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臺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標準
山西榆次 張建新
2013年6月19日,教育部推出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逐步扭轉我國基礎教育單純以分數(shù)和升學率來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做法。學生學業(yè)水平不再強調考試分數(shù),更加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學習負擔狀況納入考查范圍。
能力、能力、能力、能力、能力
附:今年的高考更加注重能力
中考語文題型變化難倒了誰
剛剛結束的中考令杭城的部分考生心有余悸,因為第一場語文考試就給他們來了個“下馬威”:語文試卷上題型大變臉,根本就不是自己平時見了無數(shù)次、練了千百遍的模樣。考后網(wǎng)友吐槽:“題目做得我手都抖。”有監(jiān)考教師稱,很多學生的作文題是在最后5~10分鐘才忙著去寫,難怪有學生哭著走出考場。
姑且不論考場上學生拿到試卷時的暗自驚呼、考試即將結束題目尚未答完時的心跳加速,以及考試過程中不符合心理預期、內心嚴重受挫時的激流暗涌,作為局外人和旁觀者,我們反倒是從今年的試題中看出了新意。比如那個看圖寫作的新題型,要求對一副火車站志愿者服務的圖片,用60字左右進行描述,并須語言生動。區(qū)區(qū)60字,卻讓考生茫然無措、長時間無從下手,在這道題目上糾結時間過長,直接導致了最后的作文題匆匆收場。再比如給出一篇關于杭州治堵的小文章,要求根據(jù)內容,概括出3條“6個字以內”的治堵方案,未曾接觸過的隔閡之感、字數(shù)的限制又讓不少考生揪心不已。
還有諸如語句排序從往年的選擇題變成了今年的填空作答,一些語文基礎知識考查以改錯的新面目出現(xiàn),閱讀也有變化,用了多年的說明文體例,今年卻成了議論文,這些都成為考生的心頭之痛。
無論什么考試,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從這些題型的新變化中不難看出,試卷并未超出語文知識考查范疇,也絕不是出題者要故意刁難、存心跟學生過不去。試題只在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沒有沿用往年一成不變的“模板”和“套路”,且比往年更加注重語言的應用與表達,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一個小小的舉動和作為,卻讓部分考生難以適應,這不得不令人反思。
聯(lián)想到平時參加的大大小小的考試,考生們的案頭上“真題集”滿天飛,為了取得“真經(jīng)”,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趕赴各種應運而生的考試培訓機構,考前拼命做題,考后早將功課拋之腦后,似乎并不以學習知識為目的;教師們用力琢磨歷年試題的出題規(guī)律,大搞題海戰(zhàn)術,忽略知識本身的運用。此次語文中考,從考生們的臨場反應及考后的大肆吐槽,難以幸免地折射出應試之弊。
應試模式應對中考,教條化的教學方式,只會令學生思維模式固化,缺乏靈活變通的能力,一旦試卷的“真容”面目全非,想不慌亂都難。何況語文教學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性,如若不是平時讓學生下真功夫多讀、多思、多寫、多練、多感悟,單靠考前做上多套模擬試卷,是不會有多少成效的。
聯(lián)系一些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死摳標準答案,不管學生的實際回答是否對,只要是跟標準答案對不上,一律算錯,讓學生和家長大呼“太教條”。中學語文教學的教條化、模式化,對于可塑性極強的中學生們,實在是貽害無窮。
這樣的一場考試,不但考查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同時檢測了他們的臨場應變能力,以及是否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更重要的是,它在某種程度上抨擊了中學語文教學的應試思維,也警醒了廣大師生。
(來源:浙江教育報 作者:李平)