得到充分鍛煉。
總之,父親在培育男孩的男子漢氣概,在培養男孩的獨立、負責、冒險進取精神,在培育男孩的強健體魄方面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父親和兒子一樣,他們都屬于男性
男人和女人或許來自不同的星球,只有男性才能從根本上去理解另外一位男性。
男女兩性差異巨大,這種差異是千百萬年來進化的產物,就像男性很難理解伴隨女性月經的心理低潮,無法體驗分娩的痛苦一樣,女性也同樣很難理解男性,她們很難理解男性為什么不愿安安靜靜地坐著,為什么那么愿意爭斗、叛逆、不安分。
當然,父親對男孩“更重要”這種說法,并不是要否定母親在男孩養育過程中的重要性,我們只是想強調父親在培育男孩的男子漢氣概方面發揮著母親無法比擬的作用,父親是男孩成長為男子漢的引路人。
(四)如何成為兒子的好父親
態度決定一切
杜布森:沒有哪個男人比蹲下去幫助孩子的時候站得更高。
西奧德·羅斯福總統:“在兒子面前,我不是總統,只是父親。”
魯迅說過:“憐子如何不丈夫!”
父親們首先要端正態度,要認識到當個好父親是一種無上榮耀,要有勇氣突破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改變傳統的養育態度,把教養孩子視為父親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
當好兒子的榜樣
有一位酗酒成癮的父親,在大雪天前往酒館,偶然一回頭,發現10來歲的兒子正跟在身后。兒子說:“爸爸,我正踩著您的腳印玩呢?”父親驚出一身冷汗,從此滴酒不沾。
孩子是通過觀察榜樣進行學習的。父親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會自動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父親是男孩生命中出現的第一個男人,父親的氣質、男子漢氣慨,是男孩對男性的最初理解。父親角色中所蘊含著男性特有的氣質,如剛毅、果斷、勇敢、自制和責任等等,無一不被男孩看在眼中,記在心里,并逐漸內化為自己男性氣質的一部分。
有一位稱職的父親在身邊,男孩的健康成長就有了保障。如果一直陪伴在身邊,那么父親就會成為男孩心目中的英雄,給他力量,給他信心,給他指引。如果這個英雄不存在,就很容易在男孩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留下心理空白,就會給男子漢氣概的發展留下陰影。
每一位父親,請您記住這樣一句話:“沒有哪個男人比蹲下去幫助孩子的時候站得更高。”
爸爸的稱號是孩子給予的,“爸爸”這個稱號跟孩子是同齡的。好爸爸的起點是孩子出生第一天。
有關兒童發展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孩子一出生,父親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就開始建立了。出生6周時,嬰兒就能分辨出父親和母親聲音的差別,8周時,嬰兒就能夠分辯出母親和父親照料方法的差異,而且,令許多研究者和媽媽們感到大惑不解的是,大多數嬰兒先會叫“爸爸”,而不是媽媽,這讓許多辛辛苦苦撫育孩子的媽媽感到不滿。
要想成為一個好父親,就要從兒子出生第一天起,舍得投入時間去養育他、教育他。為了兒子的成長,父親要甘于做出一定的犧牲,甚至比較巨大的犧牲,因為兒子的成長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兒童時期,是一個人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也是父子關系形成的關鍵期。可以作這樣一個比喻:在兒童時期,父親每1個單位的投入,他在將來可以有10倍的回報;如果錯過這個時期,當孩子長大成人,父親再多的投入,也可能收獲甚少或沒有收獲。
母親:男孩的“安全島”和“放飛基地”
(一)養育男孩,對母親是一種挑戰
母親的優勢
培養男孩,母親具有天然的生理優勢,那就是生養育一體。母親是男孩的孕育者與喂養者,從懷胎、分娩、哺乳到嬰兒斷乳,幾乎整天與孩子朝夕相處,這一特殊角色決定了母親在培養男孩上的生理優勢。與父親相比,母親與男孩有更多的身體接觸,母親的愛撫讓男孩感到安全。
除了生理優勢,母親還有后天的社會優勢。母親是男孩了解異性的第一渠道,用弗洛伊德的話說就是:母親是“獨特的、無可比擬的、最強烈的、一生無可替代的第一個愛的對象,是將來兩性之間愛情關系的模范”。男孩對母親的印象是他將來處理異性關系的基礎,將影響他對女性的看法,并將對他未來的婚姻關系產生深遠影響。
與父親相比,母親更敏感,更具愛心,對男孩的照顧更為細心,母親更擅于言語溝通與交流。而這些母親所擅長、父親所欠缺的心理特質,正是男孩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母親的敏感、愛心與細心,對男孩的生存和健康成長非常關鍵,因為男孩生來更脆弱,在生長的過程中面臨的危險因素更多。
母親的劣勢
母親最大的劣勢,又是她與兒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母親跟男孩分屬于不同的性別世界。眾多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證實:不同的性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巨大的差異,男性和女性有著不同的大腦,分泌不同的性激素,有著不同的性生理和性心理。
美國女心理學家伊夫琳·S·巴索夫認為,對母親而言,教育兒子意味著艱辛的付出。因為“母親和兒子之間缺乏相同性和一致性,母子之間更多的只是一種對異性的感受。”
作為妻子,理解異性的丈夫尚且不易,與丈夫相比,兒子更難理解,因為它既是男性,又是小孩子。母親與兒子之間除了性別差異以外,還存在年齡差異。小孩子的心理與成年人有非常大的差異,小孩子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角度跟成年人都是不一樣的,他的思維方式、道德評價標準都異與成人。
正是由于性別和年齡的雙重差異,加大了母親與男孩的距離,使母親很難真正理解男孩的行為。養育男孩,母親面臨雙重挑戰,要克服兩大障礙:性別鴻溝和代際鴻溝。培養女孩,母親可以依靠女性的直覺,但培養男孩,她注定要面對更大的挑戰。
母親的第二大劣勢,就是母親容易溺愛孩子。十月懷胎,母親經受了許多男性難以想像的痛苦和付出。在孩子生命的前幾年,母親更是孩子的主要照看者,吃喝拉撒睡,母親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數不清的心血。正因如此,每一位母親都會本能般的溺愛孩子,過度保護孩子,生怕孩子遇到什么危險,受到什么傷害,她更不愿意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外面世界。
(二)母親如何做,才能培養真正的男子漢?
對母親來說,把一個處處依賴他人的孩童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是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了。培養男孩,雖然充滿艱辛與挑戰,但是絕對值得。母親不能單純依靠母愛本能去培養男孩,還需要更高層次的智慧引導。關愛,但不溺愛
有相當多的父母存在一種看法,那就是為了讓小男孩變成堅強的小男子漢,應該減少對男孩的關愛。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男孩和女孩一樣,同樣需要足夠的關愛。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受到母親無限寵愛的人,一輩子都保持著征服者的感情,也就保持著對成功的信心,在現實中也經常取得成功。”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們長達36年的追蹤研究表明,在嬰幼兒時期,父母應該盡可能多地給予孩子關愛,如擁抱、親吻、愛撫他們。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的孩子,他們更有安全感,更為自信。這些安全感和自信使他們的婚姻更美滿、友誼更親密、心理更健康、事業更成功。
毫無疑問,男孩需要母親足夠的關愛,但關愛應當是理性的,毫無節制的關愛就會演變為溺愛,而溺愛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溺愛而導致的悲劇數不勝數。
爸爸是媽媽最好的“合作伙伴”
母親們首先應該認識到:母親再能干,也無法代替父親的作用。當一個小男孩問媽媽為什么女孩蹲著小便,而男孩站著小便時,再高明的母親也會覺得難以回答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一個與男孩身體構造相同的父親則很容易讓小男孩明白其中的原因,父親只要示范一下,男孩馬上就不會再問了,因為他知道爸爸就是這樣的。
聰明的母親應該知道:父親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父親在塑造男孩的男子漢氣質方面具有比母親更重要的作用。父親是男子漢氣質的加油站,父親是男子漢氣質的養成所。現在許多男孩,甚至成年男性之所以缺乏陽剛之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親在他們的生活中缺席,他們缺少可資模仿的男性形象。
明智的母親,應該想辦法讓父親回到男孩的生活中來,讓爸爸成為教養男孩的“合作伙伴”,發揮他獨特的價值和影響,讓兒子順利成長為男子漢。
要發揮父親的作用,母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積極維護父親的正面形象。
明智的母親會積極維護父親的正面形象,讓兒子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男性榜樣。母親是兒子與父親之間的一座橋梁,男子漢氣質正是順著這座橋梁由父親傳遞給兒子。如果一位母親尊重她的丈夫——兒子的父親,那么兒子就會尊重并進而模仿父親。如果一位母親看不起、輕視她的丈夫,認為他一無是處,是一個失敗者,那么母親就破壞了那個男孩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榜樣,讓男孩輕視、看不起自己的性別。
其次,母親要主動“撤退”。
做父親的能力是需要逐漸培養的。母親可以把一些自己不擅長、而對男孩發展非常重要的任務交給丈夫。如讓丈夫跟孩子一起游戲,一起運動,讓男孩在游戲和運動中鍛煉身體,增長才智。不少研究都發現:與父親接觸較多的男孩,在身高、體重、體質、運動能力方面都優于那些與父親接觸較少的男孩,而且較少發生感覺統合、動作失調的問題。對母親來說,讓父親加入到男孩的教養之中來,絕對是明智之舉。父母共同培養的孩子,
(三)“放養”育出好男孩
男孩就像玻璃,本性脆弱,而男子漢就像玻璃鋼,既剛硬又有韌勁。男孩成長為男子漢就像玻璃轉化為玻璃鋼,是千錘百煉的結果。
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絕對不可能躺在母親的懷抱里長大。一個離不開母親的男孩,永遠長不大,不會有什么出息。這就像一首歌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亞勤博士,12歲就讀大學,成為中科大少年班年齡最小的學生,20歲碩士畢業,23歲中科大博士畢業。他就是母親“放養”出來的。張亞勤曾詳細描述了母親“放養”的過程。他認為是母親的放飛,讓他一次又一次展翅高飛。
父親
我讀高中的時候,有一年校園翻建校舍。下課后趴在教室的走廊上觀看工人們忙碌地蓋房子,成為我在枯燥的校園生活中最開心的事。班上的同學漸漸注意到,工程隊里有一位滿身泥漿的工匠常常來到教室外面,趴在窗臺上專注地打量我們,后來又發現他熱切的目光似乎只盯著前排座位上的一個女孩子。還有人發現,他還悄悄地給她手里塞過兩個熱騰騰的包子。
下面這個故事是已經干媒體的我從同行的采訪中了解的:
母親
2.故事發生在美國。一位單身母親帶著中學畢業的女兒去滑雪。她們為這次滑雪準備了雪白的羽絨服,興高采烈地來到滑雪場。她們沒有聽滑雪場工作人員租用彩色棉衣的建議,急切地奔向雪場,她們高興極了,已經到了黃昏還在快樂的滑雪。這時,她們發現自己迷路了,走了一個晚上還沒有離開原地。她們大聲呼喊卻引起了小面積的雪崩,把自己壓在雪里。她們終于筋疲力盡地從雪堆里爬出來的時候,已經是第四天的早晨。救援飛機在她們的上空盤旋,但她們白色的羽絨服已經把她們與雪融為一體。這時,母親看到自己刨雪時磨破的手指,她的眼睛奇異地亮了一下。接著,她讓女兒躺在自己的膝蓋上睡覺,當女兒酣然入睡的時候,她用冰片割開了自己的動脈。鮮血染紅了她們身邊的雪地,女兒得救了,救援飛機看到了那片鮮紅。
1、兒時,小男孩家很窮,吃飯時,飯常常不夠吃,母親就把自己碗里的飯分給孩子吃。母親說,孩子們,快吃吧,我不餓!——母親撒的第一個謊
2、男孩長身體的時候,勤勞的母親常用周日休息時間去縣郊農村河溝里撈些魚來給孩子們補鈣。魚很好吃,魚湯也很鮮。孩子們吃魚的時候,母親就在一旁啃魚骨頭,用舌頭舔魚骨頭上的肉漬。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魚夾到母親碗里,請母親吃魚。母親不吃,母親又用筷子把魚夾回男孩的碗里。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愛吃魚!——母親撒的第二個謊
3、上初中了,為了繳夠男孩和哥姐的學費,當縫紉工的母親就去居委會領些火柴盒拿回家來,晚上糊了掙點分分錢補點家用。有個冬天,男孩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躬著身子在油燈下糊火柴盒。男孩說,母親,睡了吧,明早您還要上班呢。母親笑笑,說,孩子,快睡吧,我不困!——母親撒的第三個謊
4、高考那年,母親請了假天天站在考點門口為參加高考的男孩助陣。時逢盛夏,烈日當頭,固執的母親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考試結束的鈴聲響了,母親迎上去遞過一杯用罐頭瓶泡好的濃茶叮囑孩子喝了,茶亦濃,情更濃。望著母親干裂的嘴唇和滿頭的汗珠,男孩將手中的罐頭瓶反遞過去請母親喝。母親說,孩子,快喝吧,我不渴!——母親撒的四個謊
5、父親病逝之后,母親又當爹又當娘,靠著自己在縫紉社里那點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著幾個孩子,供他們念書,日子過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電線桿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過來打個幫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錢糧來幫補男孩的家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左鄰右舍對此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都勸母親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親多年來卻守身如玉,始終不嫁,別人再勸,母親也斷然不聽,母親說,我不愛!——撒的五個謊
6、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下了崗的母親就在附近農貿市場擺了個小攤維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們知道后就常常寄錢回來補貼母親,母親堅決不要,并將錢退了回去。母親說,我有錢!——撒的六個謊
7、男孩留校任教兩年,后又考取了美國一所名牌大學的博士生,畢業后留在美國一家科研機構工作,待遇相當豐厚,條件好了,身在異國的男孩想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卻被老人回絕了。母親說,我不習慣!——撒的七個謊
8、晚年,母親患了胃癌,住進了醫院,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飛機趕回來時,術后的母親已是奄奄一息了。母親老了,望著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母親,男孩悲痛欲絕,潸然淚下。母親卻說,孩子,別哭,我不疼。——撒的最后一個謊
這是母愛,比血更濃的愛。沒有期望回報,只是付出,卻得到了無限的回報一一人們對母愛的崇敬。
3.故事發生在印度。一位母親用小車推著病弱的孩子,她們在沙漠中已行走了好些天了。孩子在車里低低地呻吟,他說:“媽媽,我渴。”母親絕望的眼神在沙漠中搜尋。這時,她看到不遠處斷墻邊有一碗水,接著看到一只兇狠的狼狗在守護著它。她微微彎下腰,用干裂的唇輕輕地吻著孩子的小臉,溫柔地說:“寶貝兒,等著,媽媽給你拿水來。”她把披肩摘下,遮住孩子眼前的陽光,堅定地向那碗水走去。她與狼狗展開了兇狠的搏斗。當她終于得到那碗水的時候,已是衣不遮體,遍體鱗傷。她端著那碗水走到孩子旁邊,扶起孩子,溫柔地說:“寶貝兒,水來了。”
這是母愛,比力量更強的愛。
4.還有一位中國母親,在她身懷六甲的時候,仍然為住院的婆婆操勞。那是一個北方冰天雪地的早晨,她早早起床,為住院的婆婆熬湯。她用暖瓶盛著湯走在覆蓋薄雪的冰路上,突然,腳下一滑摔倒了。就在即將摔倒的一剎那,她首先想到了體內的胎兒,接著想到了送給婆婆的早餐,于是,她用一只胳膊承載了身體的全部重量。那一只胳膊在手腕處折斷了,醫生要打麻醉藥給她接骨,遭到了她的堅決反對,因為麻醉藥可能會刺激胎兒的大腦。幾個骨科大夫分別站在她的兩側,用最原始的方法給她接骨,那場面連最強壯的男人都忍不住落淚……。
母愛無邊,因為它超越了所有的極限。大愛無言,因為它勝過一切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